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王昌齡出塞全詩賞析

王昌齡2.07W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組邊塞詩。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昌齡出塞全詩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王昌齡出塞全詩賞析

原文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註解】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實指衛李,更是借代衆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裏南下侵擾中原地區,也是衛青墳冢的模樣。

7.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8. 度:越過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長安(今屬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中進士,歷任汜水尉、校書郎,天寶元年貶江寧丞,天寶七年又貶爲龍標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他避亂回鄉,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邊塞詩或抒發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充滿了殺敵衛國的熱情;或描寫長期征戰懷鄉思親的“邊愁”,流露出對統治階級的不滿。一部分描寫婦女生活的詩也很有名。他的詩意境開闊,精神昂揚,語言流暢,言簡意深,當時就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著有《王昌齡集》。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譯文】

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可是去萬里之外打仗的戰士還未回來。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英勇善戰的李將軍現在依舊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評析】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爲主。有一定的主關民族意識,因與其所處歷史時期及生存環境有關。間接的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

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創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秦漢以來,邊關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歸。詩人關心邊事,同情長期征戰的士兵,認爲邊防上的要害問題是將領無用,不能抵禦來犯的敵人,因此借樂府舊題《出塞》作詩以昔諷今。其中第二首詩在《全唐詩》中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軍行》。

整體賞析

第一首詩慨嘆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邊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詩的首句寫景物,爲千古名句,受到歷代學士的激賞。前人詮釋此句說:“以月屬秦,以關屬漢者,非月始於秦,關起於漢也,意謂月之臨關秦漢一轍,徵人之出俱無還期,故交互其文而爲可解不可解之語。讀者以意逆志,自當瞭然,非唐詩終無解也。”(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見義,含蘊豐富深遠。在時空的大背景上詩人揮灑如椽巨筆,將秦漢以來的千年歷史與當時明月籠罩下的萬里邊關巧妙地融合起來。從歷史上看,秦漢時起便築城備胡,在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邊關內外一直與胡人征戰不斷,如今與戍邊戰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漢關自然便成爲歷史的見證“人”。次句寫怨情。詩的主人公——久戍邊關的戰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關”,不禁觸發起鄉關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個民族的悲劇命運!萬里長征沒有歸期,古代秦漢已經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後兩句,以側面烘染的筆法點出詩篇的'主題:假如李廣將軍還活着的話,就決不會讓胡馬越過陰山,邊境安定,徵人也就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這裏用“但使”“不教”的假設句對古代英雄人物飛將軍李廣充滿無限景仰之情,對現今將領的諷刺含意不言自明。

此詩悲壯渾成,婉而多諷,因之明代詩人李攀龍稱讚這首詩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第二首詩描寫一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爲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

後兩句“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着詩人的殷切希望。

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御嘗問餘,餘曰:揚子云賦,欃槍爲闉,明月爲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明代顧璘《批點唐音》:慘淡可傷。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

明代敖英、凌雲《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爲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爲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慘淡可傷。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餘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明代王世懋《藝圃擷餘》:於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爲第一,以語人,多不服。於鱗意止擊節“明代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明代胡應麟《詩藪》:“秦時明月”在少伯自爲常調,用修以諸家不選,故《唐絕增奇》首錄之。所謂前人遺珠,茲則掇拾。於鱗不察而和之,非定論也。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

清代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彙編》:好在第二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可通。“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令人起長城之嘆。詩人之詞凡百,皆不忍盡、不敢盡、只有此一節尤不盡者,此《春秋》繼詩之旨也。如不信者、試遍覓唐人詩讀之。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邊防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悲壯渾成,應推絕唱。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秦時明月”一首,“黃河遠上”一首,“天山雪後”一首,皆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