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課堂密碼》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1.7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堂密碼》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堂密碼》讀後感(精選7篇)

《課堂密碼》讀後感1

暑假裏,我閱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校課堂密碼》,書中句句真言,文字富含哲理,又不乏風趣幽默,在覺得有趣的同時也讓人收穫頗多。書本封面上印着兩行醒目的字“一位草根教育專家的課改宣言,一份高效課堂完整解決方案”,是的,於老師是一位“草根教育專家”,他堅持研究與學習,詮釋了高效課堂的密碼。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一直不明白什麼纔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讀了於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後,才覺得豁然開朗。何謂“高效課堂”?作者認爲:高效課堂是在新的課堂觀、效率觀基礎上誕生的,它與傳統課堂單純以分數爲旨歸,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分數的效率觀大相徑庭,而是主張在課堂上要演繹“生命的狂歡”,生命活力與課堂效率的偕同共振纔是高效課堂的價值所在。這本書致力於高效課堂本質與規律的研究,共分十三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獨到的視野和觀點。

於老師文化底蘊深厚,在“高效課堂大揭祕”一章中,他提出“課堂乾坤大挪移”,令人耳目一新。他認爲:學生是“天”,教師是“地”,“地”永遠不與“天”爭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爲自己的精彩!學生的精彩纔是課堂真的精彩,學生的精彩纔是師者最大的精彩!《易經》的啓發之於課堂,竟是如此貼切。諸如此類文化與哲學於一體的闡述,書中比比皆是。許多課堂哲理,教育規律,就靠於老師如是的文化解讀,讓人印象深刻。

於老師認爲,課堂的藝術,就是動與靜的藝術。他將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界定爲“六動”——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反對以教師的動,替代學生的動;以教師的動,強迫學生的靜,從而將“動”、“靜”闡釋得淋漓盡致。他還突出強調了“板演效應”,提高記憶效率。

於老師提出的“零界現象”也值得我們反思,“課堂醫案巧拾零”能夠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零關注、零起點、零閱讀、零書寫、零生成、零體驗、零疑問、零批評、零板書、零作業,這些都是我們在課堂中要避免的。面對當前課堂上老師一味激勵“零批評”的現狀,作者給出了臨牀診斷書。他認爲:課堂需要激勵,但卻不能拒絕批評,學生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當然批評應該建立在尊重、理解、責任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學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勵的讚美之中,他們的性格將會變得脆弱。在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時,教師要注意頻率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激勵失之嚴謹,不提倡過多地採用“物化”的激勵性評價方式。由此,我想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在激勵學生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讓學生將優秀變成習慣,而不是爲了圖表揚才表現優秀。

作者的課堂“動車組”理論也獨特新穎,爲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有效引領。他還對小組合作的價值、操作路徑、使用方法等做了詳細的講解。正是由於於老師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課改追求,才把高效課堂詮釋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正是他癡迷於高效課堂多年來的心血和經驗之談啊!

於老師精於課堂細節的研究與推敲,生成了許多理論的精彩,作者在第九章裏用一些實實在在的課改敘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的是非對錯,通俗易懂,讓我們在裏面或多或少捕捉到自己抑或他人的影子,從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再付諸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之中。

於春祥老師還說:“高效課堂功夫在課外。”我想,教師應該把讀書、寫作、反思當成一種習慣,當成一種生活狀態。教師素質提高了,學生自然會受益。而對於學生來說,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質的培養,應試會是相當輕鬆的事。只有堅持讀書,堅持反思,堅持創新,我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反思我自己,在自己從教幾年的時間裏,我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比如,每次作業我都會認真批改,有錯的,我也會及時讓學生訂正,對他們嚴格把關,有些學習程度不好的學生,我在課下會專門地輔導他們。每次上完課,我並沒有急着回辦公室,而是走到學生中間問問他們的聽講情況,對於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我還會走過去再跟他們講一講,爭取讓他們掌握住每天所學的知識,增強想學習的自信心。但是教育學生光教給他們知識就夠了嗎?當然不夠,“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着學生,我會用無聲的行動教育學生,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見到地面上有垃圾,我會主動地撿起來,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也會自覺地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箱。

《課堂密碼》讀後感2

本學期一直在看教育學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課堂密碼》一書,全書共分爲五個部分,分別是: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題”;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正如書中所說的,對待課堂,現在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正是這句話,成爲不少老師不懈努力的動機。我們小學每節課又是40分鐘,我們在靜下心來想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忽略學科的整體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課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夠學好這個學科。往往效果並不會有我們教師預期的那麼好。所以如何處理好課題和學科的關係就變得尤爲重要了。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課堂時,才肯過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是抓緊課堂上的40分鐘時間,每天都爲孩子們的學業而努力中,但是讀到這裏,我才明白孩子們的成績並不是老師在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的。書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的學生資訊爲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是比較難實現的,我們不能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也只有每次40分鐘時間,再加上數學每週僅有的4個課時,在課堂上也有每天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樣的內容也許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對於個別孩子來說還是會有困難的,但是作爲老師,我們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繼續學習。正如書中所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麗,對孕育它的條件就越苛刻。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細細品味,書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的,但是我們並不孤單,因爲我們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引領。

《課堂密碼》讀後感3

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帶着教學中的困惑和對高效課堂的追求,假期裏,我細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被這位博學多識的“草根教育專家”所折服。數十載,於老師堅守在教育改革一線,但從未改變過初心,勤於研究,樂此不疲。他不僅是我們教師的楷模,更是我們教育事業的指路明燈。

在研讀《發現高效課堂密碼》之後,深深地體會到這本書不僅是一縷清風,爲我們教師吹散迷霧;也是面鏡子,讓我們教師看清課堂缺陷。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個人體會。

在第二章中,於老師總結的“課堂教學規律”,給我指明瞭方向。其規律概括起來講就是“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以上“六動”可以界定爲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這就是於老師的課堂效率觀。其中“學習快樂律”和“二八”教學律,讓我印象尤爲深刻。

關於“學習快樂律”,於老師說“快樂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預習”。換言之,“預習催生自信,自信激勵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樂”。回顧自身教學,我給予學生的“預習權”和“表達權”少之又少。學生對英語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督促學生的預習,並花時間進行檢查,讓他們養成預習的好習慣。針對學困生,我還會對他們進行相應的預習方法指導。並在新課開始之前,告訴學生新課上會解決哪些問題,讓他們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預習課文,熟悉教材,從而讓他們在課堂上自信學習且快樂習得。

關於“二八教學律”,即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於重點、難點的內容需要教師教,而80%的內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在我們的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建立在“學”的需要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動態生成”。回顧自身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常常課堂上“滿堂灌”,這種錯誤的課堂教學觀念,日後我一定改善,且爭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第十章中,於老師的傳統課堂“十八怪”,讓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課改,新理念就傳入到了我們教師羣體中,可是真正實施的卻寥寥無幾。教師依舊做主宰課堂,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依賴課件無法自拔,學生依舊天天膩於題海,應試教育魂魄猶在。我不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學,我給了學生多少思考的空間?學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否可以精選題目,讓學生跳脫離題海,減輕他們的負擔,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英語課堂是否一定要依賴於課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來整合知識?帶着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於老師的高效課堂中,並解讀他的密碼。於老師說“課堂上指望一個老師帶四五十個學生,再苦再累也不會帶出高效來,一旦把小組帶成‘動車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讓小組合作更多一些,實一些,課堂教學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課堂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動起來纔會有“精彩”。學生的精彩纔是課堂的精彩。

細細品讀這本書,不論是於老師的博學、樂學、專研精神,還是其提倡的高效課堂教育理念與方法,都是我們教師這一生所要解讀的密碼。教育生活一旦成爲我們研究、探索、創新的資源,“幸福美感”就會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過程,還是結果,都伴隨着一種“幸福美感”的體驗,這種體驗便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回饋。

將來教師之間的競爭,主要取決於誰學習的速度快。現代版的遊戲規則是“快魚吃慢魚”。學習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愛,那麼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創造更多的愛;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更優秀,那麼你也要先讓自己更優秀。學習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讀書而精彩!

《課堂密碼》讀後感4

學習,對於老師而言,是我們職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儘管現在我們的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較大,但學習的步伐不能停止。我們常常對學生說,要向40分鐘要效率,其實對於老師更是如此。如何將每一個40分鐘運用好,如何達成高效課堂,這對於我們職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空餘時間仔細拜讀了於春祥老師撰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這本書,收穫良多。

全書分爲“高效課堂大揭祕”、“課堂規律有幾多”“課堂醫案巧拾零”、“模式建構與重建”等十四章內容。其中第二章課堂規律有幾多,讓我思考頗多。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其中於老師談到學習快樂律:於老師認爲生命舒展的過程,就是快樂體驗的過程。給快樂一個機會,就得給展示一個機會;給展示一個機會,就得給自信一個機會;給自信一個機會,就得給預習一個機會。在這條規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觸,也收益頗豐。英語作爲一門語言學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試類學科更多幾分樂趣和實用性。所以在我平時的教學中,我在重視考點的基礎上,也會注意課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學習《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8單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先去預習課文,瞭解製作香蕉奶昔的步驟,工具等,在課前先將相關短語進行聽寫,讓孩子們先掌握基本內容。課堂中,我將製作材料,工具都搬進了教室,讓孩子們真正上了一堂“動手課”。一堂課後,孩子們們既掌握了單詞短語,更直觀學習並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還記得在初三畢業的最後一節課,我問孩子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是什麼,不少孩子都說到了這節課,甚至是成績基礎很差的孩子都還能記得這個單元的單詞。從這一節課中,我真正理解了於老師所講的學習快樂律,讓孩子們帶着目的,參與課堂,這樣的學習纔會是快樂的課堂。

另外一個讓我深思的`規則就是“二八”教學律。於老師說到,教學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於重點,難點的內容需要老師教,而80%的內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學”絕不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沒有教師指導參與的“學”,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師的專利,所謂“兵教兵”也不失爲一種有效的“教”的方法。這個規則特別適用於習題課當中,在上習題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有自己在演“獨角戲”的感覺。因爲對於基礎好的同學,這些練習題他們早就已經掌握很好了;而對於基礎薄弱的孩子,有課堂注意力低下的問題,上習題課就更加嚴重了。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在習題課上,我會讓孩子自己起來分析語法點;或是給程度較好的孩子分配任務,讓他們來當“小先生”。這樣一來,因爲要起來講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戰。

細節決定成敗,同樣適用於高效課堂。在本書中第七章,於老師談到了高效課堂的15個細節。關於點撥方面,於老師講到這樣一個細節,就是高效課堂的生成。書中講到,就生成而言可分爲橫向,縱向,系統三種形態。橫向偏重於拓展,指向多元;縱向側重於深化,指向深刻;系統着眼於全局,指向結構。儘管有很大的中考壓力,但我認爲英語學習上,我們不僅僅要教給孩子們應試的單詞、短語和語法。這些對於孩子們以後未來的發展,其實微乎甚微。我們更應該教給他們中英文化的差異,英語語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這些才能幫助孩子們走得更遠,更好。

在達成高效課堂的目標上,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道路上,我也還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學習的積極性,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課堂密碼》讀後感5

讀了《課堂密碼》一書中,回憶自己這幾年一路走來,自己越發努力卻不曾見到學生有一點回饋。走出教室,公開課在不斷地早就"名師",說課,聽課,評課成爲評價教師的基本條件,課堂觀察與課堂分析是現在教研活動的主流,但我卻並沒有多少改變,日常的課堂找樣沉悶和低效。

就像文中講到:走近課堂,既不遠離課堂,也不走進課堂,才發現課堂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正如周博士所說:"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利和體力去管制學生。"深刻剖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周彬教授說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爲師,以同事的課堂爲友。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深有體會。首先在課堂紀律上,記得剛工作當老師時,總覺得孩子們多麼可愛,不忍心拉下臉來,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孩子們倒是對我很親熱可上課"神遊"的現象與日俱增。無奈之下,只好一頓鎮壓,孩子們個個面面相覷,大氣都不敢喘。這下自己反倒覺得可能課上得太枯燥乏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理想中的課堂應該是很活躍,大家積極參與討論的。不過想法好,方法必須也好,不然課堂氣氛就很難控制,越到後來課堂氣氛越"熱烈",幾個調皮的學生也藉此機會"爭先恐後"。提出一個問題,更多的時候不是大家積極討論分析這個問題的本意,而是有些鬧哄哄的吵問題之外的東西,讓我不得不制止他們的"奇思妙想"。這其中作爲教師我在引導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課節奏上,我屬於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幹要幹得精。初幾年教書總是在課堂中洋洋灑灑地說上一大片,隨自己性子,想到哪說到哪。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問題了,在充分相信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明白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說上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循序漸進,一下把難的簡單的都灌下去這課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時候上課過程當中因爲沒有注意過度,從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點直接過度到一些比較難的實際練習,學生往往就比較"迷惑"地看着我,這個時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學出了問題,需要我重新結合知識點把要解決的問題解釋再解釋,因此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到現在好多了,我會在課前先預測學生易於接受和難以接受的知識,易於接受的知識或學生有一定基礎的知識一語帶過,就重點難點着重講解,注重練習。

這樣課堂節奏有條不紊,任務總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還有是在學生與教師主體與客體的處理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對於提高學生積極性,學習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發現自己的課堂我易於向孩子以灌輸爲主,很少讓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他們的主動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牽着他們走。其實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維也發生了變化。

面對着這些問題自己一直在思考:針對這樣一個好動好玩的班級,我的課堂教學從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從《課堂密碼》一書中受到了一些啓發,是值得我遵照和學習的。

一,面向全體,面向基礎,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發展的人要透過全面發展的教育來培養,但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平均發展。我們的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變成統一規格的"標準",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具有個性的一代新人。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個別是毫無基礎可言。因此,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有全體目標,又要有分層目標。也就是在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課堂評價時也不能一鍋端,應遵照其原有的水平來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水平。

二,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教學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努力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傳授——接受"教學模式,採用"問題——發現"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透過獨立自主研究來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提出探索目標,激勵學生學習動機;能透過質疑,設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能精心講解,適當點撥,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作用於主要體現在學生能積極思考;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學習知識;能提出問題,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樣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鑽研精神。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只能在別人身後爬行。教學最本質的規律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存,教會學生鑽研,教會學生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只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由原來的"學會"變爲"會學",教師也由原來的"教"到達"不教"。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歸宿——學生獨立探究和創造力得到發展。也可以嘗試使用"指導——自學"式,"提問——討論"式,"引導——探究"式等創造性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教學是教師的主要職責,課堂教學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當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也發現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問題總是接踵而來,不知何時能成爲一名成熟的,優秀的教師,我將爲之不懈努力……

《課堂密碼》讀後感6

暑假裏,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書中那些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個性化的解讀,那些經典的教育言論、深邃的教育思想、藝術的教育技巧,讓人驚喜,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深思揣摩。讓我帶着新的姿態和視野去重新審視自己不太樂觀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教與學現狀,更讓我帶着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實踐。

透過閱讀學習,我對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教學似乎有了一些認識。仔細想想,課堂的有效似乎已經涵蓋了課堂的有趣。也就是說,課堂有趣與否,本身就應該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這樣的認識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爲了追求課堂的有趣,教師往往熱衷於用頻繁的問答來製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熱鬧場面,教師濫用提問時,使許多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二是學生的參與只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手段。一些教師將教案視爲固定的劇本,自己是演繹劇本的導演和主角,根據這份“劇本”中“劇情”發展的需要,設計幾個需要學生參與的活動作爲“點綴”,學生沒有主體地位,僅是“課堂表演”中的一個配角。這樣的課堂不可能激發學生產生“我要參與”的內在需要,即使參與了課堂,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參與。我以爲有趣課堂並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只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課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纔是“有趣”的真正結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改善學生課堂參與的對策。

1、抓好預習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師不能總在課堂上做低水平重複的事,不能做無用功。在教學中,採取了預習提綱的方式,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有效的。上課前,先學生提交上來的預習提綱後,就明白哪些地方該重點教,哪些地方可以點到爲止,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個別問題,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羣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懂了的而教師還在教,學生沒有懂的教師卻一帶而過的情況。有效教學的前提應該是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不是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精打細算。

2、抓課堂氛圍,促進有效教學。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民主平等的。課堂上,老師要讓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要成爲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組織者和領路人,成爲學生表達觀點、傾訴情感的知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3、抓好基礎教學,促進有效教學。

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進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捨得花時間打好基矗只有基礎打紮實了,你纔有可能加快課堂教學。我在教七年級新生時,前一個月都在慢慢地抓學生基礎,學生能力提高後,我才逐漸提高教學進度,事實證明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4、抓好“生幫生”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有些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常常“吃不飽”。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在排座位時,可讓這些學生分散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向部分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成績,又能使自己在講解中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課堂是鮮活的,如何把握課堂密碼,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講臺上辛勤耕作的老師們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願如周彬博士所說:“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的課堂變得更有趣一點、更有效一點。

《課堂密碼》讀後感7

《課堂密碼》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走近課堂,既不遠離課堂,也不走進課堂,才發現課堂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纔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

“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這已經成爲大家耳熟能詳的教育口號。《課堂密碼》的有效性向我們揭示了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步調一致,纔可能做到教學相長,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至於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學技巧,只有在教學進度與學習步調一致的情況下,纔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剛開始上課時,學生都還樂意聽老師講課,過了二十分鐘後,還能夠聚精會神的學生就越來越少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之所以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我相信並不是因爲學生天生就不想學習,而是因爲學生的學習接受度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就像孩子的步伐無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樣。因此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我們要努力打造“有效課堂”。效就是效率。課堂效率是指學生在單位學習時間裏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良好的學習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都是考量課堂教學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標。所以,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並不在於教師有無完成教學內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學生有無從中學到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及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可是,現實教學中卻有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往往僅以教了多少來衡量課堂的效率和質量,認爲只要加大投入,搞“大運動量”訓練就能取得好成績。

其實,“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定要相互照顧對方的進度,將過量的教學進度用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將過量的學習接受度用於促進教師的教學進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效率。教師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概念,在教學時既不能跟着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率”理解爲“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師還要具備反思的意識,持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我今天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嗎?學生和我在這40分鐘裏學到了哪些知識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課堂纔是真正有效的課堂。

如何營造有趣課堂呢?筆者以爲,教師除了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以外,課堂上還要善於創設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用教師的親近感帶引學生求知的潛動力,用新奇多變的教學設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學生產生主動體驗的需要,用巧設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用成就感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試想,教師微笑的表情、溫和的語言,怎不牽引學生輕鬆愉悅地就學?教師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驅動得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求?教師飛揚的激情,怎不讓學生被深深感染?……這樣,“當我們着力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科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應對考試時,學生不但贏得了好成績,還體驗到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這就是素質教育。”

塑造有序課堂就意味着教師既要“透過課堂管理來避免或消除影響班級有序學習的事件”,又要“透過合作學習凝聚班級合力,在整體上提高課堂效率”。這是教師實施課堂管理的兩個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課堂的兩個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爲靠教師威嚴命令乃至訓斥獲得的安寧就是有序的課堂,因爲“這種依靠‘威逼利誘’創造出來的教學氛圍,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懷疑的”。也不要以爲學生正襟危坐、豎耳傾聽、沒有題外語言題外動作的課堂就是有序的課堂。

事實上,“課堂的動與靜本身,並不是評價課堂教學有序與否的標準,而是要看它們是否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對課堂動與靜的調控,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進行智慧的設計,而不能僅依靠其個人權威。作爲學校一方要安排足夠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程,如體育課、探究課、勞動課,以此消耗或過濾學生動起來的本能,只有這樣,纔可能讓學生在需要靜的課程中靜下來。而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允許學生有適度的運動,只是運動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讓學生笑一笑,讓學生有適當走動的機會,或者師生一起做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遊戲等等。

總之,“高效、有趣、動靜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課堂。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就是我們課堂成功教學的祕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