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1.1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精選5篇)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1

上學期,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的閱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爲人父又身爲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爲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倒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爲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爲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爲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爲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爲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爲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爲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爲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爲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2

在唐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身爲人母又身爲人師的我,剛讀就被書中的序言深深地吸引,被尹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16年的教育經驗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如果不談學習,還是蠻可愛的。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尹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地反思,我們作爲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爲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爲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不做穿西裝的野人,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

三、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進步和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想只有更多地學習,不斷地提高,纔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3

前一段時間在對教育7歲的兒子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小傢伙很難管教。在我感覺到頭痛時,我徘徊於書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書。無意中看到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拿回家讀起來,方覺得如獲至寶。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本書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記。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

本書分七個章節分別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應有的智慧、小事兒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每一章節觀點的闡述都是結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就這樣如同在對面聊天中娓娓道來。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讀後讓我感觸挺深。下面我就分別談一談。

第一章中有這樣兩個小故事《打針有些疼》、《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是孩子小的時候最爲常見的事情。我們作爲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也明白鼓勵孩子要堅強,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比如:在面對打針的問題時,我們習慣性的邊哄孩子邊說“一點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實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資訊,打針哪有不疼的,可我們爲了哄孩子就隨口說了一句錯話。孩子聽了這句話,如果相信的話,等真正打上針才發覺疼,那麼在孩子的內心裏他們還能相信大人的話嗎?在《打針有些疼》的案例中,尹老師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實的告訴孩子,不要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然後激發孩子的勇氣。在《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尹老師提到了培養孩子善良和豁達品質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養成對別人有更多的愛心和理解,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是終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識字、學數學和閱讀。這些好的學習品質都是要從2、3歲開始培養的。看了這些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對於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啓發。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關於培養孩子優秀品質的問題。對於孩子說謊的問題,書中明確提出“孩子天生不會說謊”。那麼說謊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於壓力。所以我們大人千萬不要給孩子製造說謊的條件。在《可不可以批評老師?》這個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勵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真誠的、儘量有高度的看待問題。注意培養孩子的批判的意識。我們當下的素質教育提倡發展孩子的個性,但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主見,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痛,擔心孩子走入社會之後會怎麼辦。無論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在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畢竟我們擔負着教育祖國未來的重任,祖國的未來如何,掌握在我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師手中。

最後,把本書序言中的一則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實際上他是在告誡父母們當孩子來到身邊時就如同手捧一塊美玉,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讓美玉成爲無價之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只能讓美玉失去原有的價值。引申到我們老師身上,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這塊美玉的同時,還要雕琢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儘可能的成爲無價之寶。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4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很大,我認爲尹建莉是位有心、有智慧的媽媽。和尹老師一樣,我也是一名老師,同樣也是一位媽媽,站在一個做母親的角度來講,在這本書裏,我學會了不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爲一位母親所應擁有的心態。只有自己堅韌,孩子才能不畏艱險;只有自己上進,孩子才能努力要強;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單純,孩子才能善良無暇……

讀這本書的體會:

一、犯錯很正常,理解勝批評。

作爲家長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裏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

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不要責怪,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的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二、讀書給我的啓示

尹老師在書中談到第一次拿起一本書給女兒講故事,不是講,而是讀。逐漸地,由開始的媽媽指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改成由孩子指着,媽媽來讀。孩子指到哪,媽媽讀到哪。這樣,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讀得多了,許多“白字”就自然解決了。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閱讀基本上。

三、讓孩子獨立自主成長。

作者書中談到了女兒9歲時單獨乘坐17個小時的火車從煙臺到北京的事例,讓我很感動,我很羨慕圓圓有這樣一位豁達的媽媽。有了獨立出遠門的經歷,對圓圓來說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到後來她獨自去青島乃至週末逛街樂不思蜀,她的媽媽都持支援的態度,難怪在引言中談到她女兒的自主自立。這些都是媽媽的功勞啊!

現在我也爲人母,兒子一歲半了,在他走路、吃飯、或做其他事的時候,總是不放心。和尹老師相比真是慚愧。

感受還很多,自己慢慢體會。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我們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再實踐,願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來越融洽!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初中讀後感5

在孩子1歲的時候,讀完了這本書。假期又讀此書讀到最後的時候,有種感覺,,對孩子以後將會出現的狀況有了一個大概的預期。明顯感覺養孩子真是不容易,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光是對孩子,對大人也是一種挑戰。

以我原來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給她們無限的愛,以理性的態度教育她們,孩子自然地會健康成長。我也不要求他成爲優秀的人,只要他能追隨自己的內心,健康快樂的成長就行了。直到讀到這本書才知道,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不光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態度,其他的,比如周圍的環境、接觸到的人、一些突發的狀況等等都會給孩子在成長中造成困擾。

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啓發性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閱讀。作者非常強調從小要養成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可以說是在書中不遺餘力的宣傳。最開始階段是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地讓孩子感覺到讀書是有樂趣的。如果家長都不願意讀書,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上讀書呢。孩子在剛開始接觸到閱讀的時候,作者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邊查字典一邊讀書,那樣做會破壞閱讀的連貫性和讀書的樂趣。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家長要儘量的告訴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孩子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後,作者還鼓勵家長放手讓孩子讀大部頭的書,即使當時讀的有困難,但是隻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作者還強調了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長時間的堅持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學到的知識,也對孩子以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這對今後的學習將大有幫助。閱讀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性格形成影響,因爲既然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的話,以後在做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也可以不受打擾。

第二是保護孩子學習興趣。這方面作者提出了幾個比較有效的建議。其一是,當孩子碰到目前基礎教育中的“暴力作業”的時候,家長的做法。作者提出的方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具體的做法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而給孩子留出業餘時間去閱讀。姑且不論這種方法的正確與否,起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二個是,不要拿學習作爲懲戒孩子的手段。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把不良的嗜好當懲戒手段,比如:長時間的玩電腦遊戲、無節制的看電視等。這麼做既不會讓孩子感覺學習是不好的,只會讓她們覺得學習應當從始至終都是讓人快樂的。

第三是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作者主要介紹了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首要的前提是家長要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辦孩子所有事情。這在當前的社會尤爲重要。現在的家庭中的孩子都可以說是家庭的中心,家長本來就都是獨生子女,摘生了這麼一個孩子,她(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在這樣的家庭中,普遍的情況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輩人全都圍着孫子、孫女轉,害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可以說是拿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家長也是,深知道現在的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大。一方面想讓孩子多學點,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太辛苦。所以爲了讓孩子輕鬆一些,往往把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全部包辦了。但是這麼做,久而久之的就造成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其他能力就越來越差,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技能一點也沒有學會。針對這些情況,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鼓勵讓家長勇敢的“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作者之後舉了一個讓自己孩子獨自坐火車回老家的例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經很強了,只是有些家長不捨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來越差,到最後就真的什麼都不行了。這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到了能走的時候,家長越早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走,孩子就會越早地學會走路。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遲遲地學不會走路。這方面就需要家長有兩方面的智慧了,一個是準確的把握孩子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能力,另一個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氣,兩者缺一不可。

書中還介紹了一些發生其他情況的應對技巧。比如應對教師的“冷暴力”,作者建議家長要及時的跟教師溝通,甚至可以去“賄賂”教師,目的無非是不給孩子造成潛在的傷害源。又比如如何對待老欺負自己孩子的“壞孩子”,一方面是要做到對對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加強溝通。諸如此類的情況,作者都提出了許多親身使用過的方法。核心的原則就只有一個:不給孩子造成干擾,不能因爲大人的干涉,給孩子帶來麻煩。

以上皆爲本書的一些主要內容,瞭解了這些,對我的啓發相當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對作者孩子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對我的孩子也管用,作者能應用的方法不一定我也能很好的應用。還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的實際環境,合理的做出判斷,明智的選擇應對手段,來解決遇到的情況。但是原則肯定都是作者所寫的,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概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