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1.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1

本書講述了一對兄妹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僕、養母女、母子之間的愛恨情仇。我們追隨着主人公從喀布爾到巴黎,到舊金山再到希臘,最終迴歸到滿目蒼夷的祖國阿富汗。小說的結尾並不完美,年過六十的帕麗與哥哥阿卜杜拉終於重逢,曾經夜思日想的親人近在咫尺,可惜歲月洗滌了阿卜杜拉的認知,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搖籃曲“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羣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於歸來。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經典,只能說個人更偏愛哪部了,對我而言,還是最愛《燦爛千陽》。每讀完一部總是由衷的要感謝譯者富有藝術性的流暢翻譯,讓我們能欣賞到如此佳作。一直在思考胡賽尼的作品爲何能在世界範圍內暢銷,大概是小說中的人物對家庭、對祖國的忠貞和深厚的大愛,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吧,儘管阿富汗被戰爭摧殘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筆下,戰亂和逃亡並非這三部書中的主調,隱忍、堅強、親情、希望和淳樸的愛貫穿於整個戰亂中,阿富汗人民深愛着這塊土地,他們堅信祖國母親一定會在羣山之中張開臂膀迎接着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孩子歸來。如今世界已經翻起了一個新的篇章,真心祝福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夠燦爛千陽。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2

在知乎上參加過一個回答——“如果只讓你推薦一本書,你會推薦哪本?”

我的答案很清晰:《追風箏的人》。曾經懷疑過讀書的有效性,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很難記住書裏具體的人名,作者的名字以及詳細情節。就像現在畫畫一樣.....臨摹了四個月的畫,臨了還把畫名記錯了。也因爲此很是糾結自己的腦容量。

最近幾年開始有了別的解讀。長大過程也是反思學習的過程。那些想起來很模糊的書其實多多少少都成爲現在的我自己的一部分。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閱讀時帶來的共情力。雖然這點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得很謹慎。

觸發這點認知的正是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爲你,千千萬萬遍”,有機會再單獨爲這本書寫一篇吧。回到正題。

在翻開《羣山回唱》的時候,難免帶了些固有思維——這大概會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發生在兩個人或者兩個家庭之間。需要準備好面巾紙。

然而和花了一個下午不間斷讀完的《追風箏的人》不同的是,差不多的字數,這本書用了三週斷斷續續讀完。內容和我預判反差很大——核心可能確實兩個人,但是這本書裏描述的是一個羣像。時間跨度六十年,有父子,有繼母女兒,哥哥妹妹,主僕,兄弟.....章節的講述人不同,時間也不同,很奇妙,和《渺小一生》採取的敘事方式很類似,這種閱讀視角正好熟悉。並沒有出現很多想象中的“感動”,取而代之的是震驚,反思和疑惑。

打比方的話,寫《追風箏的人》的胡塞尼是一個年青不加掩飾的少年人,對着愛人坦陳胸懷,高唱讚歌,一分一秒也不願意讓你的眼神離開他;而寫《羣山回唱》的胡塞尼,則是一位久經風霜看透事態的中年人,表達謹慎又冷酷,以旁觀者的姿態告訴你最難以想象的資訊,然後走開,沒有任何安慰。

感動仍然是有的,尤其在這位“疏離中年人”的帶領下,最後的爆發顯得平靜得理所當然。我有點慶幸,自己是可以在讀得懂的年紀下讀了這本書。胡塞尼更老道了,他知道人性很多事情,不需要完整剖開才得以示人。

我希望。我們總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缺失的是什麼。這樣尋找與否,補救與否,選擇都在自己。

阿卜杜拉你去水裏了也沒關係,你沉入水中之前心裏所想的,帕麗都知道。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3

故事就像行進中的火車:不管你在哪兒跳上去,能達到目的地,早一些晚一些而已。

——題記

“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是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是胡塞尼的故鄉,親情友情愛情,背叛恕罪救援輪番上演,唯有羣山巋然不動。

《羣山回唱》訴說的故事,在我眼中就是一個思念的故事。在這漫長的思念中,時間推着一切快速往前走。書中以兄妹離別爲主線,在不同的時代裏穿插了不同的人物。在這些人物身上,胡塞尼賦予他們不同主題,讓他們在兄妹離別的時光裏講述不被接受的同性之戀。戰爭帶來的傷害和無法實現的承諾。薩麗婭殘缺的臉,馬科斯母親的正直,帕麗朋友與愛人的生活都在這些許時光裏浮現。

故事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生講不清什麼地方疼,只覺得疼。”年老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着他倆。“你們這兩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猶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裏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爲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裏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尼拉,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後他會過去的,他過去了。只有砍掉一根手指才能保住手。”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意,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後命運讓他們相逢。卡德勒。胡塞尼將和,兄弟倆有關聯的幾人的故事串聯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出珍珠般的光彩。多視角多線索的推進,精確平穩,恰如一曲動人合唱,讓人沉迷。

《羣山回唱》,讓我清晰的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迴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部分,確定了我們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繫,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讓我們不再孤獨。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於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姐馬蘇瑪,儘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願意彼此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與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裏。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於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麼一個值得爲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我們也許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他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羣山之中我們不會孤單,也不再孤單。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4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真的無法親身感受戰火槍彈中人民的悲苦。胡賽尼沒有過多的筆觸描寫戰爭的血淋淋,但就是那麼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陳述的正是被摧毀被蹂躪的社會和人性,我們無法接受的悲劇,就是那些身處戰火中的人們的日常。我始終無法忘記小女孩羅詩的遭遇,爲了房產,大伯拿起斧頭將親弟弟一家砍殺的場景。戰爭在一步步挑戰人性醜陋的底線。

可是,書中又時刻充滿愛,總有那些飽含深愛的人,愛着那羣苦難深重的陌生人,愛着那片苦難深重的土地。

故事從帕麗和阿卜杜拉的兄妹情開始,每一章換一個主人翁給我們講各自的故事,動情於納比和老爺的深情無言,感慨着妮拉和帕麗那麼多隔閡和沉默的親情,心疼的是薩麗婭的悲劇和聰慧,欣慰於媽媽和馬科斯全心理解後孩童般的天真與愛......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擁抱,每一個親吻,每一場送別,每一次相聚,都讓我心顫動,淚眼模糊的怎止帕麗和哥哥分開了58年後的重聚,原來一直都是你啊!卡卡,我不想和你分開!我早就知道你是個蠢貨......苦難中的苦,就是爲了證明苦難中的愛始終不滅。

千山萬水,從前以後,羣山迴響,那是,愛的聲音。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5

最近看完胡賽尼的書,又一次把我感動的一塌糊塗。想發表一下自己拙見。

書中令人動容的畫面太多,而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納比與蘇萊曼之間的一種讓人無法言喻而又驚世駭俗的感情。(同性戀)雖然納比本身擁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認爲這條界限是不可逾越的。他也曾想過逃離,但終究卻選擇了守候。將自己的忠誠與青春都獻給了蘇萊曼。再者是帕麗和哥哥阿卜杜拉之間的兄妹之情,童年時因爲家境的困難,被賣給富貴人家,經過戰爭的摧殘,生活的留亡,兄妹在闊別六十年之久再次相遇。原以爲看到最後,終歸會等到哥哥那句讓人等待已久的妹妹二字的呼喚以及深情動人的相擁,但歲月終究捉弄人心。古稀之年的哥哥患有中風,沒能認出妹妹的模樣,只是呆滯的凝望着她,眼神空洞而木訥,而妹妹早已倆淚縱橫。好了,不劇透,否則要被說了。總之,是本很和我口味的書。

無論是胡賽尼《追》中的啊米爾少爺和哈桑的主僕之情,還是《燦爛千陽》中萊拉和塔裏克動人的愛情,亦或是<羣山回唱>中啊卜杜拉和帕麗的兄妹之情。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胡賽尼極強的敘述能力,對細節描寫的細緻入微。直白樸素,動人而又露骨。簡直是直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