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審美賞析

杜甫1.25W

《絕句•其三》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絕句,作於成都草堂。那時候,安史之亂平定,詩人生活較爲安定,心情舒暢,而又時值成都初春,花紅柳綠,生機盎然,詩人面對安寧的生活和如此的美景,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並一掃過去詩歌的沉鬱之風,寫下了這首充滿對大自然讚美之情的詩歌,同時表現出詩中有畫之美。全詩如下: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審美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描寫的近景。詩人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出發,描寫了“翠柳”、“黃鸝”及其鳴叫聲。在視聽中,表現出了春的蓬勃生機,萬物復甦的景象。特別注意的是“兩個”這個數量詞,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在詩中屬於精細,或者擬實,不但表明黃鸝成對地嬉戲於翠柳中,而且表現出了春天的美好。一個 “翠”字,一個“黃”字,色彩對舉,表現出春暖花開、百鳥爭鳴的熱鬧景象。詩人在開始的兩句中,着力描繪了春天美好景象。“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而這美好的春光正好反映了詩人的愉悅的心情,表現出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情懷。

“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遠景。意思是在青綠高遠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悠然而來。這裏,一行與“青天”配搭,點面結合,更反襯出天之高遠。這一句與前面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構成了對偶,而且是工對。從詩人觀察的角度來看,是仰視,上一句是平視。具體說來,上句寫地,下句寫天;上句的“兩個”對下句的`“一行”,上句的“黃”對下句的“白”,上句的“翠”對下句的“青。這樣透過對偶的手法,不但從色彩上描繪出和諧而豔麗春景圖,而且從空間距離上更好地提高了詩歌的審美意境。

“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離窗而又透過窗遠望,看着那千年積雪的西嶺,好像鑲嵌在窗框中。這裏是詩人從平視的角度,由“詩人——窗——西嶺”構成的一幅立體圖畫,不但表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而且也只有在這春光明媚的條件下才能看到“西嶺千秋雪”。“千秋”表明的是時間。“千秋雪”不但表明時間感,也蘊含着空間感。這裏,詩人在時空交錯中描繪出了更爲深遠和廣闊的審美境界。特別要注意句子的“窗含”一詞,其意爲窗對西山,好似口含。一個“含”字用得極爲巧妙,它不但把“千秋雪”活化了,而且以小括大,透過一個小小的視窗,把西山雪嶺透視出來,與眼前明媚春光配合,從而表現了詩人愉快心情。而身在成都的杜甫,描繪出如此開闊的境界,真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審美想象能力。

“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近景描寫。詩人的視線從“西嶺”收了回來,停留在眼前的。這一句與上一句也形成對偶。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對偶中,上句中的“千秋雪”與“萬里船”相對,前者側重於時間,後者側重於空間,兩句相對結合,時空交錯,並加以豐富想象,造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一個“泊”字,是停靠的意思,這裏暗示了遠行人即將啓程。“萬里”是遙遠的,而今可以船行萬里,可以到“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而戰亂時交通阻隔,到“東吳”是不可能的。因而,這裏就暗示了安史之亂後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安寧,這對是“窮年憂黎元”的杜甫來說,是希望所在。所以,這一句就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對安寧社會生活的喜悅情懷。

總之,這首詩歌不但表現了詩人在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中產生的愉悅心情,而且也體現出杜甫沉鬱詩歌之外詩歌的審美特點:清新自然的詩歌語言,亮麗色彩的和諧搭配,時空交錯的開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