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出塞 王昌齡的資料

王昌齡6.49K

關於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的資料有哪些呢?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是透過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抒發如今邊疆無良將的擔憂的情感。

出塞 王昌齡的資料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③,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④龍城⑤飛將⑥在,不教⑦胡馬⑧度陰山⑨。

[譯文]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如果英勇善戰的李將軍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解釋]

①王昌齡(公元698—約756年),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他的詩有許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②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③關:關塞。④但使:只要。⑤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峯口一帶。⑥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治盧龍縣)太守,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爲“飛將軍”。⑦不教:不讓,不使。⑧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⑨度陰山:度,越過。陰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賞析]

這首詩透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引起人們對秦漢盛世開拓疆土的無限追憶,並引起下句,點明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廣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龍城飛將

  李 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李廣--前119), 西漢名將, 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爲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衆,使漢文帝大爲讚賞。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升爲騎郎將。吳王、楚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谷、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親隨到李廣軍中,這名親隨帶了幾十騎衛士出遊,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騎士。結果,衛士們全被射殺,親隨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廣聞訊即率百名騎兵追擊,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等人,以爲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佔了一座高地。李廣所帶的百騎兵士慌忙欲逃。李廣大喝:“我們遠離大軍數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爲是誘敵之計,必不敢攻擊我們。” 遂帶領兵士向匈奴騎兵迎去,離匈奴陣前二里之遙,他令士兵下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的意圖,果然不敢攻擊,只派一名將官出陣試探,李廣飛馬搶到陣前,將他射落馬下,然後從容歸隊。到夜半時,匈奴認爲一定有漢軍埋伏夜襲,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調李廣爲未央衛尉。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令部下務必生擒之。李廣終因寡不敵衆而受傷被俘。押解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了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稱號。歸朝後,李廣被漢帝革除軍職,貶爲庶人。

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爲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

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中大石,以爲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時,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卻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張弓對石再射,卻始終不能再將箭射入石中了。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出右北平。配合張騫出征匈奴。兵進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漢兵死傷過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弓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爲驚恐,紛紛被李廣的神勇所鎮住而不敢妄動,直到第二日,漢軍主力趕到,李廣軍得以解出重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後,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于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併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于。李廣力爭無果,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於道路難走又無響導,終於迷失了路。此時衛青與單于接戰,單于逃走,衛青只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衛青差親信帶着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衛青好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于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一身正直,自然不答應。他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拔出配劍引頸自刎。

漢初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其自然和人文特點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異常艱苦和殘酷。遠離後方的長途奔襲,急風暴雨般的倉卒遭遇,以及衆寡懸殊的孤軍奮戰,成爲經常作戰的方式。李廣無疑是適應於這些作戰特點的傑出將領。非凡的勇敢、決斷和應變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懷,以及有別於傳統的治軍方法,使他成爲受部下擁戴、敵軍聞之喪膽的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