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元稹

元稹詩歌的思想概況

元稹2.42W

引導語:元稹(779-831年)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屢遭貶謫,但濟世救民的心願從來不曾改變。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元稹詩歌的思想概況。

元稹詩歌的思想概況

元稹的思想比較複雜,儒、釋、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於元稹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輕之時,儒家思想在他身上佔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 安史之亂後,人們懼怕戰亂,熱望和平,渴望中興。面對民不聊生、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元稹和其他英雄豪傑一樣,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標。

他從小飽讀儒家經典,接受孔孟學說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活國,致君堯舜,致身伊皋”(白居易)。輔佐時君,使之成爲堯、舜般的帝王,使自己成爲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賢臣,是初唐和盛唐以來諸多名相和大詩人的宏願,杜甫、李白、陳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們,尤其崇拜杜甫,精讀了杜甫大量現實主義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艱”,產生了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抱負。在信奉儒家“達者兼濟天下”這點上,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

他曾回憶年輕時的志向說:“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達則濟億兆,窮亦濟毫釐。濟人無大小,誓不空濟私。”(《酬別緻用》)而欲興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認清社會矛盾,看透社會的弊端。認識社會弊端,他有切身體會,同時又廣泛收集資料和進行系統研究。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出,他一直強調以“百姓心爲心”,體恤百姓之困苦,輕其徭戍賦稅,抑制權豪、藩鎮、宦官,改進科舉,選拔經世致用之才,廣開言路,親賢臣遠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宮市之弊,經略邊疆,以重治貞觀、開元之治。元稹不僅提出了系統的革新主張,而且能身體力行。在拾遺、監察御史任上,他態度激進,不畏權勢,嚴懲惡吏。

在元稹屢遭貶謫之後,他的思想開始由儒家思想逐漸轉向佛道思想上來。他希望能夠從佛道思想中找到解決人生苦悶的方法,這是他思想處於矛盾中的表現。一方面他理直氣壯,雖累遭打擊而不悔,曾自勵曰:“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苟營!所以官甚小,不畏權勢傾。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我可俘爲囚,我可刃爲兵,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思歸樂》)讀罷此詩,其高貴品格、堅忍不屈,毫不遜色於“革命烈士”,足見元稹骨子裏有一種傲視蒼穹、不與世俗權貴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氣。這種品質決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結權貴,獻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悶,借酒澆愁,萌生出歸隱的念頭,並不時從佛、道說教中尋找精神寄託。元稹讀《老子》、《莊子》,煉服丹藥。另一方面,他還頻繁與高僧往來,尋佛問道,從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元稹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與佛教有關的。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詩歌是《離思》詩,詩云: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是太子太保韋夏卿的幼女,嫁給元稹時,元稹正身家寒素。貧賤夫妻,相濡以沫,但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後來元稹官居高位,俸錢百萬,妻子卻不能與之共享,元稹極爲悲哀,常以詩抒懷。這首詩歌就是表達元稹對早逝妻子的懷念之情。

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了他與韋叢愛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緒。後兩句則由此而深情地表達“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堅貞。元稹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麼堅貞,一方面是因爲自己學佛修道,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對韋叢的.思念。

元稹還在多首詩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貶通州之後作的《遣病》詩中說:

  自古誰不死,不復記其名。

  今年京城內,死者老少並。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驚。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於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因而在其詩歌中經常會用佛教術語來描述客觀事物。如《杏園》詩云:

  浩浩長安車馬塵,狂風吹送每年春。

  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

唐代的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木結構的平房小樓,和深宮宅院,容納了百萬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滾滾車馬揚起塵土,遮天蔽日。這裏借喻長安不僅是紅塵深處,而且有萬丈紅塵。

“狂風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長安又是風季,這裏借喻中唐以來,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測之事。

在狂風揚塵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長安城仍然隨處可見。元稹在杏園發出瞭如上感慨:萬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門不知還能不能回家,又何須栽這一園的花來惑亂世人呢。

標籤:詩歌 元稹 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