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3.1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

在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向家長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套書,我也第一時間買了回來,從頭到尾認真的讀了一遍,書中的許多教育理念和方法都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尹建莉老師以一個母親的角度,結合自已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話語爲我們闡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着多麼重要的角色。作者講述的許多案例,在我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熟悉,因爲這些場景我和孩子也都曾經碰到過或經歷過,所以也引起我更多的共鳴和思考。

作爲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總是用自己認爲最好的方式去表達對孩子的愛,給予他細緻的照顧,恨不得幫他解決所有的困難。可一旦孩子做了讓我們不滿意的事,我們又總是忍不住大發脾氣,給予他嚴厲的批評或責罰。我們甚至會抱怨爲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還是不聽話,不懂事。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我們爲孩子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他所需要的嗎,對他的成長有幫助嗎。

書中有一段話說的讓我特別有感觸:如果生怕孩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着他,從眼前看是在幫他,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倒忙。凡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我覺得我就是那個什麼都喜歡幫孩子考慮周全的媽媽,總是會忍不住幫他安排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對我的安排有時會非常牴觸甚至會反抗。

有一段時間我們總是爲他早上穿什麼發生爭執,我爲他準備好的衣服他有時並不喜歡,他自己選的我認爲不合適,擔心他會在學校熱了涼了。雖然最後他都在我的強迫下屈服了,但我能感受到他的不情不願。後來孩子開始自己在睡覺前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我認爲這是對我一種無聲的抗議。我也忍着不再去管他穿什麼,即使他穿的不合適也只是提醒一下他,不再強迫他換掉。

有一次天氣很冷,我覺得他穿的有點少,但他覺得不冷,我也沒有多說,只是告訴他如果在學校覺得冷了可以讓老師給我打電話送衣服,後來我確實也接到了送衣服的電話。但從那以後他準備衣服的時候更願意主動問問我天氣,並聽從我的建議,我們也再也沒有爲這類事情產生過爭吵。從這件小事我發現只有當家長真正學會了放手,去尊重孩子的意願的時候,孩子才能學會成長,也能夠減少與孩子之間不必要的摩擦。

在培養孩子的品行方面,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值得我們去思考: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爲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透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我們在面對孩子撒謊的問題上,很多時候都是生氣地批評、指責甚至恐嚇,卻很少去思考孩子撒謊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書中總結了撒謊的兩個原因,模仿大人和迫於壓力,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撒謊是什麼,更多的是大人曾經用假話騙過他們,所以他們也學會了說假話;當孩子懂事後,他知道自己犯錯將會得到批評時,爲了避免被責罵和處罰,也會選擇去說假話。所以我們要學會體察孩子的謊言,找出癥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爲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

也許有一些家長認爲尹建莉老師的理念和方法對自己的孩子不適用,因爲自己沒有一個像圓圓那樣的孩子。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本書裏是這樣回答的,沒有人專門爲你家孩子量身定做寫本書,讀書如果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改變,只是生搬硬套,那麼一切知識和智慧都是無效的。所以我們讀這套書需要把握的是教育的原則和理念,“因材施教”,學會去理解和靈活運用書中的方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因爲我們永遠找不到一本適用我家孩子的書,所以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去總結和反思,並進行自我改變。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2

前段時間,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同樣作爲媽媽,也同樣作爲教師的我,將全書通讀一遍後發現原來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

本書的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三、對閱讀極其重視。

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閱讀的,從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方法,到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課外閱讀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閱讀實質上構成了孩子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了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看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幼兒園發給老師讀的書,在逛書店的時候也常常看到這本書,所以懷着好奇心拿起這本書閱讀,還真不錯。雖然我沒當過媽媽,可是這本書卻給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很多啓示。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當中,提出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作者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在“像牛頓一樣”一文中,作者提出家長要“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爲常的觀念,經過作者的對比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可以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可以引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改變很多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有着極強的實用性,能很好地借鑑,是父母和老師教育孩子的工具書。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大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大人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作爲老師,在幼兒園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很多機會。我們班的孩子很喜歡勞動,所以吃飯的時候我會請值日生,不僅幫助老師做事情,還激勵他們吃飯,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人性的真實、文化素養、價值觀、愛的能力等等,都在這樣一種關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是兩個成年人合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啓蒙教材。幸福的環境不僅僅包括家庭,還包括了幼兒園這個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老師、小朋友,每個孩子都要學着和周圍的人相處,老師可以嘗試着爲每個孩子創造美好的精神環境,經常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有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範文網 ) 會抱着大毛巾來幼兒園,抱着小書包睡覺。老師多關注下他們,抱抱他,多和他交談,他慢慢有了熟悉感,就願意主動去適應環境。

在打針有點疼這章中,我意識到,可以嘗試着讓孩子去接受一些我們認爲他們不能接受的困難,並不是要一直讓他們活着童話中才是幸福。我也意識到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合孩子,要根據每個孩子只能教育方針。有的孩子很調皮,你大聲罵他不一定有效果,嘗試從他的“軟肋”出發,知道他想要什麼,嘗試和他溝通,告訴他如果你完成老師交代的哪件事情就獎勵你什麼,效果還不錯。

在給小板凳揉揉痛這節中,我發現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作爲一個大人我們常常以爲只要孩子能笑了,對於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我們是可以去責怪的,但是換個角度去思考: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在培養“好習慣”過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對,恰恰就培養了壞習慣。方法用對了,好習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確的方法,其實遠比錯誤的方法簡單易做。

家長掌握着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線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

兒童無小事,所有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確觀念,不誤導孩子,就是幫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會以做大事的氣質回報家長。

我們每位家長的手裏何嘗不是一塊玉呢?只不過多年後,有人手裏的玉變成了藝術品,有人手裏的玉因爲不會雕琢而變得失望。我們不能因爲大人的失誤把這塊玉變成鋤頭下的土。這本書無疑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思維,用不一樣的角度去想問題。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4

在唐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身爲人母又身爲人師的我,剛讀就被書中的序言深深地吸引,被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16年的教育經驗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如果不談學習,還是蠻可愛的。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地反思,我們作爲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爲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爲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不做穿西裝的野人,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

三、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進步和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想只有更多地學習,不斷地提高,纔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5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寒假得空,爲了做個好媽媽,去書市一逛,買回一本,細細品讀,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動。

這本書是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並且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最主要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的內容不僅讓我懂得了爲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讓我深思爲人師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學生犯錯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氣,繼而對其批評教育一頓。書中的作者認爲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其實孩子犯錯之後心裏已很難過了,老師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說法。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犯錯,改錯,在犯錯,再改錯的過程,孩子從犯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樂趣和生活的經驗。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需要理解錯誤帶來的價值,看到錯誤和正確同樣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冷靜,分析具體問題,對症下藥。

再者,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作者認爲“強權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孩子要求獨立,孩子要求有自己的天地,他們不再好好地聽話,而是離經叛道。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會強迫孩子去做自己認爲是對的事情。我們經常採用強權手段,讓孩子服從自己,其結果只能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要改變想法:孩子要求獨立,說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開始思考問題,開始長大,作爲老師和家長應該感到高興,要以客觀、疏導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反抗。有一個故事,兩個母親得知了孩子之間早戀的事情,女孩子的母親勃然大怒,對孩子批評教育,並給她辦理了轉學手續,孩子哭着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和同學。男孩子的母親卻對孩子這樣說:“你確定你喜歡這個女孩?你會娶她爲妻嗎?”男孩輕輕卻又堅定地點點頭。媽媽又說:“那你現在有沒有能力給她一枚美麗的婚戒,爲她披上婚紗,並且舉辦一個浪漫的婚禮呢?男孩搖了搖頭。媽媽說:“那麼你該從現在就開始努力了。”男孩沒有受到批評,但他明確了自己現在的方向和任務。那麼大家喜歡哪種教育方法呢?

還有,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具有神奇的力量,閱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閱讀所帶來的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能讓孩子的學習輕鬆、快樂,學習的成就感又會加強閱讀的興趣。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作者認爲閱讀是需要誘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讓孩子本身對閱讀有興趣,從閱讀中得到快樂。在對書的選擇上,作者提出,不看“有用”的書。她堅持要以孩子的興趣爲核心要素,不以大人所謂的“有用”爲選擇標準。孩子有所不同,他們的閱讀興趣也不一樣,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的自由與權力,讓他們讀自己喜歡的書,這樣孩子的閱讀興趣會更濃厚。所以,少一些推薦,多一些自由的閱讀空間。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作爲一位母親的冷靜與細膩。很多教育資源就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教育問題其實非常容易解決,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我很喜歡杜甫的“漫卷詩書喜欲狂”,書是我們精神的食量,我們能從書中獲得快樂,讓我們愛上讀書吧,開卷有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6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玩耍和聽故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家庭教育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把課外閱讀比喻爲“魔杖”,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爲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所以我在秦政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他的課外閱讀,在學前的時候,給他訂的《幼兒畫報》贈送的光碟上有很多歷史人物故事,他就特別喜歡看,像“臥薪嚐膽、田忌賽馬”等故事看了無數遍,倒背如流,這就提醒我想和他一起看中國歷史。我知道讀史使人睿智,因爲歷史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會幫助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創造明天!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和秦政一起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個習慣從未間斷過。我拿着書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地往下讀,他坐在我的旁邊,他聽得那麼專注。有時我故意讀錯一個字,兒子就能發現我的錯誤並且指出來。透過這種親子閱讀,秦政不但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認識了許多漢字,真可謂“一箭雙鵰”。

希望更多的家庭關注孩子的閱讀,讓書籍成爲孩子的另一夥伴,讓讀書成爲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管我們家長平時工作有多忙,每天晚上哪怕抽出十分鐘的時間跟孩子一起讀一讀他們喜歡的故事或者科普知識,讓孩子帶着甜蜜進入夢鄉,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份幸福和責任!

合上《窗邊小豆豆》這本書,小豆豆那可愛的身影就彷彿在我眼前,讓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童年,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讓我們勇往直前的探索世界、發現問題,生活是那樣的快樂,成長卻又是那麼的艱辛!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每天的點滴生活,每天她那古靈精怪的想法,出人意料的舉止,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大人感到慚愧,當我們用成人的視角看孩子做的事都是淘氣,惡作劇的時候,而孩子卻在用他們單純的心與我們交往,與成人溝通。而所幸的是小豆豆的世界裏,有兩位善解孩意的大人——小林先生、小豆豆的媽媽。書中着重介紹了小林先生——巴學園的校長,他獨特的兒童教育法,使孩子們得以健康成長,開發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們成爲富有愛心、同情心、自信、堅強的人。和孩子們做朋友,理解孩子們不可思議的想法,並引導他們,從而在學校的經歷使孩子們都要牢記在心底不忘。而最讓我感動的是,每到吃午飯的時候,他總在餐廳裏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總是設計無數有趣的活動,來調動孩子的情緒,在玩中有學,衝破自己的思想束縛,大膽的展示自己,忘記自身的缺陷,讓身體不健全的孩子忘記自己的不幸,並能敢於拼搏,而獲得的獎品卻是各式的蔬菜,讓孩子們帶回家,由媽媽烹飪,在晚餐的餐桌上吃到自己的戰立品,讓孩子們懂得,付出就會有回報!想到這裏,我彷彿在與小林先生對話,在向他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讓自己至身於孩子的視覺看他們,就發現那些淘氣、搗蛋鬼,卻是多麼的可愛,多麼的善良、多麼的與衆不同!

說了小林先生之後,一定要講另一個角色,就是小豆豆的媽媽,每當小豆豆有事情發生的時,總是媽媽在默默的支援着她,從沒有澆小豆豆的冷水,總是耐心的聽小豆豆的解釋,從沒有責備小豆豆的無知,而是先由孩子們去嘗試,去感受真實的世界,去感受每個人的不同!

透過看這本書,我們雖然不能把《巴學園》帶回家,但我們可以在家裏營造出巴學園的氛圍,從此拋棄家長的外套,不再大聲呵斥孩子,不再總是懷疑自己的孩子,不再爲了成績而讓孩子垂頭喪氣,全面的分析孩子的優缺點,客觀實事求是的指出他的缺點,並讓他們有彌補過失的機會,相信我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勇敢的面對每天的進步與失敗。

最後,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開啟自己的心扉,真心的與孩子交朋友,給他們一個公正的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他們自己的巴學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7

暑假期間,陪兒子去書店買書,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題目,把既是媽媽,又是教師的我吸引住了,於是買回來讀了,書中有許多教育理念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把自己的女兒婷婷培養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寫在這本書裏,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並且書中描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輕鬆地學習。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的一系列做法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特別討厭一件事,又怎麼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尹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我們在教育理論中經常談到這句話,可是在實踐中並沒有真正做到,因此,我們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如果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那麼孩子會更加討厭學習,所以我們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對孩子心理的成長小心呵護。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呵護,孩子經歷的每件事,遇到的每個困難,尹老師都會幫助孩子化解,比如,美術老師對孩子畫畫的評價,讓孩子體驗到了很大的失敗,是媽媽幫助孩子從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個對心理學有着很深造詣的媽媽,我想是不會體會到的。同時作爲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在對待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上也有很多困惑,這也更加的鞭策自己要多讀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書籍,遇到了問題就會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不僅要努力做一個睿智的家長,也要做一個睿智的老師。

三、關於閱讀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閱讀的,從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方法,到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閱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我早就已經深知的,讓我感興趣的是想看看尹老師是怎樣指導孩子閱讀的。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發現自己居然在對待孩子閱讀方面有很多錯誤。

比如,我要求孩子看書要認真,一字一句的讀,不可以一目十行,有時兒子看書翻得快一些,我都要批評他。而尹老師在書中嚴厲的指出,“一字一句讀的人是閱讀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閱讀必須是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才能被整體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讀只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來我犯了閱讀的另一大忌,看來得趕緊糾正,應該還來得及。還有,我不停的買書,但孩子卻看得很少。尹老師提及她的孩子閱讀的書籍大多是租來的,一來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二來可以鍛鍊孩子閱讀的速度。確實,我家書架上有很多書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買,用借或租的也可以,這樣還不會助長孩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懂得體諒大人掙錢的辛苦。

讀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好,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的施教應該溶於對孩子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8

女兒還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推薦了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開始也沒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很驚喜的說,“你也在看啊,這本書寫得不錯的”。此時我纔開始重新認真的閱讀這本書。細讀下去,很多教育觀念使我受益良多。

女兒開學已快一個月了,這一個月裏我也看到了諸多書中提及的教育方式。這與我的傳統學習理念有較大的出入。例如:書是應該“讀”的。之前我一直持有這樣的觀點,書中的內容應該要加以消化,用自己的理解去複述書中的內容。但對於剛剛纔認字的女兒來說,用手指指着書本逐字逐句的讀,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獨立閱讀的好習慣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從目前的效果來看習慣的養成對女兒的幫助要遠勝於識字量的增加。我相信書中優美的語言熟悉更勝過自己的對文章的概括。把認字和閱讀結合起來而不是分成獨立的兩個部分來進行用欣賞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認字。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聯想到當下女兒在進行應用題解答時也時常會碰到讀完題目卻不知所云的狀況。更堅信了“閱”與“讀”結合的重要性。

又例如:關於興趣的培養;每一個家長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往往因操之過急而適得其反。女兒現在在學拼音,拼音的第二聲和第四聲總也分不清楚。不斷的重複我也有些煩了,態度不自然的就變得有些過火。以致於後面女兒每發一個音時都會思考一下並在口中默唸四聲然後再發音。但最後還是錯,女兒哭着跟我說“因爲我怕錯,我也不想錯,我想對”。我想這時的女兒對拼音應該是深惡痛絕的。此時的學習對她來說應該是一顆苦藥。人最難抗拒的是“成功的誘惑”,最討厭的莫過於“強迫的接受”。回想兒時的我們也曾走過的這一段艱苦歷程,那時的我何嘗不想得到成功呢?書中教我們做一個記錄成長的冊子,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記錄在案,每一個點滴的成功都將化成孩子向着新目標前行的動力。每一個失誤也終將成爲孩子自我修正的座標。我想記錄的本質還不在於對於孩子的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對家長提出了堅持的要求。用家長的言行去引導孩子用堅持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常說孩子的教育是一場沒有排練的舞臺劇,我們只能隨着時間的年輪不斷的編排劇目,如果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去認真的思考不去理性的處理,一味的按着自己的性情武斷的做出判斷,這樣可能培養出一個偏激、叛逆、任性的孩子,而凡事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從失誤中體會成功。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有很多習慣性的做法,其實是做反了。對照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我也在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言行、方法。也從與老師的交流和女兒同學家長中瞭解和學習更多的教育方法。還清楚的記得老師來家訪的那一天,當着老師的面和孩子的一句玩笑,當場被老師指正。孩子犯了錯或做了些不適當的舉動,其中一定會有他的原因或是因爲習慣或是他表達的方式不太正確又或者詞不答意等等。簡單的及時的糾正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能力爲目的,對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方式都是不適當的,即便是一句玩笑滿足了家長當時的需求但對孩子的傷害一定是很大的。目前我也發現女兒經常會有從衆的心理出現,或許與之前的這一系列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關係。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影響的將是孩子多年甚至一生的學習和處事態度。

書中還提到了我在孩子教育中的一個誤區,就是“管”和“教”的分別,很難說教更勝於管。孩子的觀察力是相當敏銳的,家長的好惡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價值觀和審美,曾看過一篇文章其中也提到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他們能從家長的言語和口氣中去判斷對方的地位,並會在以後他自己的言行中把相關的態度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也正如書中所述“身教大於言教”所以在學習教育孩子的同時我也當注重自身的修養,正如作者所闡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一種方式去做去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磨鍊和蛻變自己。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個好家長“好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教育方式的差異影響着孩子的一生,我們每一位手裏的美玉必須用相宜的刻刀去精心的雕琢。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9

週六上午,孩子去上興趣班,我正好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感觸頗深。

作者在書的引言中寫道,“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文章的前言寫道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可他手裏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他們的形狀卻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年輕的父母也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這個學期開學後,老師讓他當組長,一個小組有六個同學,每天小組在學校的積分第一名可以得到第二天領讀的機會,說心裏話我自己都對他們組沒信心。第一天下學回家,孩子不開心的說“媽媽,今天我們小組倒數第一,有個同學扣了10分,我們掙了6分,最後都成-4分,我給老師說說不想要他了”,我耐性的告訴他“今天你們小組掙的分數是每個同學得1分掙的對吧,如果你們能夠幫助他,讓他改正錯誤,表現良好,大家每個人都掙分,你們6個人是不是就比5個人多掙分啊”,孩子看着我,想了想點點頭。星期五下學,孩子高興的對我說:“媽媽,今天我們小組是第一名得了23分,其實我們組的同學也很好啊,下週一可以領讀了!”我趕緊說:“看看你們小組經過大家的努力取得的成績,真的非常棒!”鼓勵誇獎的多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功。

書中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經過作者的對比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看到這裏我也深深的反思自己的行爲。有一次中午吃飯,我給孩子加了兩塊魚,我先把魚刺剔除,孩子生氣不吃,我就對他發脾氣,孩子大哭起來:“媽媽爲什麼什麼都聽你的,我想自己莢魚,我自己可以”。當時我很生氣,我告訴他:“你自己能吃好嗎?那麼多刺,卡着嗓子怎麼辦?”後來想想,不是孩子做不好,只是我們把自己的愛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干涉太多,把孩子的能力、信心給否定吧,我們其實應該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說中說“真的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

當我讀到“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會喜歡?”再想想我,孩子寫作業時,我總愛指指點點,誇他很少,總以爲嚴師出高徒,剛開始應該嚴格要求,尹老師讓我明白,讓孩子寫字,先讓孩子愛上他。想辦法吧。孩子又一次寫作業了,這次我幫他找找興趣。先沒讓他去寫,我跟他說,孩子,今天我們來個字型大變身,就像機器人一樣,會變形的,孩子一聽就來勁了。字還會變身嗎?我說能啊。我先給他寫了一個“口”字,然後啓發他,好好想想,這個口字可不一般,他能變成日字,他低頭一想,有了,他在上面加了一撇,我趁機誇他,真聰明,還可以變成什麼,他又在上面加了一點,變成“白”子了,這麼一來,他開始興奮了,自言自語道:“字還會變身,真神奇。明天我給他們講講。”我竊喜,只要他高興就行,那天寫作業因爲高興所以很快,不是以前的唉聲嘆氣了。看來只要想辦法,孩子還是願意寫的。

這本書糾正了我好多錯誤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孩子上學了好多招,比如早上了,他自己能穿衣服,寫完作業能自己收拾好東西,吃飯後能主動幫助收拾碗筷,還有好多的習慣,都是從書裏學來的,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讓我受益匪淺。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我想說,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0

自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培養、教育孩子成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可連自己都是稀裏糊塗長大的我對教育孩子,有時真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好在有很多好的育兒書籍如同好朋友、好老師,可以隨時幫我解決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指導我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無疑是育兒經典書籍中最值得推薦的一本。這本書我在孩子2歲的時候曾經讀過,最近在老師的推薦下又重拾拜讀,書中把我們生活中的情景一一再現,用最樸實的方法提煉出了最科學的教育理念,讓人感覺受益匪淺!

作者尹建莉在書中比喻到,每個孩子都一塊玉石,家長便是琢玉的工匠,最後能否得到一塊精美的作品,要求工匠不僅僅要付出勞動,還要運用智慧和耐心。由此我想到,幼兒園常常提到的教育理念,每個孩子都是一粒好種子,細想起來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也常常把每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形容成一張白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應該賦予孩子線條、色彩,把握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幫孩子一起描繪他們美好的未來。但如何幫、怎麼幫才能幫的好、幫到點子上?是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遇到的困難。本書中提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心,但無痕,我個人覺得真的是總結的非常到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應該用平等的眼光去處理問題。我們用心觀察孩子,但家長不是權威,一定要避免責備、呵斥、埋怨,任何事力求和孩子平心靜氣的溝通、討論,在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候,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要試圖引導,讓他們自己去判斷什麼是更好的處理方法。或許會跌倒,或許會犯錯,可這不都是成長的中的必然嗎?相信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逐漸成長爲有主見、有判斷力、有責任感、勇於擔當的社會人!

書中用很大的篇幅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我想尹老師一定是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深刻體會到了早期閱讀啓蒙在未來學習道路上的關鍵作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便開始讓他接觸些童書繪本,大師們五彩斑斕的童書開啓了他絢爛的閱讀生涯,把孩子領入了神祕而又深邃的書籍海洋,孩子在童書中吸收知識,尋找樂趣,快樂成長。書籍,潛移默化的成爲了我們的朋友,每天晚上的親子閱讀時間,成爲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慢慢的我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增加了,語言流暢了,很多成語居然可以恰到好處的正確運用了,作爲母親的我心中無比的欣慰。但是我也想對他說:孩子,成長的路很長,你剛剛蹣跚的邁出了一小步,以後的路想要走的堅實、穩健需要我們付出很多,但媽媽會一直在你左右,不斷的學習,爭取成爲你的良師益友!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孩子一出生電腦電視就常伴左右。我兒子也不例外,雖然沒有到了上癮的階段,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想玩兒一會小遊戲,經常是到了睡覺時間還不想上牀休息,爲此我們也一直很困擾。看了書中作者對待孩子玩電腦遊戲的態度,我的心裏也釋然了很多。作者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鑑,電腦遊戲也只是遊戲,不是毒品,只是比我們小時候玩兒的遊戲更高科技更復雜些,孩子喜歡玩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我們要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讓孩子自己慢慢意識到時間要合理利用,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還有很多,遊戲不是不能玩兒,是要在合適的時間玩兒,不要沉迷於遊戲荒廢了學業。決不可急躁的粗暴的干涉,那樣的後果只能是讓孩子對遊戲更加欲罷不能,往往起不到預想的效果。由此我又聯想到了作者提倡的教育最高境界:有心,但無痕。不否認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有心的,可無痕的教育卻不是每個人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並耐心去執行。

孩子6歲了,身上有很多令人欣慰的閃光點,也有好多需要改進的不足。我這個媽媽,很多時候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離好媽媽的標準還差的很多,當然更稱不上一個好的老師。但我和全天下的媽媽一樣,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相信有這樣一份愛心再加上耐心、細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孩子必定會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1

假期去了很多地方遊玩,也讀了很多書。但是看似繽紛多姿的假期生活並非只有興高采烈,大多數時間心緒一直處在患得患失之中,吾家有女青春期,吾家有女準畢業生,吾家有女尚不知學習之重要……,同時,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就想起學校“佈置”的作業——寫讀後感,於是讀完這本書就想讀後感怎麼寫,看完那篇文章就想應該如何聯繫自己的教學,真正是有壓力纔有動力,真正做到了“掩倦深思、開卷有益”。

大概是媽媽這個角色擔當的比較挫敗,所以對能做好媽媽的人由衷的欽佩,於是在百度上搜尋寫好媽媽的書,介紹最多的就是尹建莉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於是懷着好奇、羨慕、崇敬甚至有淡淡嫉妒的心情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看完之後更加深了我最近歷經各種磨難所得到的結論:世界上有很多事是可以想辦法走捷徑的,正所謂事半功倍,而唯獨父母教育孩子這一項工程,是不能摒棄行動而視方法爲萬能的鑰匙,夢想一勞永逸,期待“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碩果。

從作者簡介中,瞭解到尹建莉的女兒非常優秀。在讀了她的作品之後,才知道每個孩子的`優秀都是有源頭的。品味作品中的一字一句,我能體會到她對女兒的教育是何等用心,她的教育方法是多麼自然無痕!同樣作爲母親,我帶着深深的不安與自責,責問自己的靈魂:當我們得到一塊璞玉時,該如何去對待?丟三落四是孩子普遍存在的惡習,尹老師的女兒圓圓有一段時間經常忘拿鑰匙和手錶,又有一次她沒拿鑰匙,到學校無法鎖自行車,恰被查到,違反了校規,要寫檢討書,還要影響班級的評優選現,這讓圓圓很難過,尹老師雖然心裏也有責怪,但沒有說“早提醒過你”這樣的話,只是開玩笑說她像牛頓一樣,難免犯小錯誤。“像牛頓一樣”玩笑式的批評,既是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問題,也是以什麼方式批評教育孩子的問題,既讓孩子知道他錯哪裏了,又不傷害他的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孩子肯定樂意接受。我的女兒粗枝大葉、大大咧咧,像我小時候一樣,經常忘帶作業,把六看成九,考高中的時候居然一道大題漏做。可是今天面對同樣犯錯誤的女兒,除了嘮叨甚至謾罵,好像忘記曾幾何時我也這樣磕磕絆絆的走過。對待學生還有等待花開的心態,到自己孩子身上卻只有恨鐵不成鋼的份了。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的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很喜歡文中的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作爲父母,我們也得到了一塊玉石——聰明可愛的孩子;作爲老師,我們更是得到了難以數計的玉石——多姿多彩的學生。面對着手裏捧着的玉石,兩種角色都要求我們精心雕琢璞玉。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而錯誤的教育方法則如農夫的那柄鋤頭。反觀我們的教育歷程,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都輕率的拿起鋤頭指向了璞玉呢?

誠然,作爲一個母親,我挖空心思的想讓家中小女有所建樹;作爲一名教育者,也本能的希望能帶給學生最大的進步。可現實中令人失望的結果帶來的巨大反差,還是以它不可扭轉的力量將我送上了另一個極端:抱怨孩子沒有出息,真是朽木不可雕啊!“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西方的這句諺語如一記重錘,擊打在了我的心坎上,極大地震撼了我的心靈,終於明白: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其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一起成長——沉澱自己的煩躁與不安,睿智的看待孩子邁出的歪斜腳步,包容孩子的過失,引導孩子跨出沼澤地。要具備這些能力,還需一番修煉啊!

“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當然,也並非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要想在教育的舞臺上邁出華麗的舞步,必須處處用心,見微知著。母愛博大,智慧的愛孩子,一個細節足以讓生命感受這世界的溫暖和美好;師恩浩蕩,無私的愛學生,一段時光便能造就他們無量的前途和彼此間的流金歲月。在我,願傾一生之力,不斷向好媽媽、好老師的標準邁出堅實的每一步!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2

暑假的一天,無意中從同事處看到一本名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家庭教育類圖書。寫書的作者既是一位老師,教育碩士,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我粗粗翻看了一下目錄,發現有一篇題爲《不是電腦遊戲的錯》的文章。我正爲兒子總是千方百計想玩電腦之事所困擾,於是趕緊翻到那一章,只見上面寫道:“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裏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爲一種病態,那是因爲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看了這段文字,非常敬佩作者,真是分析得太好了!事實上,電腦遊戲已成爲當代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無論家長喜歡不喜歡,他們最終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讓孩子玩電腦遊戲的問題上,家長已基本上不需要決策。大勢所趨,擋是擋不住的。因此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作者提出了幾條建議,如家長要對網絡遊戲有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個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負罪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逆反情緒只能強化他玩的慾望。二是要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閱讀。網絡遊戲只有在精神空虛的孩子那裏,才變成毒品;豐富的課外閱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它強大的力量會擠佔陣地,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最關鍵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也是最難的。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經常去“管”孩子,對孩子不斷提出限制性要求。他們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經常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單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是很好,很合理。家長正是由於相信他做出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所以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了,該做那事了。

事實是,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肩負起來了,孩子哪裏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是在具體言行中多運用逆向思維,如把上網作爲懲罰手段,而不是獎勵手段來運用。我覺得很受啓發。在平常中,我也經常會用這樣的手段來獎勵兒子。一方面我告訴兒子玩遊戲是不好的事情,一方面又作爲一種獎勵的形式,這就讓孩子會產生疑問;“到底玩遊戲是好的還是壞的?”

另外,書中還談到了許多的教育觀念,也讓我受益匪淺:

對閱讀極其重視。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閱讀的,從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方法,到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得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家長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以前的做法都是多麼愚蠢,家長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強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有時正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易行。

看完全書,可以感覺到這是一位非常真誠的,實事求是的教育專家,其觀點公平公正,所舉的事例切實可行。不是那種只有理論,而不聯繫實際的書。書裏面多次提到她的女兒圓圓,她也和平常的孩子一樣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作者能讀懂孩子的心,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逐步讓女兒改掉了缺點。所以,家長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導致孩子巨大差異。這樣的實例是很有說服力的。

錢理羣教授評論說:“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確實如此,作者對現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並且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中例舉了大量的實例,如“暴力作業”“兒童多動症是個謊言”等我們有目共睹的教育問題,都進行了批判。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家長。建議各位老師和媽媽都來讀一讀,一定會讓你有許多的收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3

暑假期間,陪兒子去書店買書,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題目,把既是媽媽,又是教師的我吸引住了,於是買回來讀了,書中有許多教育理念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把自己的女兒婷婷培養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寫在這本書裏,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並且書中描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輕鬆地學習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的一系列做法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特別討厭一件事,又怎麼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我們在教育理論中經常談到這句話,可是在實踐中並沒有真正做到,因此,我們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如果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那麼孩子會更加討厭學習,所以我們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對孩子心理的成長小心呵護。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呵護,孩子經歷的每件事,遇到的每個困難,老師都會幫助孩子化解,比如,美術老師對孩子畫畫的評價,讓孩子體驗到了很大的失敗,是媽媽幫助孩子從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個對心理學有着很深造詣的媽媽,我想是不會體會到的。同時作爲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在對待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上也有很多困惑,這也更加的鞭策自己要多讀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書籍,遇到了問題就會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不僅要努力做一個睿智的家長,也要做一個睿智的老師。

三、關於閱讀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閱讀的,從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方法,到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閱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我早就已經深知的,讓我感興趣的是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導孩子閱讀的。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發現自己居然在對待孩子閱讀方面有很多錯誤。

比如,我要求孩子看書要認真,一字一句的讀,不可以一目十行,有時兒子看書翻得快一些,我都要批評他。而老師在書中嚴厲的指出,“一字一句讀的人是閱讀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閱讀必須是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才能被整體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讀只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來我犯了閱讀的另一大忌,看來得趕緊糾正,應該還來得及。還有,我不停的買書,但孩子卻看得很少。老師提及她的孩子閱讀的書籍大多是租來的,一來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二來可以鍛鍊孩子閱讀的速度。確實,我家書架上有很多書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買,用借或租的也可以,這樣還不會助長孩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懂得體諒大人掙錢的辛苦。

讀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好,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的施教應該溶於對孩子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4

在我做媽媽之前,我的家長就很熱情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當我拿到學生媽媽印好的用A4紙裝訂起來的這本“書”,那種馬上就要做媽媽,要準備好爲一個孩子的一生負責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帶着這種強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認真地拜讀了好幾遍,尤其是女兒出生後這4年的時間裏感覺受益匪淺。作者尹建麗同我一樣,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與我不同的是,她還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實踐細細地揉進自己的筆尖下,讓一段段生動又鮮活的育兒小故事,絹絹細流般潤澤着每個捧起這本書的人。這本書中我最傾心的,不是作者培養了一位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的女兒,而是,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歸功於這位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對她實施的有愛心又充智慧的教育。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例如書中提到的家長和老師無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錯,日積月累,會慢慢形成一個嚴重困擾孩子的大問題,給孩子帶來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這不是我們的愛心不夠,確實是有些做法欠妥。這個觀點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常在孩子學習不認真或犯了錯的時候,會罰他把課業重寫一遍,還習慣將學生的錯誤向家長告狀,其實,當我們用這種做法我們可能在那個瞬間取得了勝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應允,卻在他們內心埋下了厭惡寫字的種子。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一方面又把學習作爲懲罰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當孩子書寫的時候,想到老師懲罰的情景,不反感纔怪呢。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而不是讓學生討厭上學習的同時,還要他去學好它。“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個觀點之一。

我們人爲地把學習過程變成苦,卻只把結果設想成甜,試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來暢想着有一天有可能會嚐到甜——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着孩子,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當他吞嚥苦澀而感到厭倦時,如何自發地以那想象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呢?正象作者說的,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講過,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爲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爲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還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議。過分重視考試結果,經常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壞,其實這樣是庸俗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這樣的行爲看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質是在追求作爲家長和老師的滿足感。“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纔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500字15

很久之前看過這本書的電子版。幾年過後一點印象也沒有了。最近又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一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看了兩遍。做個讀書筆記。加深讀書印象。

這本書一共7個章節。每個章節有5—9個案例及分析,專門講述一個主題。

這本書我個人學到的育兒體會如下:

1、作者多次強調了課外閱讀以及朗讀背誦經典古詩詞的益處。指出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和作文水平,以及培養個人思想品德和三觀的重要手段。關於課外閱讀,作者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主要強調了課外閱讀的數量,要快速泛讀大量課外讀物,不要糾結於是否讀完能記住或是沒有印象。指出以下要點:好閱讀要儘量使用書面語;要求快快讀不要精讀;在乎讀了多少不在於記住多少;讀字不讀圖(漫畫書、;不讀縮略本讀原版。對於我來說,重新載入觀念的點在於,不在乎是否記住,要快速閱讀這兩個點上。

2、作者指出的一個觀點,是我以前沒想到讀完書後認同的觀點。即童年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階段,有着它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要把童年當作是成年的一個預備階段,光想着如何爲成年做準備。我自己的觀念,一直覺得在童年階段要打好基礎,爭取學會若干技能,尤其是把那些需要花費時間比較多又注重童子功的技能,在小學前學好。從而忽視了童年本身的價值。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把童年這個階段過得精彩紛呈。以後要儘量讓孩子體會到童年的快樂,體會到這個階段本身的意義。

3、要學會激發兒童體內的“善”,而不是總是催生體內的“惡”。例如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他本身是內疚不安的,會有爭取不再犯錯的決心。這個時候家長就輕輕拿起,不要再就着事情批評教育孩子。否則孩子自我批評的矛頭就會對向家長,覺得家長的嘮叨批評煩人,同時爲了面子上過得去,反而拿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好事變壞事。要知道,孩子都是透過錯誤來成長。

4、作者提出一個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的方法。透過不斷強化來培養孩子的快樂和自信,讓孩子越變越好。永遠給孩子積極肯定的暗示。

5、對待作業的態度。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兩點最重要,即興趣和信心。所以家長要多多呵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的信心。要求孩子把一個字詞寫很多遍,有一個錯字就要多寫幾十遍的這種做法,被作者成爲暴力作業。作業不是寫的越多效果越好。寫作業時的心情也很重要。心情好的時候記憶力也處於巔峯狀態。心情不好即使寫很多遍可能還是記不住。因此對於作業,要培養孩子寫作業時的興趣。比如一個字,寫三到五遍如果孩子能記住,就不需要再寫很多遍。對於暴力作業,家長要儘量避免。

6、對待分數,家長要平常心對待。因爲學校和社會對分數已經看得太重,家長要雲淡風輕,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個平衡的狀態。考好了不獎勵,考差了不批評。讓孩子把學習本身作爲重點,分數和獎懲只是手段。如果孩子把獎懲作爲目的,學習作爲手段,就會本末倒置。作者提出了一個小技巧,我個人覺得值得借鑑。即如果孩子沒有考100分,但是之後完全掌握了錯題,那麼就用鉛筆在分數後面寫上算上這道錯題的新分數,給孩子成功的體驗。成功的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悅。

7、“管制”與“被管制”並不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儘量讓孩子在思想和行動上獨立。

8、不要總是懷疑孩子有“多動症”,“感統失調”等疾病。要多從家庭教育中找原因。孩子出了問題,不要想着花錢把孩子送進教育機構進行糾正,而是要家長自己花時間和精力改正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模式。外人的目的是商業運營,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幸福。作爲家長,不可忽略自己肩上的責任,不可尋求責任外包。

9、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孩子會有不安和自責的心理。家長要泰然面對,讓孩子明白被人欣賞和欣賞別人都是很好的優點。成人要用乾淨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孩子自尊自愛,才能在與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的端莊自在,有自我控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