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的爲師之道》讀後感

讀後感2.8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爲師之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的爲師之道》讀後感

於老師在文中詳細講述了他作爲一名人民語文教師的爲師之道,包括上課之道、待生之道、激勵之道等。這些寶貴的教育財富對於像我這樣新教師來說無疑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着我們從教之路的前方。而在這本書的衆多理論中,最讓我深受啓發的應該算是於老師教育理論中的“中庸之道”了。下面我就着重談一談我對於於老師的“中庸之道”學習的體會及感悟。

朱友明老師曾說過,“在中草藥裏,甘草是偉大的中庸之道守望者,而在課堂中,於永正老師就是學生當中那棵諳熟中庸之道的甘草。”我想朱老師之所以給予於老師這麼高的評價,就是因爲在幾十年的教學中於老師在溫和與嚴厲,莊重與慈祥,尊重與威儀之間把握住了合適的“度”,就像中藥裏的甘草那樣,調和百藥之毒,減少副作用,做到去其過,增其效。

作爲一名教師,對待學生過分的溫和或嚴厲都是不合適的,一味的溫和會使學生很難被教育,而一味的嚴厲又會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凡是都要有一個尺度,其中尺度的拿捏往往是最難的。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於老師在文中說的那樣嚴慈並濟,“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打了一個巴掌,別忘了及時給揉一揉。”

在教育事業上,莊重與慈祥這兩個詞往往是一對矛盾,千百年來,國人一直都信奉着“天地君親師”的理念,認爲老師就應該在學生面前威嚴莊重一些,只有這樣纔算是爲人師表。但這樣的理念無形中也疏遠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教育的效果上也會大打折扣。於老師在他的書中列舉了很多課堂教學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於老師的課堂輕鬆活潑,風趣幽默,深受學生喜歡,至於爲什麼那樣受學生喜歡,可能很多老師都會感到疑惑。在我看來,於老師課堂教學成功的祕訣在於他在教學中能夠把莊重與慈祥之間尺度拿捏的特別合適,課堂上他從能夠放下老師的莊嚴,不以長者自居,堅持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他給自己約法三章,上課不背手,主動和學生打招呼,做值日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使得於老師每帶一個班級都能夠迅速和學生打成一片,進而實現預期目標。在執教《翠鳥》和《狐狸與烏鴉》這兩篇課文中,於老師按照事先的教案設計,主動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一舉動一下子就將所有的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課堂上大家歡聲笑語,而於老師就是這課堂上的“甘草”,將學生、課堂、書本知識調和在一起,推進課堂不斷前進,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快樂,在快樂中學到知識。試想,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吸引學生,這樣的老師怎能不受學生歡迎!

聖人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話概括它的精髓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道理我們可能都明白,但若想真正的在教育活動中實現這句話卻是很難的。在教學中對於這一點是有親身體會的,俗話說,“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然而真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由於應試教育的阻礙,使得我們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人類智能是具有多元性的。”正因爲如此,纔會出現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尤爲明顯,智力發育快的孩子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領先,但這並不代表着智力發育慢的孩子就追趕不上。因此,我在帶班的過程中從不會輕視任何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優良,都會平等真誠的對待他們。書中於老師對於個體差異這一問題以他本人的作業佈置經驗及挑擔子爲例深刻的進行了分析,即能挑100斤的挑100斤,能挑50斤的挑50斤,只要堅持按照自己水平挑了,都可視爲合格甚至優秀。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想真正用好“中庸之道”,就必須在瞭解每一名同學的基礎上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夠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於老師的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穩步提高。

“中庸”即是無過無不及,它是儒家處世行事的基本理念,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千百年來,我們的民族正是憑藉着中庸之道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才。書中,我們不禁感嘆,於老師已經將中庸之道完美的融入到了他5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他是一面旗幟,讓我在教育之路上循着於老師的腳步不斷進取;他是一座豐碑,不斷修正我的教學理念,使我逐漸走向成熟;他是一種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每一位鼓樓區教育工作者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標籤:師之道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