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賣米讀後感(精選23篇)

讀後感1.04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米讀後感(精選2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賣米讀後感(精選23篇)

賣米讀後感 篇1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瓊寶”跟隨母親前去賣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間小路去趕場,母親爲了一斤米多賣幾分錢和米販子討價還價,散場的時候她和母親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大米的重量與生活的不易相加,讓十幾歲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家境貧寒,讓一個十幾歲的生命從小就揹負起了生活的重負。

物質匱乏的年代,窮苦的家庭出身給人們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時代發展向前,但年少時生活的不易與艱難幾乎壓彎了活着的脊樑,此生對物質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礎。

每個人都在自己兒時的經歷中汲取了最爲本質與深刻的影響,印在自己此刻和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貧困生活中走過的人,大概永遠無法理解這種心情。

因爲窮,窮到骨子裏,所以會格外計較那幾分錢、幾毛錢。有時候,往往因爲這樣的計較,而喪失更好的機會,或者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沒有別的辦法。

一直以爲自己認知不夠,爲什麼別人很早就能做出的決定,而我過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爲從小家境貧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擺脫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適應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窮人思維”,下一步才能考慮自我提升。

你可以說是開化的晚,永遠只有“窮人思維”,但對當時當下的人們而言,真的只會產生那樣的認知、做那樣的選擇。

明白了這世界的殘酷和溫柔之後,希望我們依然能不放棄努力。

賣米讀後感 篇2

有時我在想,這篇文章爲何會拿到高校原創作品一等獎。可細細一品便知回味無。文章中一家人的相互扶持,文章中作者的隱忍懂事。文章中母親的倔強和對生活的妥協,文章中米販子的精打細算。無不向我們透露了當時的人們爲生活的辛苦奔波,他們每個人都沒有錯,只是不一樣身份和立場罷了。每個人之間似是矛盾的衝突體,又是一個聯繫緊密的整體,他們無不散發着奮鬥的姿態,無奈結局如何,都要勇敢地承擔。位位家境貧寒的北大學子。學歷無關乎家庭的經濟實力而在於自身。那麼審視如今的我們,衣食無憂的我們,學習和自身的品質修養卻被身邊的嘈雜所掩蓋掉了。

我的心裏也存在着一個清北夢。一向沒有付諸過實踐。路街上的霓虹燈吸引着眼球,我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裏沉醉。糜爛的生活腐蝕着純淨的心靈,那顆紅彤彤的初心早已遠去。作者的倔強堅強卻像一顆種子撒播在了我貧瘠的土壤上,在發芽,在成長,生長出一棵"明亮的"太陽花。教師說過,振作要從人的缺點開始,勇於改正缺點纔是不二法門。

賣米讀後感 篇3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讀賣米了。第一次讀,感慨良多,沒有思考,也不願意去作思考,時隔許久,再來讀這篇文章,感慨萬千!

文章講的是賣米,實際講的是這一輩子,平淡樸實的故事,講述了許許多多無奈的事情,人生從來都不易,成年人的世界更沒有“容易”兩個字,我們也倔強過,我們也不甘過,更曾努力過、拼搏過,可能結果還是無奈,無論是童年時還是長大後,可能都有一個人蒙在被子裏傷心難過的時候,這並不丟臉,不嚐盡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怎知生活;不看盡生活百態,如何繼續溫暖和熱愛這個世界;賣米的作者是這樣一個人,越是從苦難和磨礪中走出,越能珍惜生活越能體會到幸福,那是一種苦盡甘來的幸福,那是真正笑的燦爛的幸福!

樂觀從來都不是傻乎乎的,是經歷了許許多多,一樣的堅定信念,努力克服,頑強和堅韌的奮鬥爭取,即使失敗了,也曾流過淚,有過傷痛,有過委屈,可還是樂觀的!

在人生路上前行,家庭不幸也好,生活不順也好,抗爭過也好,最差又能怎麼樣?如同文章暗含的結尾一樣,自己緩緩,第二天我們再來過!

做一個幸福的人,有擔當的人,一個溫暖世界的人,做一個其他人看到你就會覺得安心和開心的人!

賣米讀後感 篇4

今天,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一個農村裏,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一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一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說兩塊錢一斤,米販子說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說不賣,後來,那個米販子走了。後來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說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說不賣。她們就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一直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但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拌飯。等到下午,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一個米販子走過來,說一塊零五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說一塊一才賣。米販子說:“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麼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說完就走了。後來,女孩和媽媽一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沉思,我知道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餬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裏,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爲學生,父母爲我選擇了城裏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後感 篇5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着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裏行間卻是流露着真情,把農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總想寫點東西,表達內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懶於動筆。

大熱天,爲了換錢給生病的父親買藥,母女倆挑着米沿着窄窄的小路去趕場賣米。母女希望賣價一元一角,而米商人只出一塊零八分。因爲二分錢的價格,總價三塊錢的差價,娘倆在烈日下曬了大半天,連一塊零五分的價格也沒賣出去,連兩角錢的冰棍都捨不得買,不得已擔回家,卻在返回途中撒了米。作者捱了母親一頓責備,顯示了農村人惜糧如金的現實。幸好有草帽,收了起來,可以帶回家,沒造成損失。我有一種強大的懸念在心頭纏繞,那娘倆下一場的米能賣個什麼價格呢?是一元一角、還是一元零五分?

我們也有着同樣的經歷,執着一口價不賣,輸的比《賣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一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被譽爲“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一個一個採摘下來,由於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後裝在一個個白色塑料桶裏,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裏12點以後纔開始收果子,採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一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一樣,把一桶一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着呵欠,肩上斜挎着揹包,拿着手電筒開始出動了。一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一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一會,又過來了一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一斤賣不賣”?老公一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着,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麼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彷彿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裏擺着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於第二天還要早起忙着採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採摘的一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採摘的就沒法相提並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麼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裏,過了老半天,終於,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着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於一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於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一口價,給了我倆一次深刻的教訓,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裏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喂肥,途中的每一個環節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一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歷是現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一樣本着一口價,一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於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後感 篇6

再想想我自我,頓時感到羞愧不已,雖然我並沒有一味的追求名牌或與人攀比,但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對錢沒什麼概念,花錢也有些大手大腳,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帶回家後卻很少用過,最終被我遺忘在某個角落,在學校食堂也是,常常請求師傅多打點喜歡吃的菜,最終卻又吃不完,只能倒掉,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一位母親因兒子弄丟了僅僅五元的地鐵票,而嚴厲的斥責他,旁邊的人勸他:"五元而已,再買一張就好了。"母親哭着說:"錢好難賺,好難賺。"當時的我不以爲然,但如今想來,我大概理解了那位母親的心境。

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我也要好好學習張培祥的樂觀與勇敢,此刻的我所應對的挫折,可是是一些考試發揮不好,和同學父母發生爭執的小事而已,即便如此,有時我也感到世界灰暗,絕望叢生,其實之後再回想起那些看似痛苦的經歷,也只會付之一笑,所以呀,朋友,當你遭遇挫折,一時間被濃霧環繞而感到迷惘,請不要焦慮,想想張培祥吧,他用樂觀淡然的筆處,描繪出一副熠熠生輝的人生畫卷,於困境中覓得一地馨香。

賣米讀後感 篇7

讀完《賣米》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復。文中辛苦一天期待能賣個好價錢卻粒米未賣的母親,一下子讓我想起了因分糧忍受屈辱而尋死的母親。

兒時的記憶裏,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一年四季總是起早貪黑,家裏、地裏連軸轉。爺爺奶奶年邁,我們兄妹四個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裏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時候,地裏的活僅有母親一個人幹。爲了多掙工分,母親總是拼死拼活地幹,和大老爺們一樣,幹出糞拉糞、修河堤之類的重活兒。儘管這樣,由於掙得工分少,我家總是缺糧戶。

有一天午時,母親高興地對我說,生產隊要分糧了,讓我幫着她撐糧袋。一路上,鄉親們拉着車子,有說有笑地往村裏的糧倉走去。我開心地在大人間跑來跑去,母親默默地跟在後面。開始分糧了,隊長每喊到一家戶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歡喜地拿着糧袋過秤裝糧。分完了一戶又一戶,我忍不住催問母親:“咋還輪不到咱家呢?我急着吃白麪饃呢,前幾天我看見巧玲吃白麪饃了,光想上去咬一口。”說着,我故意給母親扮出個饞樣。母親笑笑,拍了拍我的頭,卻沒吭聲。

等到最終,天都黑了,也沒聽見隊長喊母親的名字。這時候,母親細心翼翼地走到隊長面前,低聲問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糧呢?”隊長看都不看母親一眼,沒好氣地說:“前幾天不是給你說了,你家掙得工分太少,得拿錢來買。你不拿錢,咋給你家分糧?”母親陪着笑臉說:“我已給孩他爸傳話了,讓他趕緊給家裏寄錢。等錢寄回來了,立馬交給隊裏。”隊長不耐煩地說:“這樣吧,你們啥時候把錢拿來了,我就把糧分給你們。”母親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顧照顧俺家吧,這幾天家裏都快斷頓了。”隊長蔑視地看了母親一眼說:“你們家就你一個娘們幹活,六七張嘴吃飯,想讓隊裏養活你全家?”母親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車子和糧袋,扭頭瘋了似的往村南頭跑去。我嚇得緊緊跟在後面,任憑我哭着喊着,母親也不回頭。我心裏害怕極了,生怕母親出什麼事。一向跑到村南的機井旁,母親一下子癱坐在地上,開始痛哭起來。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聲,像刀尖一樣深深地紮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我趕緊跑到她身邊,緊緊拽住她的胳膊,哭喊着讓她回家。母親看着驚恐未定的我,一下子把我攬入懷裏。過了好久,母親才漸漸回過神來,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我們村第一年剛推行時,鄉親們的心裏七上八下都沒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我幹,有的還想繼續跟着生產隊幹……就在大家猶豫觀望的時候,我們生產隊的狗蛋爺第一個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我的母親不知從哪裏來的勇氣,竟然第二個跟着要“單幹”,驚呆了村裏的不少人。他們背地裏議論紛紛,說母親不知深淺,要出風頭。好心的鄰居也多次勸說母親不要逞能,可母親十分要強,非要承包土地單獨幹。生產隊裏那些平時看不起母親的人也很高興,他們認爲,最終有機會把我家這個“包袱”給甩掉了,等着看我們家的笑話

之後,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生產隊按人均2畝地的標準,給我們家7口人分了14畝地。分地後,母親滿心歡喜,越發幹得起勁,每一天風風火火忙個不停,渾身上下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分地後的第一個麥收季節,我們家的14畝地獲得了大豐收。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家的三間屋子裏到處堆的都是麥子,一家人高興得不知怎樣辦纔好。爺爺奶奶忙着補糧袋,買席子圍糧囤,而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麥子上恣意玩耍,開心的不得了。這一年,母親最終在別人面前挺直了腰桿。

第二年,那些等着看母親笑話的人,看到我們家吃上了白麪饃,他們紛紛效仿我家,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打那以後,我們整個村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村裏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戶,家家都有了自我的土地。

現如今,母親再也不種地了,家裏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給了種植大戶,但她對土地的情結永遠不變。

賣米讀後感 篇8

讀了《賣米》。這篇文章很平實,很淡然,有一種安和的力量。

作者飛花寫這篇文章的年紀,是多大不清楚,應對貧弱的現實,有無奈和悲痛,抱怨,或許是因爲當時經歷賣米這件事情時,飛花那時候是中學生,十五六歲,仍然純潔,質樸。

然而,通常底層人民的嚴肅在於,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費盡所有力氣,僅能維持生活。

一旦健康不保,或者遭遇意外的傷害、打擊,挫折,就真的很難,陷入雪霜的境界。

這真的是一種很脆弱的微平衡,就像站在一根線上的不倒翁,一點點風吹草動,它就要掉下去。

不幸的是飛花的家庭,她爸爸多病,媽媽的手有不便,弟弟年幼。

這在農村,真的是很難。農村的農業,在過去機械不發達的年代,田地裏的農活都是體力活,男主人病了,雖然女人也很能幹,但依然是很弱的。

所以貧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狀況。而農民又是底層。所以在賣米這種交易中,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不僅僅是他們,就是其他的農民也是沒有的。可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願意在當時的價格上1塊5分加三分錢,他們呢,想按上場的價格,在加兩分錢,就死一塊一毛,結果沒有談妥。

在臨近收場的時候,收米人依然出1塊5分,她們想賣1塊8分錢,收米人說,開場時,都沒賣出去一塊8分,此刻收場了,誰收?還說了一句,做夢。

她們也生氣,於是就擔着米回家了。

她擔的是重一點的,途中米撒了,媽媽說了她一句,因爲心疼米,沒有關心她的腳扭傷否,她難受了一下,之後很快調整過來,回家了。

到家後,她跟爸爸彙報了經過,爸爸,沒有怪媽媽,直說那些米販子黑心,只賺農民的錢,並說,在城裏一斤米賣一塊5毛呢。可是轉而,媽媽說,明天去轉步的場,賣米,爸爸說,少擔一點,一個人擔50斤左右就能夠了。但,那是十幾裏的山路啊。

她說,別因爲價錢又賣不出去,媽媽說,不會了不會了,無論是1塊8分,還是1塊5分,都要賣掉的。

她很糾結,難過,想哭,可是不想當着父母的面哭,想被窩裏哭的。

可是頭一佔枕頭,就睡着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這件事就算完了。

也許是她仍然年輕,十五六歲,天真,淳樸,雖然現實幸苦,那時候不那麼敏感。她的父母,心態上,卻高於一般的農民,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暴躁的情緒。不然,就是她在寫作時加工過了。她之後在身前最終一封信種寫到了,她是屬於心態比較好的,她說她她素來有些傻氣,對於太過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適應環境的動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隨遇而安的一個人。她也有悲痛難過的時候,可是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飄渺的擔憂很少困擾到,反而是那些瑣碎的細節更令她關注。生活從來不會是完全的光明,也不會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陰雲漫天的日子裏,也會記住往日的陽光,並憧憬明日的完美。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不那麼深刻,不固執的,心態寬厚的人。她很進取,樂觀,陽光,因爲從她現實的經歷看,她從中學開始,都幾乎在輟學的邊緣,是教師的惜才,她在重點高中讀了一年,之後因爲經濟,轉到普通高中。

她還出去打工,因爲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態還行。如果這種性格能夠遺傳的話,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進取的人。雖然他們貧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態也好,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才很平實,很客觀,很實際。纔能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動人。所謂力透紙背。那是當時事實的力量。是很有說服力的。

有一句話,說,很多人的努力遠遠沒有到拼天賦的地步,就在自我設限了,這是向上的限制。這大概是真的。現實中,更多維持微弱平衡的窮人呢,還沒有經歷過絕望,自我就先崩潰了。所以,窮人,想要逆襲,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話,留在底層,依然費盡力氣,還談不上半點尊嚴,這種尊重,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周圍人,她得不到,他就不會施捨出去。

所以,要說貧窮是原罪,倒也不誇張。有一個出身貧窮的作家說,窮人不配有夢想。她說這樣的話,也不是歧視窮人,而是她自我就死一個有夢想的窮人,她要改變,她已經改變,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成功,而是她明白,窮人在追夢的路上,有多難,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實現。

苦難本身不值得歌頌,這些故事能被傳頌,是因爲作者不是普通的窮人,她是一個天分很高的聰穎的農民子弟,大部分窮人的生活,不被認知。或者他們是如此的相像。

貧窮是一種罪,當你好不容易脫離它後,還會以它爲恥。就算你不,你飛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會讓你以爲。貧窮本身是落後,可是落後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隻螞蟻。

所以,奮鬥、拼搏,是爲了改變,是爲了擺脫啊。當然事實有用,此刻窮人的底線大大提高,機械化,到此刻,農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體力。可是很多窮人,他們下作,他們的想法,思維慣性,依然停留在過去,那是對窮苦的深深的恐懼。那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裏的伴隨一生的烙印。

飛花,沒有被打敗,她是一個貧弱中,高尚的人。可是她短暫的生命,難道不是命運的束縛。好像窮人多病,她說她諱疾忌醫。病本身很客觀,但窮,使得他們自身免疫系統低下。受到一點侵擾,便無能爲力。她的大病,從從確診,到離世,也可是短短兩三個月。

我能從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欽佩她的好心態,努力,她的爸爸媽媽。

這種心境是很無力的。也許能激發出一股力量。

總之,我們是都記住了她。

賣米讀後感 篇9

近段時間,一篇北大學生在15年前所做的《賣米》文章刷爆了網絡,此文曾獲北京大學首屆學校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文風樸實,近似寫實,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親賣米的艱難過程,道出了鄉村生活、農民求生的艱辛不易,打動了無數人的心扉,讀之令人落淚心酸。

文章背後的故事更讓人痛徹心扉,作者張培祥是北大才女,於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僅24歲。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寫就、翻譯了百萬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華,在生命之花剛剛綻放的時候,猝然凋謝,讓人扼腕嘆息,無比惋惜。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個農家姑娘,憑着自我的才華,一路倔強走來,披荊斬棘,歷盡滄桑,踏進了中國最高學府,生命之幕徐徐拉開,即將綻放最華麗的樂章,然後,就在這一刻,上蒼之手無情地掐滅了這朵豔麗的花朵,讓人不由得有種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類的感受。作爲讀者,聽着是個故事,可作爲她的親人、家庭,那是災難性的杯具、毀滅性的打擊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靈,直擊人的心胸,讓人痛到五臟六腑,徹頭徹尾。

作爲一名從農村奮鬥出來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農村底層勞動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農村,融入城市,那是多麼地不容易,要經過多少艱難坎坷,其中的心酸僅有自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張培祥,作爲一名農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撓的奮鬥,充滿才華的銳氣,一路走到北大學府,這是多少寒門逆襲的夢想情結,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實現呢?野心要和才華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業績來。

我要說的是,雖然這是一個杯具,給寒門的學子、普通的凡人帶去了一些焦灼和無奈,不由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無常,甚至於懷疑奮鬥的意義和價值,但我覺得,不應當只看到杯具和傷情,更應當看到它的進取和上進。她像路邊的一朵野花,歷經風霜雪雨的洗禮,卻依然怒放出鮮豔的花朵,無奈隔夜雷雨摧殘她,卻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場,她用自我的存在證明了她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她不屈的奮鬥,灼目的才華,纔給了她短暫生命中常人不會有的哀榮,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賦秉異,卻懈怠不止,也泯然衆人矣,老死於荒林而無人知曉。反觀之,北大數學系男孩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而選擇出家遁入空門,已開始在千年古剎龍泉寺修行,這也是一種杯具,但更多的是給人嘆息和無奈,少了一份憐惜,本該奮鬥的年齡卻遁入空門,缺少了生命應有的色彩和資料,我們無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兩個人比較,哪一個更讓人惋惜和“憐憫”呢?

不悔人生夢一場,只恨離去太匆匆。

這個世界本就無常,每個人,離去只是時間的問題,生命就在於經歷和過程,生死是永恆不變的話題和謎語,作爲凡人,當你寫下自我對生命感悟的時候,上帝會在角落偷偷地發笑,對錯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話:時間是個令人愛恨交加的東西,它留下了美夢和傳說,也留下了憂傷和狼藉,人生、世界、命運,何嘗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越是有價值,越讓人心痛,越能流傳千古,這就是審美的悖論。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萬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卻無法解釋命運,人生的悲歡離合,人世的生死離別,世上又有幾人能參禪悟透呢?

也許,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僅有奮鬥的人生纔會有絢爛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襯了它的豔麗而已,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着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繼續走下去。

但願世間少一點這樣悲情的命運,多一點人間應有的清歡。

賣米讀後感 篇10

今日,媽媽找來一篇文章,名叫“賣米”,媽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感人,以往獲得文學一等獎。作者飛花是一名來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農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種農作物換錢來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賣。問的人很多,開始她媽媽想1.1元一斤賣出去,但商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價格卻始終是1.08元一斤,到後面人越來越少,她媽媽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賣了算了,可商販這時候卻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於價格沒有談攏,她和媽媽雖然頂着烈日、餓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沒有把大米賣出去。最終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選擇重的那擔米,結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撿起地上的米繼續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媽媽又去另一個地方賣米。

這篇文章寫得太真實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媽媽給我講過外公外婆的故事——媽媽出生在農村,外公外婆有四個孩子,出了三個女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在外公那個村、那個鄉都是有名的。在媽媽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輕女,女孩子基本初中畢業就會去廣東打工,然後早早結婚生子。外公外婆爲了讓孩子多受點教育,他們種了十幾畝水稻、養了幾個水塘的魚、養了很多頭豬,還種了很多烤煙。每一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會挑起秋收後的大米擔到縣城去賣。從外公老家到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發,走幾個小時的路,東西都捨不得吃一點。有時候行情好,能夠賣個好價錢,有時候只能便宜的賣出。

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學生時代有做不完的農活,每一天放學後都要去田裏幫着做事。晚上經常沒有電,幾姊妹就圍着煤油燈看書、寫作業。之後姨媽、媽媽、小姨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一個學期五千多的學費,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艱辛,都沒有讓她們輟學。每每媽媽說到外公外婆都是無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僅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因爲之前的勞累,外公外婆的身體都不太好。前幾年外公還做了支架手術,外婆也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年春季還會風溼關節炎,走路都很困難。所以媽媽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夠就近照顧他們。

不論是《賣米》的故事,還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電子產品、遊樂設施包圍的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難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於一家人來說,每一粒米都應當珍惜,都來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氣。讀完後才明白,生活不易,憶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樸、勤勞、勇敢、堅強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將激勵着我不斷成長,好好學習。

賣米讀後感 篇11

這幾天,整個朋友圈都在爲一篇文章潸然淚下——《賣米》。

總以爲《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於那個年代的課本里。卻想不到,竟是張培祥——一個出生於1979年的北大*的整個少年。

她腳下那段擔着大米踉蹌走過十幾裏的趕集路,起先是貧窮通往活着的路,之後是鄉間通往城市的路,最終是人間通往天堂的路。

她擁有貧困,也擁有非凡的才華。她是北大BBS上的“飛花”,著有《大話紅樓》及其他翻譯作品近百萬字,那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學校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賣米》,只是她書寫的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於非典那一年,年僅24歲。

正如網友評價:有的人,活着,就已經筋疲力盡。那麼,祈願她在去的那條路上如輕風飛燕,沒有貧苦,沒有重擔,僅有一朵自在飛花永駐芳華!

張培祥,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人生……

賣米讀後感 篇12

現代快速執行的步伐,如同一臺翻滾不止的機器,不斷將以前老舊的事物和東西拋之身後。

最近,一篇《賣米》在朋友圈內被競相轉發,火爆了網絡。《賣米》的篇幅不長牽着,幾分鐘就可讀完全文,文章幾乎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堆疊和修飾,但作者卻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家子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寫得人潸然淚下。文章的資料直白易懂,講了因作者的父親生了病,母親就打算和她一齊擔一些米去集上去賣給她的父親買藥。她和母親二人一共擔了一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開市的時候因爲她們家的米篩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販給出的價是一塊零八,但她的母親因爲堅持要價一塊一而沒有賣。等到快要散市的時候,母親就叫價一塊零八,米販給出的價只能是一塊零五,二人久持不下,所以也沒能把米賣出去。到最終母親把米價降到了每斤塊零五,但那時候沒有米販來收了,一天下來母女二人也沒能把米賣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給原路擔回家去。回家的時候,因爲作者心疼母親,擔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一個不細心把米撒了出來,母親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來的米撿起來放在帽子裏帶回家去餵雞。到家後,母親跟父親講了這一天的賣米經過,他們都認爲農民種出這些糧食也實在是不容易,不能賤賣。無奈,一家人總是要過活的,父親的病也是要治的,母親對她說,明天少擔一點去另外的地方轉場賣米。全文簡簡單單,就講了她和母親的一天的賣米經過。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語句之外,不禁引發了我們的深思。

也許很多人覺得一塊一和一塊零八不就是差兩分錢而已,母親不必如此的堅持,賣了就賣了唄,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此刻幾乎就沒有分的概念了,連最簡單可是的辣條都是伍角錢的。可是在當時艱苦的年代中,不僅僅要養活一大家子,還要研究孩子的學費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攥緊手中的一分一毫。作者的父母可是是當時中國幾千萬農民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是一樣的辛勤,擁有如文中白淨的米那般淳樸的心,善良,無私的爲孩子付出,同時又陷入無奈的困境之中。

他們永遠都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那個在我們身後爲我們付出的父母。

賣米讀後感 篇13

偶然,我讀到北大才女張培祥的文章《賣米》,看後競淚流滿面,好半天緩過神來,才感到心口被辛酸堵塞。面對生活,恍然大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幸福,來之不易須更懂珍惜!

《賣米》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父親臥病,家中長女幫母親挑擔賣米,本來以爲米好可以多賣點錢,誰想到賣米的鄉人極多,米販子們趁機集體壓價,不甘心被敲詐的母親一點米也沒有賣掉,更沒有錢給父親買藥,最後只好趕更遠的集市去低價賤賣。

人跟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着。一斤米兩分錢的差價,150斤米也就三塊錢。現在的人,很難想象,誰,還會爲了三塊錢較真?誰,還捨不得吃一根兩毛錢的葡萄冰冰棍?誰,還會掃起灑落地上的米去餵雞?答案是貧窮的農民,只因爲撐起一家很苦,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父親在家等着米換錢買藥治病,姐弟倆上學要錢,當姐姐與母親出去賣米時,弟弟也才十一二歲的毛孩子,還不得不找着鋤頭去放水。

原來,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氣。

還記得那個拿命對抗14級颱風的貨車司機周榮嗎?20xx年8月23日,颱風天鴿登陸廣東。貨車司機周榮,試圖用自己的雙手,撐住快要翻的貨車,結果車倒人亡。因爲,周榮靠貨車養家餬口,家是他的全部,貨車是他的命。他只是想保住全家人的命,卻賠上了自己的命。

那一刻,周榮拼命撐起的不是貨車,而是生活的重擔。

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刺不到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幼時的我,曾經嘲笑奶奶,說她天熱捨不得開空調是小氣,說她買菜時還價一毛或二毛是丟面子,說她撿食掉落在桌上的米飯是不講衛生,甚至還鬧過問她當年沒飯吃爲什麼不吃肉的笑話。其實,在衣食無憂的今天,我們更不應該忘卻生活的艱辛。

生活,就像一杯苦茶,不會苦一輩子,但會苦一陣子。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握現在,珍惜擁有。不要爲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爲即將落下的葉子擔憂。相信吧,快樂的日子終將會來臨!

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賣米讀後感 篇14

父親給我推薦了北大才女張培祥寫的《賣米》,我讀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感受特別深刻。

文中介紹了張培祥與母親一起擔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嶇不平的山路去幾裏外的鎮上賣,這些米賣的錢要給父親買藥。

米販子說:"1.8元一斤"。母親陪着笑臉說:“一斤1.8元少,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淨又細緻"

中午了,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着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還沒有人來買,母親着急說:"一斤1.8元賣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沒人來買了。

傍晚米沒有賣出去,張培祥只得與母親把米原路擔回。爲了給父親抓藥,第二天還要去走十幾裏遠山路的轉步去趕場……

我放下書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遠山區人們的生活還非常貧窮,他們只能依靠種地來養家餬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還要多攢些錢供自己的孩子讀書,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同樣是學生的我,住在縣城裏,不愁吃,不愁穿,還有零用錢,可以買好多零食吃。父母卻還寵着我們,我至今變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飯。而張培祥他們呢,連頓飽飯還吃不上。我給他們相比,我是多麼的幸福。

電視上經常播放,在一些地方,還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讀書。

母親生養我們付出許多,卻從來沒有想要得到我們的回報。這是無私的母愛。所以我們沒有理由頂撞我們的母親。因爲母愛可以勝過一切。

父親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麼活都去幹,顯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們生病了,出事了,他會害怕。父親是最愛我們的人。生怕我們受了一點一絲的委屈。父愛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後感 篇15

陪着母親賣米的女孩,長大後,考進了北大。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曾獲得北大文學大賽一等獎。頒獎時,代替她領獎的是她的同學,因爲她得了白血病早已去世……

讀這篇文章,內心很感動!從一開始的一分付出一分價錢,到折價出售……做生意真是好不容易的事啊。看完此文不想做生意人了。

初三時,過年前,我跟着我大姑騎着三輪車,到鼓樓附近去賣魚蝦,雞爪,雞翅等。那時,我很害羞,看着街道上那麼多來來往往的人,總想用我的棉帽遮住我的臉。最擔心遇到我的同學或老師。

還試着學其他小販叫賣道:“雞爪一斤六塊!”“帶魚一斤四塊!”……我感覺每次我喊一聲,臉上總是熱辣辣的,感覺臉皮很薄的樣子呀!與我現在的厚臉皮,簡直判若兩人。

我記得那天去的還算早,一個長得還算漂亮的女生,過來問我,老闆,雞爪怎麼賣?我一緊張,說道,五塊半!我姑在旁邊拉拉我的袖口說,那可是進價啊。不過,沒關係,就當開張了,賣!

結果很有意思的是,那女孩是個臉盲,和我現在的症狀很相似。第二天早晨,她和她的家人又來那條街買雞爪。可是,她在我面前來來回回好幾次,嘴裏唸叨着,昨天的雞爪很好,而且很便宜呢,怎麼看不見那賣雞爪的小販了?我故意在她面前沒發出聲,可能我那天換了一身暗灰色的棉衣,戴了頂很破的棉帽,再一個我可不想用低價拉客了,我在大冬天裏,瑟縮着脖子,可不是做慈善家啊!結果她走了,又來,終於問到我了,“雞爪怎麼賣?”我說:“六塊半!”結果她毫不猶豫的拉着她的家人走了。

還有,第三天的時候,我眼睜睜的看着我的初中班主任從我面前經過,我居然像個木樁子,呆呆的看着他從我身旁路過。我害羞,我膽怯,我不敢叫住他,不然,我那天願意把最好的雞爪用最低價甚至賠本賣給他。可是,我居然像個木頭!我恨自己啊!因爲初中班主任是我的語文老師,是幫助我很多的人……

買賣在過年的前一天終於結束了,大姑給我給了兩百塊錢,讓我當學費。她說,就當我的工錢。我很感謝她,讓我在一星期裏掙了這麼多的錢。

回家,我把錢都給了我的母親,讓母親幫我存着。可是,到最後我終究沒有成爲一個小販,不過曾有份當小販的經歷,讓我對小販有些一些同情和理解吧,所以買東西我很少講價錢,覺得價錢合理就買了。哈哈。

想起曾經,用筆記錄一下。

賣米讀後感 篇16

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真實故事,與其說是“故事”,不如暫且稱之爲“事實”吧!

今日,教師介紹一篇小說,名爲《飛花:賣米》,文中介紹了一個農村家庭爲了生計和治療父親的病而去擔米上集市去賣,在賣米的過程中,與小販瘋狂砍價,並堅持自我信念,即“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最終因小販不肯“市場價”收購大米,而導致大米賣不出去,最終挑着米回家。

經過了這個故事,令我感覺世事無常,徒生幾分傷感,此刻,報道上經常傳出某某商人因造假和種種原因,導致消費者常“大呼受騙”,上當的報道數不勝數。我常想,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這些原本醇厚的商人轉變爲“奸商”呢?是巨大的利益嗎?我想,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社會上的種種原因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如:人心的虛僞,貪慾,爲金錢所矇蔽的雙眼。

賣米讀後感 篇17

文章揭露了當今社會最尖銳的問題:貧富矛盾。這種現象由來已久。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而這種問題的直接後果是誰會上產生了浮躁的風氣,以貌取人成爲常態。比如,一個人穿着破舊的衣服走在路上。人們投向他大多是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很少會有人去同情。

相反,如果同樣一個人穿着華麗的衣服,一身名牌,人們的顏色則會充滿羨慕以及一絲絲嫉妒。這個問題讓許多人困擾的同時,攀比之風也蔓延到學校:瞧不起不穿名牌的,哭着求父母給自己買名牌的,不買名牌貨就以自殺相威脅的等等之類,數不勝數。在這種環境下,哪怕一個人多麼正直,也會遭受波及,會有一點以衣取人。包括我,這是我的缺點,我必須改正它。

賣米讀後感 篇18

的確,人生下來肯定會有家庭差異,但這是你抱怨與不努力的理由嗎?我想其實不然,看看《變形計》的例子,全是少年有着先天優勢,卻不知珍惜,每天揮金如土,沾染一身惡習,反觀鄉村孩子,即使衣服補了再補,沒有充足的食物,沒有走出大山的機會,去年在田地幹活時,笑得一臉開心,他們反倒更加珍惜讀書的權利,挑燈夜讀,只爲看到豐富的世界,所以看來背景條件的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賣米讀後感 篇19

讀了這篇文章,在感動之餘,還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對比這位北大才女的艱苦經歷,我們不禁有些慚愧,那些衣食無憂,還不知進取的青少年們,不應該有所反思?這位作者在生活如此不易的情況下,尚能砥礪奮進,進入國內頂尖的大學,有着幸福生活的我們,在父母、老師、家人的保駕護航下,還有什麼理由不拼搏呢?

賣米讀後感 篇20

文中有“我”對“父親”生病的體諒,有“母親”對“我”的體諒,有“我”對“弟弟”的體諒,等等……親人之間這份體諒與珍重,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仍然顯得彌足珍貴。它體現在每一個細小的動作,細緻的心理活動,或是每一句看似平淡無奇而又超乎自然的言語中——甚至是責怪、埋怨。這種體諒是這個普通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它,讓“弟弟”頂着烈日下田防水;是它,讓“母親”下定決心遠足賣米;是它,讓“我”挑着幾十斤的米擔來回跋山涉水;也更是它,使得“我”最終進入北京大學,撐起了這個家。這份體諒,是時間永遠無法磨滅的閃光點。

賣米讀後感 篇21

總而言之,《賣米》一文樸實的語言使我受益匪淺,在這之後,也許我會更獨立、自主,不再任性,明白生活背後的苦。正如英國BBC廣播公司紀錄片《苦的真相》中所記錄的,所有或甜膩、或苦澀的巧克力背後,都有可可產的的悲慘少年留下的血汗。我應該明白生活的苦,努力充實自己,爭取在未來儘自己所能,幫助那些窮苦可憐的人。

賣米讀後感 篇22

相比較而言,今天的我們就顯得格外幸福。優越的家庭條件,優質的受教育資源。我們不必在烈日下暴曬一天,不必遭旁人冷眼,不必獨自躲在被子裏流眼淚,不必踩着泥濘艱難的走上幾十裏山路。我們不爲貧窮所困,卻往往要爲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而怨天尤人。也許在我們看來,飛花的生活很辛苦,但她自己不苦,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呢?

願飛花在天國隨意漂游,輕如飛花,再無磨難,再無貧苦。願世間小家大家皆歡喜。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賣米讀後感 篇23

《賣米》講述了邊遠山區的一個小女孩爲了給爸爸換錢買藥跟着媽媽挑着很重的大米去集市賣米卻因爲媽媽的惜售而沒能賣出去的故事。

首先,每個人對於自己和自己後代的命運都肩負着無可推卸的責任。作爲一家之主的爸爸和媽媽,應該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陷入那樣的困境中。相信他們不是第一年在自己的土地上種大米,既然在邊遠的地方種大米已經持續很久不能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更富裕,那就應該想方設法去改變現狀,所謂窮則應思變。可以走出山村,去外面更廣闊的天地尋求發展機會;可以跟村子裏發展得比較好的村民取取致富經;可以種植賣價更高的作物,如此種種,只要多思考,辦法一定是比困難多的。屈從於困境是難以出頭的,一定要多動腦筋突破自己的階層和眼界以及能力的侷限,去推動生活往更加幸福的方向發展。這一代多吃點苦,下一代就能少受點罪;這一代多努點力,下一代就能多享點福。

其次,不想受制於人就要提前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佔有更多的勝算(這篇文章中就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貨物以更好的價錢賣出去)。要提前思考什麼是自己內心所希望看見的、什麼是自己所不願看見的,提前思考解決辦法和提前部署實施方案。總是臨時見機行事往往都不一定會得到最優的結果。要學着自己去掌控事情的發展和結果,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無奈的結局。

選擇一個好的站位真的非常重要,既然是要把大米賣出一個好的價格,也不是第一次賣大米,那麼,文中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應該思考下那些收購大米的人是把大米賣到什麼地方去呢。要麼就越過收購商的那個環節把大米直接賣給最終端的買家多賺點差價,要麼就聯合起其他賣大米的人形成聯盟統一給出一個較高的賣價,再或者,跟能開出比較高價格的兩三個買家保持一種穩定的收購關係,以後每年的大米以穩定的價格銷售出去。細細分析,感覺文中刻畫的主導賣米的父母親的最大的問題是,眼光不夠長遠、過於計較微小的得失。做買賣嘛,舍小利而贏交情,很多情況下都是值得的。建立良好人脈關係的價值,可能遠遠大於暫時的利益得失。

再次,遇到困局就要想辦法破局。作爲文中的主人公小女孩,應該也知道每年爸媽都要挑米去集市上賣,那麼其實也是可以想辦法幫助爸媽更輕鬆地把爸媽辛苦種出來的大米賣一個好價格。例如她可以提前打聽好哪裏的大米賣得貴,自己或者跟媽媽一起帶些樣品先去找好能給出好價格的買家,然後再把大米送到買家指定的地點。這樣至少能避免大米賣不出去時還要把大米挑回家的辛苦。我覺得故事裏面的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想辦法讓這場買賣更輕鬆且回報更高(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儘可能不要讓自己陷入那樣被動的狀況當中),並少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可能也是當局者迷,或者慣性使然,他們都在默默地承受着他們以爲他們本該承受的一切。

最後,珍惜身體健康。如此有才華的作者卻在《賣米》這篇文章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前一年因爲白血病去世了。一切的功名利祿,都要建立在“活着”兩字之上。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大概應該是好好活着吧。突圍和升階都是那麼的千難萬難,但是隻要活着就會有希望。作者:鍾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