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3.0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沉思錄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1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爲“帝王哲學家”。作爲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後便成爲了皇帝的後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但是顯然後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餘年,羅馬帝國正處於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爲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沉思錄》也就是他寫給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於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我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爲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爲懸殊,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於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極爲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於一個時代來說,並不足夠。

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爲這裏面強調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並把這個作爲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羣,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我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爲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於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也確實值得後世借鑑。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臺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爲後來人騰出地方。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於做好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福柯所說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2

《沉思錄》作者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奧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於心,不在於他的赫赫戰功,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在鞍馬勞頓中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該書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書籍,而是一位有着強烈道德感的統治者的“內心獨白”。該書不僅僅成爲西方歷史上最打動人心的鉅著,還被許多世界名人視爲人間至寶,曾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該書是斯多亞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書中記述了作者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奧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儘管他以其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爲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杯具命運充滿憂鬱的深刻洞察。

奧勒留是斯多亞派哲學家最傑出的三人之一。根據斯多亞派哲學,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謂“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無所謂善,除了罪惡之外便無所謂惡。所謂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節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與疾病,財富與貧窮,快樂與苦痛,全是一些無關輕重之事。凡事有屬於我們潛力控制範圍之內的,有屬於我們不能控制的,例如愛憎之類即屬於前者,高貴尊榮即屬於後者,總之在可能範圍之內須要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於整體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無法盡到做人的職責,有時自殺也是正當的。奧勒留在書中對於生死大事反覆叮嚀,但是他不信輪迴。

與2000年前先哲奧勒留進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覺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優秀品質:

1、仁愛寬容。在書中,奧勒留說:“我們每一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他與鄰人甚至是惡人相處,銘記“同源”之情,常懷一顆寬恕之心,學會忍耐和寬容,學會忍受一切。

2、民本情懷。在書中,奧勒留說:“我理解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這既是一代帝王對政治倫理的深刻解讀,又是其體民、愛民思想的具體體現。《沉思錄》的字裏行間,我們很難找到其對“帝王身份”的所謂認同感。因爲作爲哲學家,他在這部曠世奇書裏,始終是以“人”的身份來思考人生,以至於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個“業餘的兼職”,這對一個身居皇位的人來說是極爲難得的。思想家羅素認爲,奧勒留的這本書“證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並且還爲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着”,這就應說是相當準確的決定。儘管他總是擺脫不了想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度過餘生的願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願。

3、恬淡達觀。奧勒留說:“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這句話是作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美體現,他認爲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或決定(即意見)。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決定”。作者主張,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纔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認爲,生命務必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赴死,把死亡視作自然的有益運轉。他時刻告誡自己要觀照內心,不僅僅行動要高貴,而且動機要純正,認爲“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隱到自己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

4、自省內練。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滄桑之後絕望的結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悲哀的喟嘆。在那樣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這種自省、喟嘆、沉思的好處並不低於前瞻。作者認爲要常常自省以到達內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謙遜。奧勒留以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他見賢思齊,從父母兄弟及周圍人們的身上汲取優良的品質,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成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他期望人們熱愛勞動,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爲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憂鬱和高貴的筆觸向我們傾訴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宇宙、自然與人之本質的沉思。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聯繫並共同分享有一個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爲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質就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作者還認爲,現時中的許多力量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所以我們就應欣然地接納他們。書中蘊含的那種天下一家的世界主義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諧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3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纔有較爲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就應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透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樣的主角,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但是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看作是一羣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啓,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着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終究如拔着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但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4

我第一次正式地接觸哲學類的書 ,應該是在8個月前的時候,當時讀的是《與神對話》。那個時候我還在SIOC,剛進實驗室不久,是在我做出正式退學的決定之前。那時我是很迷茫和無助的,每天一睜眼,自己面對的就是很不喜歡的一眼就可以望到盡頭的生活,與此同時,我所處的客觀環境也十分不支援我的發展,所以每天都無精打采,心中不時地冒出趕緊退出的想法。但每當我想採取行動的時候,都被面臨的阻力嚇倒,這既包括退學以後去哪裏,做什麼,該怎麼說服父母,周圍的人會怎麼勸阻我等外在壓力,也包括自己從小形成的一些自己未經檢視過的信念,比如擔心別人的說法,自己不堅持下去就證明自己不是一個有毅力的人等。

那時候的我心裏是承受着很大的壓力的,但我也是很幸運的,正是這些壓力迫使我不斷去思考,而這些曾經在我眼中看起來是那麼不可理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在關鍵時候一再的拯救了我,它們迫使我去回答這些問題:“我是誰”,“我到底從哪裏來”,“我該向哪裏去”,“我到底該過怎樣的生活”以及到底“我爲什麼而活”。很多時候,當我有了思考的願望,這些答案便會慢慢地在我心底形成,最終浮出水面,告訴我屬於我自己的答案。

現在回頭去看過去,我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答案是彌足珍貴的。因爲這個答案不屬於其他任何人,不屬於我的父母,不屬於我朋友和同學,更不屬於其他世間的一切,它在我的父母看來是不可理解,它在我喜歡化學的同學的眼中看來是怯懦和無知,在我不喜歡化學的同學眼中看來是及早脫身,但無論它面臨多少讚美和指責,它都是我一生最爲寶貴的財富,因爲它只屬於我,幾乎不摻雜外在任何的意見,它讓我明白,我應該撇開外界的一切意見,勇敢地去過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活出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而不再活在來自外界的意見和判斷之中,“拋棄意見,你將得救”,它是我壓抑許久的靈魂告訴我的抉擇,我的靈魂告訴我,你不可以再這樣順從。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有這樣的看法“ 在變動的社會中,人的生命趨向從來都不確定,只有那些追求着天賦和興趣的人才能在這些不確定中碰到美麗的意外,這就叫connecting the dots,就是收集這些點。”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dots都會連接在一起。 他說“當然,我在大學裏不可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它與將來的關係,十年之後再回頭看兩者之間關係就非常非常清楚,你們當然也不可能從現在這個點上看到將來,只有回頭看才能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所以你必須確信那些點點滴滴會在將來你的生命裏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你必須相信一些東西,你的勇氣,宿命,生活,姻緣,隨便什麼,相信這點點滴,能夠一路連接,會給你帶來遵循本覺的自信,它使你遠離平凡,變得與衆不同。”

事實上,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喬布斯的這段話到底對不對,因爲我有記憶的人生只有一次,沒有任何依據我是無法證明某件事的真僞的,但是儘管這句話對許許多多對未來抱着極大希望,想要複製他人成功的人來說很殘酷,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生理、心理、遺傳等各方面都不同,即使你採取了和喬布斯一樣的人生軌跡,誰就一定能保證你的選擇就一定能複製喬布斯的成功呢?然而,誰又能證明你採取了和喬布斯一樣的人生軌跡,你就不能獲得和喬布斯一樣的成功?所以,一切的一切無關乎他人,只關乎你自己,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可以給出答案,你的答案就是你不斷採取的行動,其他人沒有任何資格來給你的未來定下其終點。

當我仔細回顧我的過去,我發現很多事當初我在做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有沒有用,或者說當初根本就沒用,我只是遵循着我的內心去做,但是就是這些當初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在後來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當初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未來就一定沒用嗎?其實不是的,所以我只隨着我的本性而生活,按着自己的本性去收集我生命中的dots,我也不知道我未來走向何方,但我始終遵從內心的指引,並堅信行動的力量。

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因因爲我感到這樣的態度讓我很安心和快樂,正如《博物館奇妙夜3》裏面,當主角的兒子做出了不去上大學去當DJ的時候跟他父親說的話一樣,他說“我不知道這件事適不適合我,但我知道這就是我下面要做的事,之後我回去繼續並嘗試我的下一個選擇。”我也不知道我做的每件事在外人看來是否適合我,但是我的內心總會有一種發自心底的熱情和求知慾,讓我做我想做的事情,這種熱情和求知慾不是來自外在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譽什麼的,事實上這些外在東西等我進入黃土那天也就煙消雲散了,而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我不斷修煉的靈魂。所以當大人們問我這樣的選擇前途怎麼樣,能不能賺錢的時候,我總是會編出一套很好的東西來騙騙他們,告訴他們未來多麼多麼好,他們就總是會安心。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的。我的選擇,只是因爲我遵從了自己的靈魂的召喚。《小王子》中的那句話我特別認同,“看東西要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做的這些選擇根本沒有太多外界的支撐,或者說就算有,我也沒有在意他們外界的支撐有多大,它也不是貪癡嗔各種慾望的誘惑,而是我逐漸感受到了我的靈魂,我的內心,它告訴了我,我應該夜以繼日做的事,它告訴了我,做什麼會讓我的靈魂更有力量。其實,我心裏一直很明白,誰也不能保證我的選擇能讓我達成一個可以勾畫出來的成功者的偉大目標,比如名譽,地位,金錢等等,但是我的選擇的的確確地告訴了我,這麼做我可以走在我自己想走的路上,即使這路崎嶇坎坷,我也會笑着走下去。

退學那個時候我面臨的壓力,最大部分來自我的父母,其次來自外界的說法,比如我怯懦,軟弱,習慣放棄什麼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一顆比較強大的內心,還不足以抵抗外界意見的衝擊,人脆弱的時候難免也渴望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可是很遺憾,渴望別人的認同無異於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他人去操控,所以當我走出來時,我清醒地認識到,人的一生只由自己去選擇,“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裏面沒有自己,只有別人”。後來我看到楊絳先生百歲文章的那段話,我深深地認同和感動,不禁感嘆這是一顆多麼強大的靈魂,她是這樣說的: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當初我的很多同學都說是因爲我家境好一些,所以我可以退學,其實,現在想一想,如果真如我的有些同學說的那樣簡單就好了,只是因爲我的家境,所以我可以無憂無慮地退學。但事實上,當時給我壓力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內心,這對於當時的我是很難克服的,尤其在我父母很強的控制慾,以及他們把他們的未來綁定在我身上的思維的前提下。而在我突破這一切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再豐富的物質也無法讓你心靈強大,唯有強大的內心才能鑄就非凡的靈魂。

其實,我覺得我真的是很幸運,退學之後,我碰到了很多很多的人,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他們都成爲了我的導師,讓我的各方面得到了飛速的進步。Forexman的導師們—陳老師,張老師,王老師,劉老師,MOS大田老師,51talk老師,知者在行等等,他們不是擡起頭做做模樣,以名聲來壓倒一切,而是切切實實地教會了我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是我一輩子的恩師。回頭看這7個月時間學到的東西,可能會比我在SIOC讀好幾年學的東西都多,我感謝我的老師們,感謝這一切。

到現在,我不得不說,當初我退學的決定真是太棒了!我不僅找到了我人生的方向,更有了屬於我自己的人生哲學。所謂孔子的三十而立,有一種解讀就是30歲的時候擁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原則,而不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主導、左右。而我在自己24歲這一年,逐步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有人說,“思想又不能當飯吃”,我的看法是,“正是因爲你沒有思想,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力量。”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思想,可以激發你深層次的潛力,讓你在你想要的生活中自由自在地拼搏與翱翔。

沉思錄卷一的開頭語是“一方面能夠堅強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誌。”我想,無論什麼時候,唯有對人生清醒的思考和理智的選擇,才能不斷踏上通往高尚靈魂的`路,唯有不再受慾望和外在所誘惑,才能過上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正如楊絳先生鎖說:“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清醒的認識,會讓你原本痛苦的一切變得那麼的快樂,因爲你清醒地知道它們的來意。

這是我讀完《沉思錄》的一篇讀後感,這本書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話,這本他從沒有想要出版的書,卻成爲了生活在兩千年後的我們的巨大財富。以後的日子,我會在我的日誌裏把自己對於沉思錄的解讀寫下來,這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思考,如果可能的話,希望自己的淺見也能夠給他人帶來一點啓發。

沉思錄優秀讀後感5

反反覆覆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書,那本封塵已久的書。

叔本華曾經說過,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纔是他自己。我覺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時候纔是他自己。年輕的時候,我們沉思很多東西,我們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與社會,思考時空與死亡。我們有數不清的思考與想法,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期待。

可隨着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邊的人。我們的世界觀和眼界在變大,我們思考的範圍卻在變小。不得不說,沉思有一種力量,每個人都曾爲它着迷過。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經因爲而浮躁擯棄在角落的書。

《沉思錄》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錄》是馬克·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書,但與其說是他寫給自己的,不如說是我們寫給自己的書,因爲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學家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有的哲學家說,人思考的時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人的確需要思考,可我們思考的來源在哪兒,我們從已知的經驗和知識中汲取營養,來思考未知的東西或世界。奧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說,他從他父親哪裏學到了很多,他學到了很多優秀品質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覺得他在沉思中寫下了諸多優秀的品質有些感覺不真實,並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麼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對父親有美化的嫌疑。我覺得他在沉思中寫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說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這些品質,他覺得是在父親身上學到的。

我們寫別人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學派提倡遵從自然與理性,有一點道家崇“道”和清淨無爲的感覺。在《沉思錄》中也有這方面的體現,作者在書中相信命運(天命),覺得很多事情是命運的安排,這點在書的開頭和結尾體現地尤爲突出。這也與奧勒留的本人經歷有關,他以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治理國家,可依舊挽救不了古羅瑪帝國的頹廢,這位擁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學家”不可避免的帶有一點抑鬱的特徵,有人說,哲學家都是抑鬱的,這句話其實也有一定道理,很多優秀的哲學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類的時候懂得許多可能別人一生都無法懂得的道理,但他們卻無法具體的指導或改變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舊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錄》帶給的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的是回憶與感嘆。

高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在放學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頭,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慮,我抑鬱,我思考一切,我幾乎無時不刻地在思考,吃飯的思考,走路的時候思考,睡覺的時候也在思考,甚至在夢中我覺得我還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類社會,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裏,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經覺得我就是上帝,這個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識是真的。當然,我知道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可能在那一段時間裏我有點問題,我也可能抑鬱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學家會思考的問題,有靈光一現,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時間,我覺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麼時候,我們思考地越來越少,我們習慣地接收來自世界的各種資訊,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學的的東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們學的越多,我們思考的越少,因爲你會發現,好多好多曾經你思考的問題,別人都思考過並給出了“標準”答案,你會發現自己思考的東西好傻,好幼稚。你會發現,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自己不過也是個凡人。你再怎麼思考,也跳不出別人的框架。漸漸的,你只需要學就夠了,學哪些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東西。每個人需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需要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少。

我覺得,人的世界觀就是一個不斷擴大,又逐漸縮小的過程。

很多年後,當我們習慣了被動接受各種知識灌輸進腦子,習慣了被動接受手機,電視,電腦帶給我們的各種思想,習慣了接受那個平凡的自己。你會不會發現,曾經那段無知無畏,對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學大道理的自己是多麼的快樂,因爲那纔是真實的自己啊。

人只有在沉思的時候,他纔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