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賣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2.4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賣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賣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賣米》讀後感1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瓊寶”跟隨母親前去賣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間小路去趕場,母親爲了一斤米多賣幾分錢和米販子討價還價,散場的時候她和母親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大米的重量與生活的不易相加,讓十幾歲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家境貧寒,讓一個十幾歲的生命從小就揹負起了生活的重負。

物質匱乏的年代,窮苦的家庭出身給人們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時代發展向前,但年少時生活的不易與艱難幾乎壓彎了活着的脊樑,此生對物質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礎。

每個人都在自己兒時的經歷中汲取了最爲本質與深刻的影響,印在自己此刻和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貧困生活中走過的人,大概永遠無法理解這種心情。

因爲窮,窮到骨子裏,所以會格外計較那幾分錢、幾毛錢。有時候,往往因爲這樣的計較,而喪失更好的機會,或者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沒有別的辦法。

一直以爲自己認知不夠,爲什麼別人很早就能做出的決定,而我過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爲從小家境貧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擺脫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適應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窮人思維”,下一步才能考慮自我提升。

你可以說是開化的晚,永遠只有“窮人思維”,但對當時當下的人們而言,真的只會產生那樣的認知、做那樣的選擇。

明白了這世界的殘酷和溫柔之後,希望我們依然能不放棄努力。

《賣米》讀後感2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着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裏行間卻是流露着真情,把農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總想寫點東西,表達內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懶於動筆。

大熱天,爲了換錢給生病的父親買藥,母女倆挑着米沿着窄窄的小路去趕場賣米。母女希望賣價一元一角,而米商人只出一塊零八分。因爲二分錢的價格,總價三塊錢的差價,娘倆在烈日下曬了大半天,連一塊零五分的價格也沒賣出去,連兩角錢的冰棍都捨不得買,不得已擔回家,卻在返回途中撒了米。作者捱了母親一頓責備,顯示了農村人惜糧如金的現實。幸好有草帽,收了起來,可以帶回家,沒造成損失。我有一種強大的懸念在心頭纏繞,那娘倆下一場的米能賣個什麼價格呢?是一元一角、還是一元零五分?

我們也有着同樣的經歷,執着一口價不賣,輸的比《賣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一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被譽爲“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一個一個採摘下來,由於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後裝在一個個白色塑料桶裏,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裏12點以後纔開始收果子,採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一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一樣,把一桶一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着呵欠,肩上斜挎着揹包,拿着手電筒開始出動了。一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一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一會,又過來了一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一斤賣不賣”?老公一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着,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麼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彷彿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裏擺着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於第二天還要早起忙着採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採摘的一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採摘的就沒法相提並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麼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裏,過了老半天,終於,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着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於一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於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一口價,給了我倆一次深刻的教訓,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裏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喂肥,途中的每一個環節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一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歷是現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一樣本着一口價,一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於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後感3

讀完《賣米》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復。文中辛苦一天期待能賣個好價錢卻粒米未賣的母親,一下子讓我想起了因分糧忍受屈辱而尋死的母親。

兒時的記憶裏,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一年四季總是起早貪黑,家裏、地裏連軸轉。爺爺奶奶年邁,我們兄妹四個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裏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時候,地裏的活僅有母親一個人幹。爲了多掙工分,母親總是拼死拼活地幹,和大老爺們一樣,幹出糞拉糞、修河堤之類的重活兒。儘管這樣,由於掙得工分少,我家總是缺糧戶。

有一天午時,母親高興地對我說,生產隊要分糧了,讓我幫着她撐糧袋。一路上,鄉親們拉着車子,有說有笑地往村裏的糧倉走去。我開心地在大人間跑來跑去,母親默默地跟在後面。開始分糧了,隊長每喊到一家戶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歡喜地拿着糧袋過秤裝糧。分完了一戶又一戶,我忍不住催問母親:“咋還輪不到咱家呢?我急着吃白麪饃呢,前幾天我看見巧玲吃白麪饃了,光想上去咬一口。”說着,我故意給母親扮出個饞樣。母親笑笑,拍了拍我的頭,卻沒吭聲。

等到最終,天都黑了,也沒聽見隊長喊母親的名字。這時候,母親細心翼翼地走到隊長面前,低聲問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糧呢?”隊長看都不看母親一眼,沒好氣地說:“前幾天不是給你說了,你家掙得工分太少,得拿錢來買。你不拿錢,咋給你家分糧?”母親陪着笑臉說:“我已給孩他爸傳話了,讓他趕緊給家裏寄錢。等錢寄回來了,立馬交給隊裏。”隊長不耐煩地說:“這樣吧,你們啥時候把錢拿來了,我就把糧分給你們。”母親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顧照顧俺家吧,這幾天家裏都快斷頓了。”隊長蔑視地看了母親一眼說:“你們家就你一個娘們幹活,六七張嘴吃飯,想讓隊裏養活你全家?”母親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車子和糧袋,扭頭瘋了似的往村南頭跑去。我嚇得緊緊跟在後面,任憑我哭着喊着,母親也不回頭。我心裏害怕極了,生怕母親出什麼事。一向跑到村南的機井旁,母親一下子癱坐在地上,開始痛哭起來。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聲,像刀尖一樣深深地紮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我趕緊跑到她身邊,緊緊拽住她的胳膊,哭喊着讓她回家。母親看着驚恐未定的我,一下子把我攬入懷裏。過了好久,母親才漸漸回過神來,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我們村第一年剛推行時,鄉親們的心裏七上八下都沒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我幹,有的還想繼續跟着生產隊幹……就在大家猶豫觀望的時候,我們生產隊的狗蛋爺第一個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我的母親不知從哪裏來的勇氣,竟然第二個跟着要“單幹”,驚呆了村裏的不少人。他們背地裏議論紛紛,說母親不知深淺,要出風頭。好心的鄰居也多次勸說母親不要逞能,可母親十分要強,非要承包土地單獨幹。生產隊裏那些平時看不起母親的人也很高興,他們認爲,最終有機會把我家這個“包袱”給甩掉了,等着看我們家的笑話

之後,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生產隊按人均2畝地的標準,給我們家7口人分了14畝地。分地後,母親滿心歡喜,越發幹得起勁,每一天風風火火忙個不停,渾身上下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分地後的第一個麥收季節,我們家的14畝地獲得了大豐收。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家的三間屋子裏到處堆的都是麥子,一家人高興得不知怎樣辦纔好。爺爺奶奶忙着補糧袋,買席子圍糧囤,而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麥子上恣意玩耍,開心的不得了。這一年,母親最終在別人面前挺直了腰桿。

第二年,那些等着看母親笑話的人,看到我們家吃上了白麪饃,他們紛紛效仿我家,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打那以後,我們整個村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村裏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戶,家家都有了自我的土地。

現如今,母親再也不種地了,家裏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給了種植大戶,但她對土地的情結永遠不變。

《賣米》讀後感4

讀了《賣米》。這篇文章很平實,很淡然,有一種安和的力量。

作者飛花寫這篇文章的年紀,是多大不清楚,應對貧弱的現實,有無奈和悲痛,抱怨,或許是因爲當時經歷賣米這件事情時,飛花那時候是中學生,十五六歲,仍然純潔,質樸。

然而,通常底層人民的嚴肅在於,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費盡所有力氣,僅能維持生活。

一旦健康不保,或者遭遇意外的傷害、打擊,挫折,就真的很難,陷入雪霜的境界。

這真的是一種很脆弱的微平衡,就像站在一根線上的不倒翁,一點點風吹草動,它就要掉下去。

不幸的是飛花的家庭,她爸爸多病,媽媽的手有不便,弟弟年幼。

這在農村,真的是很難。農村的農業,在過去機械不發達的年代,田地裏的農活都是體力活,男主人病了,雖然女人也很能幹,但依然是很弱的。

所以貧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狀況。而農民又是底層。所以在賣米這種交易中,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不僅僅是他們,就是其他的農民也是沒有的。可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願意在當時的價格上1塊5分加三分錢,他們呢,想按上場的價格,在加兩分錢,就死一塊一毛,結果沒有談妥。

在臨近收場的時候,收米人依然出1塊5分,她們想賣1塊8分錢,收米人說,開場時,都沒賣出去一塊8分,此刻收場了,誰收?還說了一句,做夢。

她們也生氣,於是就擔着米回家了。

她擔的是重一點的,途中米撒了,媽媽說了她一句,因爲心疼米,沒有關心她的腳扭傷否,她難受了一下,之後很快調整過來,回家了。

到家後,她跟爸爸彙報了經過,爸爸,沒有怪媽媽,直說那些米販子黑心,只賺農民的錢,並說,在城裏一斤米賣一塊5毛呢。可是轉而,媽媽說,明天去轉步的場,賣米,爸爸說,少擔一點,一個人擔50斤左右就能夠了。但,那是十幾裏的山路啊。

她說,別因爲價錢又賣不出去,媽媽說,不會了不會了,無論是1塊8分,還是1塊5分,都要賣掉的。

她很糾結,難過,想哭,可是不想當着父母的面哭,想被窩裏哭的。

可是頭一佔枕頭,就睡着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這件事就算完了。

也許是她仍然年輕,十五六歲,天真,淳樸,雖然現實幸苦,那時候不那麼敏感。她的父母,心態上,卻高於一般的農民,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暴躁的情緒。不然,就是她在寫作時加工過了。她之後在身前最終一封信種寫到了,她是屬於心態比較好的,她說她她素來有些傻氣,對於太過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適應環境的動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隨遇而安的一個人。她也有悲痛難過的時候,可是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飄渺的擔憂很少困擾到,反而是那些瑣碎的細節更令她關注。生活從來不會是完全的光明,也不會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陰雲漫天的日子裏,也會記住往日的陽光,並憧憬明日的完美。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不那麼深刻,不固執的,心態寬厚的人。她很進取,樂觀,陽光,因爲從她現實的經歷看,她從中學開始,都幾乎在輟學的邊緣,是教師的惜才,她在重點高中讀了一年,之後因爲經濟,轉到普通高中。

她還出去打工,因爲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態還行。如果這種性格能夠遺傳的話,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進取的人。雖然他們貧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態也好,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才很平實,很客觀,很實際。纔能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動人。所謂力透紙背。那是當時事實的力量。是很有說服力的。

有一句話,說,很多人的努力遠遠沒有到拼天賦的地步,就在自我設限了,這是向上的限制。這大概是真的。現實中,更多維持微弱平衡的窮人呢,還沒有經歷過絕望,自我就先崩潰了。所以,窮人,想要逆襲,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話,留在底層,依然費盡力氣,還談不上半點尊嚴,這種尊重,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周圍人,她得不到,他就不會施捨出去。

所以,要說貧窮是原罪,倒也不誇張。有一個出身貧窮的作家說,窮人不配有夢想。她說這樣的話,也不是歧視窮人,而是她自我就死一個有夢想的窮人,她要改變,她已經改變,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成功,而是她明白,窮人在追夢的路上,有多難,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實現。

苦難本身不值得歌頌,這些故事能被傳頌,是因爲作者不是普通的窮人,她是一個天分很高的聰穎的農民子弟,大部分窮人的生活,不被認知。或者他們是如此的相像。

貧窮是一種罪,當你好不容易脫離它後,還會以它爲恥。就算你不,你飛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會讓你以爲。貧窮本身是落後,可是落後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隻螞蟻。

所以,奮鬥、拼搏,是爲了改變,是爲了擺脫啊。當然事實有用,此刻窮人的底線大大提高,機械化,到此刻,農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體力。可是很多窮人,他們下作,他們的想法,思維慣性,依然停留在過去,那是對窮苦的深深的恐懼。那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裏的伴隨一生的烙印。

飛花,沒有被打敗,她是一個貧弱中,高尚的人。可是她短暫的生命,難道不是命運的束縛。好像窮人多病,她說她諱疾忌醫。病本身很客觀,但窮,使得他們自身免疫系統低下。受到一點侵擾,便無能爲力。她的大病,從從確診,到離世,也可是短短兩三個月。

我能從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欽佩她的好心態,努力,她的爸爸媽媽。

這種心境是很無力的。也許能激發出一股力量。

總之,我們是都記住了她。

《賣米》讀後感5

今日,媽媽找來一篇文章,名叫“賣米”,媽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感人,以往獲得文學一等獎。作者飛花是一名來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農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種農作物換錢來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賣。問的人很多,開始她媽媽想1.1元一斤賣出去,但商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價格卻始終是1.08元一斤,到後面人越來越少,她媽媽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賣了算了,可商販這時候卻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於價格沒有談攏,她和媽媽雖然頂着烈日、餓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沒有把大米賣出去。最終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選擇重的那擔米,結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撿起地上的米繼續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媽媽又去另一個地方賣米。

這篇文章寫得太真實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媽媽給我講過外公外婆的故事——媽媽出生在農村,外公外婆有四個孩子,出了三個女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在外公那個村、那個鄉都是有名的。在媽媽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輕女,女孩子基本初中畢業就會去廣東打工,然後早早結婚生子。外公外婆爲了讓孩子多受點教育,他們種了十幾畝水稻、養了幾個水塘的魚、養了很多頭豬,還種了很多烤煙。每一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會挑起秋收後的大米擔到縣城去賣。從外公老家到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發,走幾個小時的路,東西都捨不得吃一點。有時候行情好,能夠賣個好價錢,有時候只能便宜的賣出。

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學生時代有做不完的農活,每一天放學後都要去田裏幫着做事。晚上經常沒有電,幾姊妹就圍着煤油燈看書、寫作業。之後姨媽、媽媽、小姨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一個學期五千多的學費,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艱辛,都沒有讓她們輟學。每每媽媽說到外公外婆都是無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僅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因爲之前的勞累,外公外婆的身體都不太好。前幾年外公還做了支架手術,外婆也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年春季還會風溼關節炎,走路都很困難。所以媽媽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夠就近照顧他們。

不論是《賣米》的故事,還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電子產品、遊樂設施包圍的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難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於一家人來說,每一粒米都應當珍惜,都來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氣。讀完後才明白,生活不易,憶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樸、勤勞、勇敢、堅強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將激勵着我不斷成長,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