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王昌齡《出塞》賞析

王昌齡1.47W

導語:作爲一首感嘆戰亂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出塞》,寄託了詩人王昌齡希望戰爭快點結束,人們可以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王昌齡《出塞》賞析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③,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④龍城⑤飛將⑥在,不教⑦胡馬⑧度陰山⑨。

[譯文]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如果英勇善戰的李將軍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解釋]

①王昌齡(公元698—約756年),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他的詩有許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②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③關:關塞。④但使:只要。⑤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峯口一帶。⑥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治盧龍縣)太守,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爲“飛將軍”。⑦不教:不讓,不使。⑧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⑨度陰山:度,越過。陰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賞析]

這首詩透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引起人們對秦漢盛世開拓疆土的無限追憶,並引起下句,點明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廣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賞析二]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爲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着,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悽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