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王昌齡詩家夫子(精選6篇)

王昌齡2.45W

盛唐詩人中,王昌齡也是個很有名的詩人,王昌齡詩文俱佳,爲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詩家夫子王昌齡,歡迎大家閱讀。

王昌齡詩家夫子(精選6篇)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1

王昌齡在我心目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喜歡他,原因很多。他姓王,是我的本家。歐陽修和宋祁編的《新唐書·文藝傳》說他是“江寧人”時稱“王江寧”。江寧就是南京。南京出的重要詩人很少,總算有了一個大的。我心中暗暗認爲王昌齡就是南京老鄉,甚至因而對編者歐陽修和宋祁頗有好感。

後來,許多人說“不是”。現在的文學史書大都寫作“京兆萬年(今西安)人”。也有人稱他是太原人。其實,“王江寧”是以官職相稱。就像稱王維叫王右丞,稱杜甫叫杜工部,稱韋應物叫韋蘇州一樣。就算這樣吧,他至少到過江寧。他在江寧當過什麼官兒?有的說他當過“江寧令”,例如《唐才子傳》;而實際上,他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冬天開始,當過八年“江寧丞”。“縣丞”是個什麼官兒?縣令的助手,縣級文書而已。這可不能算作什麼顯赫的官職。

不過,李雲逸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詩小集·王昌齡詩注》的“前言”中說:“他雖出南朝世族琅琊王氏,但家勢式微已久,父、祖幾代,未聞有何宦跡。”我知道,琅琊王氏原來住在山東琅琊(今臨沂),西晉末年避亂遷徙到長江以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導和王敦等在南京擁立東晉政權,叫作“王與馬共天下”。王家和謝家先後成爲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王昌齡既然出身於“南朝世族琅琊王氏”,他的家族就有可能參加過“元嘉百族南渡”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果他的家族真的參加南渡了,那麼王昌齡就真的有可能是“江寧人”。那麼,他怎麼又成爲“京兆萬年人”了?如果他的家族沒有參加南渡,而留在山東琅琊,那麼輾轉流徙至於西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這樣一來就不應該說他出於“南朝世族琅琊王氏”。比如,我的祖上就是山東琅琊王氏,沒有參加元嘉南渡,我們就談不上有什麼顯赫家勢,也不存在什麼“家勢式微”。

咳,真感嘆自己歷史知識之少,老是有搞不清、想不通、鬧不明白的問題。

比如說,我們今天知道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到底“著名”到什麼程度,很值得懷疑。查了各種資料,對他的生卒、籍貫、生平事蹟大都語焉不詳。我想,可能王昌齡的資料,當時根本沒有進入官家的檔案庫。李肇的《國史補》是把他列在“位卑而著名者”的十幾個人裏邊的。“位卑”,其直接後果就是沒有官方檔案資料;而“著名”呢?可能口耳相傳、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資料不少,其中互相矛盾的恐怕也不在少數。

又比如說,王昌齡一再遭到貶謫。33歲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七年之後應博學鴻詞試登科,授汜水尉。43歲獲罪謫嶺南。什麼罪?不清楚。45歲遇赦北返,被任命爲江寧丞。53歲卻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爲龍標尉。許多書上記載,王昌齡被貶謫的原因,都只有短短几個字,“不護細行”、“不矜細行”,《唐才子傳》也說他“晚途不矜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到底怎麼回事?誰知道?

不是傳說盛唐用人是重在才幹嗎?怎麼因爲莫須有的“不護細行”、“不矜細行”、“不矜小節”,就將一個“著名”詩人一貶再貶?對唐代的人才處境,你不覺得實在可疑嗎?

還有,王昌齡頭上的那頂桂冠,到底是什麼?元代的辛文房作《唐才子傳》,說他“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其實“詩家夫子”也算不上什麼桂冠;可是到了清代的宋犖《漫堂說詩》,卻記載:“龍標更有‘詩天子’之號。”一步登天,原因何在呢?

我最想說的話,沒篇幅說了,看來得再寫一篇了。

讓我們來看一下王昌齡詩作吧,王昌齡的邊塞詩在盛唐詩人中也是十分出色,像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讀來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在意境上倒有幾分相似之處,有時就見有些不大熟悉詩的朋友把此詩和《涼州詞》弄混了。不過這首詩在氣勢上比《涼州詞》更積極向上,更能體現出盛唐時那種雄渾有力的脈膊。王昌齡還有一首出塞也是寫的雄渾蒼涼,千載之間不知鼓舞了多少將士豪傑: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對於這首詩,明代李攀龍曾誇爲唐人七絕壓卷之作。有人評說此詩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說:“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清沈德潛《說詩一語》)意思是諷刺守將無能,和高適《燕歌行》那首中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差不多意思,一般講詩時也是這樣講的。不過在這裏,提一點不同的想法,總覺得以王昌齡邊塞詩慣有的氣勢,並非就是這個意思。王昌齡邊塞詩一般還是比較慷慨激昂的。而且這首詩後面一首是這樣的:

出塞二首(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

這緊接的這首詩,描寫的可不是一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那種腐化將軍,而是一個身先士卒,奮勇當先的將軍(從白玉鞍、金刀之類的可以看出描寫的是將軍,不是一般兵卒)。所以和上面的第一首出塞詩聯繫起來看,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大概是說,只要有龍城飛將這樣的英雄在邊關鎮守,胡兵胡馬就休想踏過陰山一步!這纔是盛唐恢宏壯觀的氣度呀!

在王昌齡的時代,當時唐朝國力強盛,社會上的風氣也高昂尚武。雖然王昌齡也有“悔教夫婿覓封侯”的詩句來感嘆,但詩句中卻沒有像後來的徵婦們那樣痛斷肝腸的淒涼。只是類似於“十五的月亮,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那樣的思念之情。而且王昌齡在《青樓曲》(這裏的青樓並非妓家,而是貴族少婦們的閨樓)中還寫了這樣的詩句:

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揚。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漫綰上青樓。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第一首裏有兩個鏡頭,千軍萬馬回師長安,樓頭的少婦在悠閒喜悅中彈着銀箏,好像是歡迎她歸來的良人,而第二首就說的更清楚了,她的夫婿凱旋迴來,正要封侯賜賞呢。透過這兩首詩,透出來其他時代罕見的積極上進的氣度。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2

《觀獵》作品介紹

《觀獵》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3卷。

《觀獵》原文

觀獵

作者:唐·王昌齡

角鷹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

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後橫捎意氣歸。

觀獵》註釋

①角鷹:一種頭頂有毛角的鷹。

②鐵驄:青黑色的馬。拋鞚:放開繮繩奔跑。鞚,。

③後:全詩校:“一作上。”

《觀獵》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爲“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爲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觀獵》繁體對照

卷143_28觀獵王昌齡

角鷹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

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後橫捎意氣歸。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3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四》分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爲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爲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爲“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爲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爲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從軍行.其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 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裏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濃厚的雲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鬥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後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答:透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鑑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爲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透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爲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4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賞析

詩中的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它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前兩句詩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詩中的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第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5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王昌齡從軍行詩意畫 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於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齡經過堅持不懈的追求,廣泛精心的研讀,終於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祕書省校書郎。王昌齡終究心有不甘,他於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並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祀水尉。科場頗爲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王昌齡受到打擊。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後,即開元二十八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失意之後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到江寧後,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帶遊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明顯以消極怠工作爲反抗的手段,過於意氣用事也實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於王昌齡赴任江寧丞之日,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別至友遠行,當時悽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裏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峯,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爲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並未失去信心。

飲酒論詩

一日,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這個地方飲酒論詩。當時,有幾名歌女也被叫來歌詩助興。王昌齡首先提議:“我們幾人在詩壇上也算小有名氣了,但沒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聽歌女都唱誰的詩,誰的詩被唱得多,誰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高二人都喜形於色。王之渙說:“這兩個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說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說:“且聽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響,宛轉的歌喉悠然而起:“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得意之作《涼州詞》。歌女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的作品,三人相視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裏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爲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閭丘曉爲什麼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爲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救援。爲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閭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於己”,於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處死閭丘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王昌齡詩家夫子 篇6

孟浩然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土毛無縞紵,鄉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

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

註釋

⑴羊公:晉時鎮守襄陽的官吏羊祜。愛:憐愛。

⑵賈誼:漢代著名文學家,善寫辭賦。

⑶土毛:土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縞紵(zhù):白色生絹及細麻所制的衣服。

⑷槎頭:也日查頭鯿,一種味道鮮美的魚。

⑸沉痾(kē):久治不愈的病。

⑹貽(yí):贈予。魑魅(chīmeì):指古代傳說中生活在山澤中的山神、鬼怪。

⑺同筆硯:指在一起學習或者共事。

⑻茲夕:這晚上。衾稠(qīnchóu):衾,被子;稠,夾被。此泛指被褥等。

⑼牛鬥:星宿名,指二十八星宿的鬥宿和牛宿。

參考譯文

洞庭銜山遠遠近近。楓葉如丹先報寒秋。峴首山贏得羊公愛,長沙城曾使賈誼愁。嶺南風俗衣無絲麻,家鄉特產魚多查頭。我已患重病難以醫治,又增添你遭魑魅的擔憂。幾年間同筆共艦在一起。今晚起卻要各渡長夜天各一份。情投意合的景況將何在?解相思只有向南望鬥牛。

賞析

《送王昌齡之嶺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詞作品之一。這首是王昌齡被貶嶺南時的送別詩。詩從洞庭秋意寫起,給人以蕭瑟之感。接着用羊祜、賈誼作喻,讚歎王昌齡的政績和才華,對王昌齡遠謫未開化的嶺南,深表同情和憂慮。最後寫二人友情之深,現在要天各一方,預想以後想思時只能以“望鬥牛”來解。全詩語調低沉,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友誼。孟浩然把王昌齡比作被貶長沙的賈誼。詩中說:“數年同筆硯,茲夕異衾稠。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表達了朋友間的直墊鄉情。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洞庭兩句:同於前《和盧明府送鄭十三還京兼寄之什》之“洞庭一葉驚秋早”。洞庭即洞庭湖。峴首句: 見前《與諸子登峴山》詩注。長沙句:見前《湖中旅泊寄閻防》詩注。四句寫山上的紅葉讓人驚歎秋季的悄然而至,雖然峴山的風景依舊秀美,但即將離別的人早已無心欣賞,友人將遠渡渺渺的洞庭再渡浩蕩的長沙湘江,迢遞征途令人憂傷。

土毛無縞,鄉味有查頭。已抱沉痼疾,更貽魑魅憂——土毛:土 地上所生長的五穀、草木。《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縞:白色的絹和細麻衣服。《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 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衣焉。”杜預注:“吳地貴縞,鄭地貴,故各獻己所貴。”查頭:魚名,產於襄陽。沉痼疾:經久難醫之重病。《文 選》卷二十三劉公幹《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之一》:“餘嬰沉痼疾,竄身清漳濱。”魑魅:山精鬼怪。《春秋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 罔兩。”杜預注:“螭,山神,獸形。魅,怪物。”四句寫襄陽地雖粗陋不產縞,但詩人竭盡全力地以襄陽的美味食物來款待友人。此時詩人已身染重病,友人的遠去更令他憂心忡忡。

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間衾裯:衾裯泛指被子,此爲別離之意。鬥牛:鬥、牛二星宿分 野在吳越,此指王昌齡要去的南方地區。庾信《哀江南賦》:“路已分於湘漢,星猶看於鬥牛。”四句寫二人友誼深厚,情同手足,曾多次詩歌唱和,切磋詩藝,但轉眼就要分別了,令人滿懷惆悵,空對珍餚美味停箸難食,對金樽清酒也再無往日的興致,只有眼前同樣悵然的離人,還有別後孤獨淒涼的思念。

孟浩然與王昌齡同爲盛唐優秀的詩人,詩風雖迥然相異,但互爲知己,且“數年同筆硯”。詩的前四句既有眼前所見之景,又融合了想象中的征途之景,四句詩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地名,行人的顛沛流離之苦不言而喻,“愛”和“愁”兩字鮮明地刻畫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中間四句如述家常,“無”和“有”點明詩人的傾其所 有來款待遠道而來的友人。“已”和“更”是詩人常用的手法,知天命之年,悲愁卻接踵而來,層層相壓。後四句直接敘說兩人的友情,分別之後將是漫長的懷念。 何時才能再相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