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心理撫養》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7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撫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撫養》讀後感(通用5篇)

《心理撫養》讀後感 篇1

歷時一週,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後對於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穫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後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爲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薰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着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過於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後期很難改變。

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爲。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爲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爲。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於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着,村裏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裏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麼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裏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裏爲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願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於以後出現社交恐懼症。關於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爲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繫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麼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爲。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麼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裏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迴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後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身教大於言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捨得吵孩子,一直順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於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這裏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聽:“很多人是不願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爲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後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這本書就到了,加入了一個共讀羣,希望這個寒假能夠細細品味這本書。 

《心理撫養》讀後感 篇2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爲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展,內心平和喜悅,能夠爲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育,作者稱之爲“心理撫養”,關於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爲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爲,這些案例過於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羣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爲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的家庭教育下,逐漸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裏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於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讀後感 篇3

這是我讀的李玫瑾老師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講李老師作爲犯罪心理學家對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讓讀者能更加立體地看到人性的複雜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爲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時期受父母和環境影響形成的,犯罪行爲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經歷,但李老師在那本書中沒有重點講子女教育。所以當我看到她出了這本專門講子女教育的《心理撫養》,便毫不猶豫買下來。

讀完之後收穫很大,我覺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的指導書目之一。其實我不喜歡讀關於教育孩子的書,因爲我認爲孩子不是機器,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不可能也不應該像讀說明書一樣按照書上的內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師的書特別之處在於,她在書中並沒有過多教我們具體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透過很多真實的例子讓我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李老師的方法論講得很少,主要在構建理念,不斷地從各個角度讓我們認識到做父母意味着什麼,孩子的成長需要什麼。

摘取李老師書中講的一段話:

“我想告訴所有戀愛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輕女性:無論你的生活多難,你要想好,你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陪伴一個弱小的生命?若沒有,我建議你要慎重!不要輕易地懷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對誰都沒有形成依戀,那麼發生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容易出現冷漠、無情、殘酷等表現。他們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會性發展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在與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現異常。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於他們在幼年沒有對撫養人形成依戀,或者在10歲前後失去了依戀對象。由此可見,母親的親自撫養是多麼重要。”

李老師的這段告誡不僅適用於所有的年輕女性,也適用於所有現在在國家政策的鼓勵考慮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個人認爲,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壓力之下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的女性朋友們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爲她們懂得李老師上面講的那個道理,她們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辦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那麼就不要生孩子,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心理撫養》讀後感 篇4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麼可愛,也無論你有多麼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範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 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爲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 第二天孩子終於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裏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後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爲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藥喝下去自殺了。 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於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自殺的心理。 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捨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爲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 對於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麼事都順着、護着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 過分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生了錯覺,認爲他是這個家裏最重要的人,並養成驕縱的性格,於是就產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 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裏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給孩子的愛裏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 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後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 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 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後能成爲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後的孩子。 不驕縱孩子、鍛鍊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鹹,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讀後感 篇5

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讚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後天養育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小孩天天誇“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出現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實。”

鄭淵潔說:“鼓勵能將白癡變成天才。”但只有誇讚沒有直面問題的批評也可能把天才變成白癡。走上工作崗位後,見識過很多類型的同事,有的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現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原因,最後面臨難題(甚至並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時心態轟然崩塌,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這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的惡果。

二、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不教而善”。

“在心理學史上,從弗洛伊德到榮格都在研究後天經歷對人心理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知道,人生經歷形成的記憶不僅停留在相關的神經細胞中,還會遺傳給後代。這意味着我們今天學習和努力的經歷,會成爲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爲我們的能力裏面有祖先曾經的努力,所以我們會在某種情況下重現他們的行爲模式。”

三、 狠得下心來。有原則、立規矩。

“所謂性格,是指人在後天形成的與他人有關的社會行爲方式。人的所有社會行爲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個喜歡的東西時,若是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滿足,會養成一種性格;若是哭鬧無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滿足,則會形成另一種性格。所以,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爲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爲規範。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爲規範,成爲有教養的人,孩子日後就比較容易融入羣體和社會。”

四、 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

“脾氣不好,在小範圍內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但當一羣人都脾氣很大時,就很容易形成羣氓,如同沙塵暴一樣,球迷發狂後的破壞力就是證明。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影響國家形象。”

所以,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後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着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聰明的母親應該學會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讓孩子儘早學會自理。另一方面,母親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顯示堅定的一面,即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後,必須堅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但態度要溫和。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更多的時候是爲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個榜樣應該是孩子將來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爲方式。如瞭解分歧,分清事理,調解關係,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行爲方式。父親因爲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輕易地動用暴力。父親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資訊:“我有力量,但我從不濫用。”我跟你講理,跟你探討,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爲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若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可以告訴他“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後回過頭來看就不大了”,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胸襟。父親要給孩子朋友般的感覺,做一個孩子人生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