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元稹

元稹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2.37W

元稹作爲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學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爲官之後,他不僅頻繁參訪寺院、與高僧往來問道,而且還以詩歌作爲弘法工具,在詩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體驗,闡釋佛教義理,讚頌高僧的盛德,與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見,佛教思想成爲他中晚年之後重要的精神支柱。

元稹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與佛教有關的。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詩歌是《離思》詩,詩云: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是太子太保韋夏卿的幼女,嫁給元稹時,元稹正身家寒素。貧賤夫妻,相濡以沫,但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後來元稹官居高位,俸錢百萬,妻子卻不能與之共享,元稹極爲悲哀,常以詩抒懷。這首詩歌就是表達元稹對早逝妻子的懷念之情。

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了他與韋叢愛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緒。後兩句則由此而深情地表達“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堅貞。元稹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麼堅貞,一方面是因爲自己學佛修道,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對韋叢的思念。

元稹還在多首詩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貶通州之後作的《遣病》詩中說:

……

自古誰不死,不復記其名。

今年京城內,死者老少並。

……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驚。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於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因而在其詩歌中經常會用佛教術語來描述客觀事物。如《杏園》詩云:

浩浩長安車馬塵,狂風吹送每年春。

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

唐代的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木結構的平房小樓,和深宮宅院,容納了百萬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滾滾車馬揚起塵土,遮天蔽日。這裏借喻長安不僅是紅塵深處,而且有萬丈紅塵。

“狂風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長安又是風季,這裏借喻中唐以來,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測之事。

在狂風揚塵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長安城仍然隨處可見。元稹在杏園發出瞭如上感慨:萬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門不知還能不能回家,又何須栽這一園的花來惑亂世人呢。

2.元稹的贊僧詩

在元稹撰寫的佛教題材的詩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贊誦高僧德行,或描寫由俗入道的事蹟。也有描寫尋僧不遇的詩歌。如《智度師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師由戰將投歸佛門的事蹟。詩云:

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

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閒行獨自歸。

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干望落暉。

在詩歌中,元稹講說了智度禪師在四十年之前曾經是一個馳騁沙場的戰將。後來由於感悟世事滄桑,變化無常,放棄了功名利祿,投身佛門學佛修道。沒有刀光劍影的廝殺,卻多了一份閒適心情。想想過去曾與史思明廝殺突圍,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當鐵衣拋卻穿上衲衣之後,自己才真正感覺到一種遠離塵囂的輕鬆。

關於描寫由俗入道相關的還有《志堅師》雲: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臘。

靈武朝天遼海徵,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卻頭,便繞嵩山寂師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見淮西陣雲合。

這首詩歌是描寫志堅師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個南征北戰的將軍。在歷經世事變遷之後,他才由衷地感覺到人世的無常變化,由此產生對佛門的嚮往,並在經過嵩山拜祭圓寂的禪師之塔後,終於入跡空門之中。

元稹在詩歌中還講述了一些注重說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說:

落魄閒行不著家,遍尋春寺賞年華。

野僧偶向花前定,滿樹狂風滿樹花。

詩人由於官場失意,爲了消遣苦悶的心境,在這大好的春天來到寺院中欣賞春光燦爛的春景。在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見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開的花叢邊靜心禪坐。滿樹春花與高僧相映成趣,令詩人很羨慕這種情景。

詩人還在《寄曇、嵩、寂三上人》詩歌中,以詼諧的語氣說,上人們經常向人講說對治煩惱痛苦的方法,卻又偏偏將人生的死苦經常講述給我們聽。現在這些上人不是向人講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訴人們不生不滅的道理,這使人沒有對死苦等人生產生各種痛苦的恐懼,因而心中更爲放鬆;也不用操心如何對治,因而心中更爲清閒。詩云:

長學對治思苦處,偏將死苦教人間。

今因爲說無生死,無可對治心更閒。

元稹還在《盧頭陀詩》中介紹了一位堅持苦行的盧頭陀高操的道行。詩云:

盧師深話出家由,剃盡心花始剃頭。

馬哭青山別車匿,鵲飛螺髻見羅睺。

還來舊日經過處,似隔前身夢寐遊。

爲向八龍兄弟說,他生緣會此生休。

這首詩歌是詩人拜望盧頭陀之後所作,在拜會中,盧頭陀向詩人講述了自己出家的緣由。頭陀告訴詩人,出家關鍵在於降伏自己的妄心,當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牽纏之時,你就能夠捨棄一般人戀戀不捨的俗塵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經過多年之後,詩人故地重遊,昔人已去,自己彷彿在夢中游玩,因而,詩人說“他生緣會此生休”。

詩人元稹還寫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詩歌。他的《尋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詩云:

其一

春來日日到西林,飛錫經行不可尋。

蓮池舊是無波水,莫逐狂風起浪心

其二

碧澗去年會,與師三兩人。

今來見題壁,師已是前身。

芰葉迎僧夏,楊花度俗春。

空將數行淚,灑遍塔中塵。

詩人在第一首詩歌中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錫杖和經行、誦經的身影早已不見。寺院中的蓮池中過去是一平如鏡的無波之水,我們現在來到這裏,也不要追逐狂風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讓人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

後面一首詩歌,則是詩人爲懷念高僧而作,詩中的師父,詩人並沒有說明是何人,但我們從詩歌的內容中可以感知,詩人對這位高僧懷有很深的感情。

標籤:佛教 元稹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