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曾國藩有感

讀後感1.3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曾國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曾國藩有感

讀曾國藩有感1

讀完曾哥的發跡史,給我最大的感觸莫過於對於自身的自律。曾哥嚴於律己,嚴於律貪,寬以待人。文章雖然主題性比較強,即更多的是褒揚曾哥,而無批評或指點之處,更無失算和負面描寫,讓人不難聯想到中共的政治宣傳。但孔大聖人亦有犯錯打盹之時,滌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餘工作以來的諸多困惱,更多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分。這個確確不是個人能夠擺脫的戾氣,時代使然。一個積極向上的國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於日本死氣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內分的,一種是對於自己現實表現不滿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種就是盲目崇拜物質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對於內心的貪念無法把控。

身邊接觸到的社會人士都是底層百姓,他們能夠體會到社會的艱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們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們是選擇性遺忘。當一個人在步入中年而鮮有成就的時候,他們會給自己的命運定了基調,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只是更多的養家餬口,像尹明善和陳曉這種中年創業少之又少,當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們身邊充滿了對工作和社會的抱怨,充滿着悲觀的情緒,充滿着潛規則和厚黑學的強大市場擁躉。我們大白紙剛出社會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左右,無論你的蛋有多麼的定,畢竟對於這些你處於未知狀態,未知當然就缺乏判斷力。

拜讀完此書有一個遐念徘徊在腦中,除了身邊的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們跟兩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區別嗎?做事的還在做事,做人的還在做人,拍馬的也會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馬,也許天上的那朵浮雲就一直沒有換過吧。又或者這就是黃種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訴我們好人就是好人,永遠都是好人,打飛機的時候也是好人。這種單一的,固化的評判標準,讓我們習慣於英雄式的崇拜。當然這些年愚民也開化了,對於粗野的李雲龍寵愛說明了百姓們更愛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點可以確定,雖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喜歡正直,睿智,海量的人。從這點出發我還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讀曾國藩有感2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尋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裏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爲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最好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纔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爲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爲“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讀曾國藩有感3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爲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爲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爲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爲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爲利,可透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爲父母買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讀曾國藩有感4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修身治國的千古完人、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成功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更是深刻影響數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一位出身平凡、資質平庸之人,奮起而蛻變爲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他是放眼看世界的一位偉人。雖然他在前中期沒有什麼很突出的表現,更是在中年的時候因爲自己的諫言險些丟命,但是他的勤奮和恆心在後期卻是幾乎達到了極致。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還是容易,都必須埋頭去做。曾國藩還常用“不忮不求”作爲治心的方法。他說:我這一輩子粗讀儒家經典,看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賢害能,妒功急寵。…不去掉‘忮’,滿懷都是荊棘;不去掉‘求’,滿腔天天都是卑污。我對於這兩項常常加以克服,只恨沒能夠掃除乾淨。所以說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不是說“我天賦異秉,我有什麼好的遺傳”,而是說“我不管怎樣,我都要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這纔是最大的修煉。

曾國藩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曾經想到過自殺,後來是左宗棠罵醒了他。他才意識到就算是自己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後來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缺少恆心,那一天的日記可以說是他自我改造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後來他在給弟弟的一封信中寫道:“餘生平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深恥矣。”也就是一個人要勇敢地面對自己,要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不慣早起,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強之祭祀齋戒。不慣勞苦,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不慣有恆,強之貞恆。”我們要記住,一個人的缺點就是你這輩子的功課。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很難,更難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缺點。

他那超人的洞察力也很是值得欽佩。他從一介書生投筆從戎,透過自己募兵、訓練出戰鬥力很強的湘軍,最終將太平天國起義鎮壓下去,爲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當然,在此不多評說他的政治立場,有人謂其爲“元兇”就由此而來。單從他在軍事行動和複雜的政治格局中表現出來的超人洞察力這點,就頗令人覺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軍不去官、他的忍辱負重、他之後大力促進洋務運動,等等,無不證明他不愧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這種洞察力的形成,離不開廣博知識的積累、離不開善於審時度勢的頭腦。

然後我還覺得他的傳家八寶非常好。“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書,指讀書。知書達理,德才兼備。蔬,指種菜。自種蔬菜,味道鮮美。魚,指養魚。池塘養魚,自見樂趣。豬,指餵豬。家中餵豬,增加收入。早,指早起。早睡早起,精神飽滿。掃,指掃地。房屋內外,灑掃乾淨。考,指祭祖。孝道盛行,民風醇厚。寶,指睦鄰。鄰居相睦,其樂融融。這些東西其實看起來都是非常不起眼的一些東西,但是我細心的觀察一下我從小長大的環境,其實長輩們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就有很多東西和裏面的差不多。所以從曾國藩身上體現的修身、齊家、治國都很充分,而且對於修身來說應該內外兼修。

我也給自己做了一張每天的作息安排,但願自己能夠堅持,堅持鍛鍊,堅持學習,養成好的習慣。

讀曾國藩有感5

晚清的一個晚上,在湖南的曾家老宅裏,只有一間屋子還亮着燈。一個賊在這個屋子的房樑上站着,他是今天下午來到這裏的,他本想晚上下來偷點東西,可是他看見下面有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兒一直沒有睡覺,他在背書,背的什麼書呢?《岳陽樓記》現在的中學課本上也有這篇古文,不算太難背。那個賊認爲“富二代”一般學習都不太用功,小男孩應該學一會兒就去睡覺了,但這個小男孩很有毅力,可是他有點笨,總是背的磕磕絆絆,到了深夜,他還沒有背會。那個賊很困,想:這個笨小子一時半會也背不會,我先睡一會吧。想着想着,他就在房樑上睡着了。

天剛矇矇亮,賊睡醒了看見那個小男孩還在背書,快氣死了,在這個房樑上呆了一晚上還什麼也沒偷到。他跳了下來。小男孩見上面跳下來一個人,先是一愣,然後十分害怕,連話也不敢說。那賊說:“你這個笨小子,這有什麼難背的?,我聽你讀了一晚上都背會了,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說着,他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然後拿起書重重的`砸在了小男孩的身上,頭也不回的走了。他被小男孩氣的連偷東西的心情都沒有了。

這個小男孩就是曾國藩。曾國藩小時候並不聰明,但他有毅力,總和自己叫真,背不會書就不能睡覺,考不上舉人接着考,直到成功爲止。他正是憑藉這一點,從最小的七品官做起,慢慢努力往上升官,最後終於成了晚清第一大重臣。

在學習方面我們同樣也要有毅力,比如說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難得不得了的題,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當時我想:算了吧,反正這是一道選做題,既然這麼長時間都沒想出來,就去做其他作業吧。但是,我剛把這道題放到一邊的時候,又想:不行,這雖然是選做題,但它一定是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的,我一定能做出來。想到這裏,我又拿起了那道題,接着想,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想出來。又過去了一個小時,我終於想出來了。

不管幹什麼事,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讀曾國藩有感6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爲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爲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爲後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名經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不能僅僅作爲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認爲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己矣。”講究“志、識、恆”;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着力,內心修養、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強;教育家人“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爲處世爲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爲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再三叮囑家人要力行節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爲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儘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跳躍式地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於“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僕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爲本、行軍以不擾民爲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讀曾國藩有感7

多讀書、讀好書可以讓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多幾分寧靜,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正是現代人丟失並渴望得到的東西。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這樣一本書,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身份去體味爲人處事的道理,以便我們在經歷同樣的階段之時少走彎路。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以兒女的身份去體會如何成爲一個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心去讀,這本書所能帶給你的是一個人成長所需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孝順的長子。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瑣爲貴”。這幾個字充分體現了一個遠方遊子對父母的關心思念之情。當椿萱並茂之時,曾國藩雖身爲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徵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國藩是負責的兄長。他的家書中,許多是寫給弟弟們的,這足以看出家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細讀家書,可知曾氏與子弟們談得最多的莫過於“勤”“謙”二字,勤能補拙,謙可受益。在治學上,他提出:“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他告誡弟弟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賦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條不夠,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有恆。在治家上,小到弟弟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他們的職業前程,無不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一是兄弟和睦,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在爲官上,他從兩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則人悅”,就是對人要有愛心,你關愛別人,別人也就歡迎你。

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在他寫給九歲兒子紀鴻的一封家書中,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句話,百餘年廣爲傳頌。曾國藩強調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煉的,他希望兒子要將重點放在德行修養上,這反襯出我們如今的教育太過重視“才”,而忽視了“德”。曾氏的這種家教啓迪了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家長:“龍”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愛子女之心,這無可厚非,但“自古奮鬥出英雄,從紈絝少偉男。”家長們這樣的做法讓子女難以體會奮鬥的艱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溫曾氏不蓄銀錢給兒孫的話時,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長者對後輩的真愛大愛。

且不評論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他能夠在清代這個封建社會的末期成就一番事業,成爲近代洋務運動的先驅就實屬不易。透過閱讀他的家書,足以見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家書》並不是長篇大論,也沒有精工巧思,但是處處充滿了樸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細細品讀的好書。

讀曾國藩有感8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書信。所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是曾國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對於《曾國藩家書》有人在稱謂及提稱語、啓辭、正文、結語等總結出一堆東西,其實當時的人寫信大體上都是這樣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爲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反映曾國藩生活記錄的書,是現代人可一窺這位清廷中興名臣內心世界的書。

世人以爲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子女最多,其實不是,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書信最多!曾國藩有幾個弟弟,排行第四國潢、排行第六國華、排行第九國荃、最小的弟弟國葆,一般人認爲,國潢懶散、國荃浮躁、國華受不得挫折、國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國藩是長兄,又是最早獲得功名,情理上他都應作爲弟弟的表率。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常寫信給弟弟們,和他們說做人之道理。

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嚐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譯文:做人只有增進道德、研修學業這兩件事靠得住。進德來增進修養,就是指孝、悌、仁、義這些品德;研修學業,就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可以由我們自己做主,這些道德及學問能以增進一尺,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尺;這些道德及學問得以增進一寸,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寸。

今天進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穀子;明天修一分學業,又算存了一文錢。道德和學業都增進了,那麼家業便可一天天增多。至於功名富貴,那隻能看天意來決定了,自己一點也做不了主……可見入學是否遲與早、入學時間都是前生註定的。讀後感·考試的方面能否盡力而爲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則聽天由命,萬萬不能做不切實際的妄想。六弟(國華)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功名,不免憤世怨命。但現在正好可以對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臥薪嚐膽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時氣憤而廢棄學習)“。

曾國藩這些文字寫得特別得好,那怕現在來讀,一樣適合現代的人。現代人,功利心太強,做什麼事都希望有結果,其實讀書,真不是宋真宗趙恆所言,“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是做皇帝用來誆騙讀書人來爲他服務才這樣說的。但無論如何,做人的確是需增進道德、研修學業兩件事靠得住,也只有這兩件做得好,這個人才能成器。曾國藩能守住讀書人的底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爲政不移爲民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錘鍊忠誠乾淨有擔當的政治品格,切實做到“內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些都是過去或現代讀書人應該學習的品格。

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說:”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這個評價是合適的。

讀曾國藩有感9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精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爲: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後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最後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博覽羣書,立堅卓之志,懷赤子之心,方爲高人。

讀曾國藩有感10

以前,對於曾國藩的認識,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清朝重要戰略家、政治家,記得毛澤東曾經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中興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讀《曾國藩家書》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感覺對他有了另外一種印象,不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識廣博,道德修養極高,處事嚴謹,循循善誘的長者形象。

曾國藩與弟書之第一書時,寫到“予思朱子之言,爲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漫火溫”時,這又在說誰呢?就現實而言,我們大多數人,在爲學之初都曾對自己猛火煮過,但一離開那個環境,火隨之就熄滅了。求學的路上一路學來,畢業以後就少了學習的激情。很值得我們反思。談爲學之道,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這句話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味道,但從本質上講,卻說明了執着的重要。力掘一井總比淺掘數井更有希望見泉吧!一個在在社會上,必須要有自己的追求,這樣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準位置,持之以恆力掘一井,泉總會見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選準方向,執着追求,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一旦目標確立,就要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溫之,“何必擇地?何必擇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曾國藩真是一位偉大的良師,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實證。他的才華和認識着實讓人佩服,也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鑑。

標籤:曾國藩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