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柳永

《婆羅門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柳永1.04W

作者柳永透過多種藝術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輔敘了主人公睡前的孤苦無聊,抒寫了詞人的離愁和他對情人的相思。

《婆羅門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婆羅門令①

昨宵裏恁②和衣睡③,今宵裏又恁和衣睡。小飲歸來,初更過,醺醺醉。中夜後、何事還驚起?霜天冷,風細細,觸疏窗④、閃閃燈搖曳⑤。

空牀展轉⑥重追想,雲雨⑦夢、任攲枕⑧難繼。寸心萬緒,咫尺千里⑨。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

【註釋】

①婆羅門令:詞牌名。

②恁:如此,這樣。

③和衣睡: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覺。足見寂寞無聊之極。

④疏窗:雕有花格的窗子。宋·黃裳《漁家傲》:“衣未剪,疏窗空引相思怨。”

⑤搖曳:來回晃盪的樣子。

⑥展轉:即“輾轉”。

⑦雲雨:指男女歡合,出自宋玉《高唐賦》。

⑧攲(yi)枕:斜倚枕頭。攲,依靠。

⑨咫尺千里:比喻距離雖然很近,但很難相見,好像是遠在千里之外一樣。 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釐。

【白話譯文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獨自飲酒,一直到初更時分才醉醺醺地歸來。剛過中夜,又被驚醒,是爲什麼事呢?寒冷的天氣,微風細細,吹動花格窗子,燈火搖曳不定。

深夜輾轉反側無法入眠,想要重溫舊夢,卻難以繼續。心中無限情緒,情人卻在萬里之遙。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卻沒有相見的辦法。

【創作背景】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此詞即爲那時所作。

【賞析】

詞作的上片寫孤眠驚夢的情事,造境悽清。開頭二句“昨宵裏恁和衣睡,今宵裏又恁和衣睡”。詞人從“今宵”聯繫到“昨宵”,說昨夜是“和衣睡”,今夜又這樣“和衣睡”。兩句連寫兩夜,而基本內容是相同的。詞人從羈旅生活中選擇“和衣睡”這一典型的細節,不但給人以真實的感受,更主要地表現出遊子的苦辛和孤獨的心境。其中的“又”字,傳達出遊子生活的單調,也表現出遊子心中的苦楚情緒。接下來寫道:“宣歸來,初更過,醺醺醉。”這三句是倒敘述,寫入睡之前,喝了一陣子悶酒。其中“小飲”說明了喝酒未盡興。因爲獨酌毫無意趣。但是,一飲卻到“初更過”。“更”即“一更”,古代將一夜分爲五更,一更大約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陪同喝酒,也得在“舉杯銷愁”啊,然而,獨自喝酒容易醉!就如李白所說的`“舉杯銷愁愁更愁”嘛。你看,主人公最終還是“醺醺醉”而歸。這裏的“醺醺醉”三字,既說明了爲什麼要“和衣睡”,又爲下面寫追尋夢境埋下了伏筆。

接着詞人寫道:“中夜後、何事還驚起。”“中夜”即半夜。“何事還驚起。”這句是設問句,詞人透過設問來增強情感,使讀者感到夢醒人的滿腔幽怨。下面接着“驚”來寫,原來是“霜天冷,風細細”。詞人寫環境,從“冷”和“細”的角度來寫,也就是從膚覺感受的角度來寫,表現出被寒冷“驚”醒。“觸疏窗,閃閃燈曳。” “觸疏窗”指透風的窗戶。“曳”即閃動、搖擺之意。這是從視覺感受的角度寫。寫出了旅舍透風的狀況,也寫出了羈旅人的寒心感受。從視角來寫了心“驚”的原因。

過片“空牀展轉重追想,雲雨夢、任攲枕難繼。”詞人撇開上片的景語,繼上面“驚”醒後寂寞的心情。一個“追”字,寫出了主人公此時想要重溫舊夢而不可得。“重追想”三字告訴讀者自己酒後睡下做夢,而且是“雲雨夢、任攲枕難繼”之夢。“雲雨夢”指男女歡會之夢。“攲”通“倚”,即斜靠着。這裏對上片內容作了補充,原來醉歸後短暫的一覺中,他曾做上一個好夢,與情人同衾共枕、備極歡洽。這裏,詞人運用了“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將齋詩話》)的藝術手法。也就是說,本是悽清的環境和寂寞的處境,而卻做了一個美好的夢。然而,好夢難成,這樣,更表現出了主人公內心的苦悶與傷感。接着寫道:“寸心萬緒,咫尺千里。”“咫尺千里”指相隔很近,但很難相見,就如相隔千里一樣。這兩句形成對偶,在 “寸心”萬緒與兩個對句就極寫這種複雜的心緒,每一句中又有強烈對比:“寸心”對“萬緒”,在“咫尺”與“千里”,在“寸心萬緒”與“咫尺千里”的對照中,層層推進,寫出主人公感情負荷之沉重。而今天各一方,空懷相思之情。所以詞人接着寫道:“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好景良天”也就是“良辰美景虛設”的省語。“彼此空有相憐意”就有唐婉在《釵頭鳳》中所寫道的“人成各,今非昨”一樣的悽清之感。結尾寫道:“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這兩句也形成對照,從形式上看,只是更換了首尾二字。“有意”、“無計”相對照,強調了主人公內心的矛盾,這樣,更好地體現出了主人公羈旅的煩悶與傷感。

總之,這首詞在藝術上很有特點,全詞通篇寫中宵夢醒情景,卻從睡前、睡夢、醒後幾方面敘來,層次豐富,而意境渾然,頗耐人尋味。在敘述手法上,不但有倒敘、有伏筆、有補筆,而且前後照應。同時,巧用對比、疊詞等修辭手法,提高了詞作的審美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