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手抄報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2.35W

冬至節氣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確定了,在從那以後的漫長歲月裏,它一直是國人在一年之中最爲重視的幾個節氣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1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2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3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4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4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5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5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6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6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7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7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8張

  冬至的手抄報圖片8

名言說,“眼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作爲我國農曆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到來。這敲打着你,此後很長時間,請務必套好秋褲、裹緊棉襖,行動受限,總好過傷寒纏身。當然,更重要的是,關於冬至的基本知識還是要get得不偏不失纔好。

冬至不是舊年的結束,而是新年的開始。很多人認爲,冬至之後是春節,這一年終於要過完了。其實在中國歷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的概念一直沒有變過。《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以農業爲主導產業的古人們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是時候磨亮出頭下地幹活了。於是,冬至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這天不算冷,只是最冷季節的開端聽到“冬至”二字,很多筒子就有觸冰的趕腳。其實作爲數九的第一天,冬至其實並不是最冷的時候。科學達人們這樣解讀:冬至這天,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

但是隨着每天散失的熱量越來越大,而太陽提供的熱度越來越少,地面標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爲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春天也就緊隨而至了。

冬至吃水餃還是吃水餃?恩,那是你活動半徑有限“冬至大如年”,所以,很多人一早就給自己和家人預訂了飯店位置,吃美食去。在北方,餃子更是必不可少之物。

其實,除了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還有很多美食也是勢不可擋。今天,小編特將各地冬至美食打包奉上,讓我們在這寒冷的冬日裏,一同回味那些充滿暖意的家鄉味道吧!

北方: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爲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爲“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山東:羊湯滋補又暖身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上海:家家搗米做湯圓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麪糰,裏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蘇州:冬至餛飩憶西施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爲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爲冬至節的食物。

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台州:擂圓意味深長在浙江台州,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麪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裏滾拌。因爲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

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裏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裏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寧夏:冬至吃“頭腦”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爲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長沙:冬至做“貓乳”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竈上薰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爲長沙地方特產之一。

廈門:排隊買薑母鴨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爲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爲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冬至之後要多注意保暖,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

在快時代已經成爲流行的當下,小編認爲,從傳統中獲取文化傳承還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象一下,此後的某一個冬日午後,你講着自己的冬至新知,與家人親友圍爐而坐,吃什麼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彼時彼刻,親情流轉、心境溫暖。這些傳統的美食不得不說,超美味的,每一樣都想嘗試!

標籤:手抄報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