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公民環境科學素質內涵分析論文

論文1.41W

公民的環境科學素質對於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型社會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公民普遍具備較高的環境科學素質不僅爲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智力保障,也提供了強大的行爲實踐推動力。但是,目前對於環境科學素質的表述卻並不統一,甚至與環境素養、環境意識等概念混用,使得環境科學素質顯得無準確意義,極大的影響該概念的傳播及相關工作的開展。本文僅對環境科學素質的內涵和層次結構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究。

公民環境科學素質內涵分析論文

一、環境科學素質的概念和內涵

我們認爲,環境科學素質是指人們在環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方法,並在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透過理性分析、科學判斷所形成的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態度、行爲能力和行爲踐行水平的綜合反映。

理論上,一個具備較高環境科學素質的公民應該是掌握了必須的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崇尚並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面對現實與未來的環境問題,均能夠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掌握的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以及可查詢的科學證據與資訊,進行綜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給出現實環境中的最優行爲選擇傾向,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較爲理性的環境保護理念、態度和一定的環保行爲能力,而且能夠在較爲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堅持選擇,積極踐行。

二、環境科學素質的內涵分析

環境科學素質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不是簡單的環境素質、環境意識等概念,也不是僅僅在科學素質定義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環境保護領域的限定範圍。

首先,環境科學素質確立了“科學性”在環境科學素質形成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強調在學習和掌握環境保護領域的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同時要具備科學精神和思想,並在科學精神和思想的指導下,綜合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對實際面對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判斷,並透過這個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內化形成個人的、系統的、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態度,以及與個人行爲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付諸實踐的行爲預期。“科學性”將伴隨整個環境科學素質的養成過程和實踐過程,它既是環境科學素質養成的基礎,也是環境科學素質能夠產生社會效益的保障。

其次,強調了“意識”是在科學分析、判斷過程中內化、昇華而形成。環境科學素質定義中的“意識”與簡單的、樸素的初級環境保護意識有着明顯區別。簡單的、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沒有科學知識基礎,他可以來源於社會輿論宣傳的口號,來源於人類潛意識對美好資源環境的嚮往,來源於生產、生活中個人利益的驅使,或者是個人的生活習慣與風俗等等,例如人們對青山綠水自然美景的喜愛和保護,對個人生活空間的愛護以及由此產生的廢物管理和處置習慣,由於生存地區資源限制或經濟原因導致的對資源的節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的形成沒有經過科學分析、判斷和昇華的過程。這種樸素的意識往往在面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或某一領域的具體問題時顯現明顯。因此,在將這種意識獨立於理論基礎和形成過程之外,作爲評價個人和社會整體意識水平的測量尺度時,往往會給出一個全社會“環境意識較高”的假象,這種“較高的環境意識”在沒有科學知識支撐的情況下,缺少了“意識”向“行爲能力”轉化的原動力,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說,這種樸素的初級環境保護意識對於整體環境問題的解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而環境科學素質中的“意識”,是一種科學的意識,是經過科學的洗禮後,內化而昇華的環境保護意識。相比於樸素環境意識它具備了三種特點:一是環境科學素質中所指的環境保護意識脫胎於個人的學習、分析和實踐過程,具有良好的科學理論和實踐基礎,具備了情況判斷和指導行爲的能力;二是環境科學素質中的環境保護意識是動態的、廣義的,不限定於某一領域,或者某一具體環境問題,這種意識在不同的領域,面對不同的環境問題時均可以重複顯現併發揮作用,三是環境科學素質中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的同時,將伴隨着行爲能力的生成,意識與行爲能力相伴相生。這個特質極大的提升了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三,將“行爲踐行水平”作爲環境科學素質的核心落腳點。國外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核心落腳點是“對科學的理解和支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落腳點是“行爲能力”,環境素質的核心落腳點是“正確的環境行爲”,環境意識的落腳點是“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述觀點都是基於“意識決定行爲”的理論基礎,認爲“有意識+有行爲能力=有行動”。這個觀點在大多數社會行爲領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環境保護行爲的實踐中,“有意識+有行爲能力”的簡單組合距離有行動不僅不能劃等號,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從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到行爲的實踐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爲環境保護行爲實踐率的影響。因爲個體在選擇是否踐行環境保護行爲時,不僅僅要考慮各種成本因素(例如經濟成本、個人舒適度等),很大程度還要考慮他人不採取環境保護行爲對自身採取環境保護行爲產生的損失和抵消作用,進而可能選擇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踐行環境保護行爲,從而導致全社會都不踐行環境保護行爲的困境,這種結果使得僅僅關注於“有意識+有行爲能力”的環境科學素質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例如,公衆具有節約用水的意識,也具備節約用水的行爲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衆在一些公共場所(如公共廁所、賓館)或家庭生活中(如過度洗澡、洗衣等)不選擇節約用水的行爲。又如近年在我國形成的垃圾焚燒、X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公衆的不支援行爲,這種“有意識+有行爲能力”的組合,社會調查的結果分值很高,但是這種“虛高”的意識和行爲能力,對於環境的改善是完全沒有現實意義的。因此,本文將“行爲能力和行爲踐行水平”納入到環境科學素質的概念中來,而不是將踐行水平作爲環境科學素質的外在表象來研究。這種環境行爲的實踐,是在科學意識和行爲能力的支撐下,克服了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和阻礙而發生的純粹的環境保護行爲。

三、環境科學素質的三維理論模型

環境科學素質包含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和方法、環保意識和態度、行爲能力和踐行水平三個維度。

(一)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和方法,是指對環境科學技術術語和概念的基本瞭解,對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過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瞭解。知識層面要求理解與環境保護柏關的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基本術語和概念,瞭解環境保護技術領域的通用技術名詞和術語;方法層面要求能夠理解環境科學研究的過程,理解常用環境保護技術方法,理解環境科學證據與結論的關係,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分析方法。

(二)環保意識和態度,是指對環境保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環境行爲轉化的原動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識和態度,是具備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意識和態度,而非簡單的原始樸素意識和態度,要求公衆具備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科學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客觀理性看待環境問題,理解和支援環境保護工作,並能夠清醒認識到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三)行爲能力和踐行水平,是指基於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係的瞭解,能夠對環境事務做出客觀判斷、理性處理以及正確踐行的能力。行爲能力包括學習查閱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能力、個人行爲的約束能力、公共事務的參與能力以及對社會消極因素的抗拒能力;踐行水平包括個人環保行爲的實踐與持久性、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環保行爲的實踐和持久性,強調自覺去踐行。

四、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層次結構分析

研究者們對科學素質的層次結構,有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爲可以從“有、無”來判定。類似於文盲和脫盲,一個人或者具備科學素質或者不具備科學素質,這兩種狀態之間可以有一個明顯的劃分界限。另外一種觀點是透過科學素質的高低來衡量和劃分層次,認爲科學素質不是簡單的“有或無”的關係,而是“高或低”的關係,可以根據高低水平劃分不同的層次結構。

本研究認爲,僅僅透過簡單的“有或無”來衡量環境科學素質,或者透過“高或低”的標尺來描述環境科學素質,不能夠真實的反映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水平。因爲環境科學素質是一個綜合素質,是個人多方面素質、意識態度以及行爲的綜合反映,我們認爲,環境科學素質用“處於不同的狀態”來定義更加合適。按照三維結構模型,公衆的環境科學素質水平,可分爲如下狀態,。如表所示,三維結構維度的排列組合共計得到了8種結果,其中三維結構內容均爲“無”的情況,可以視爲完全沒有環境科學素質的狀態,是一種“啓蒙狀態”,從目前社會環境與調查結果來看,這種人羣數量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第二種到第八種組合的結果,都可視爲爲“有環境科學素質”,根據每個維度的具體情況,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爲7種結果。其中第五種和第七種結果是一種理論模型下產生的結果,現實情況中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我們很難理解和解釋爲什麼會有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都合格的人,沒有一點環境保護的意識態度和行爲能力,也不能解釋掌握一定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同時也具備行爲能力並進行了有效的實踐的人,會沒有正確的環境意識和態度。因此這兩種組合結果也沒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第三種和第四種組合結果,我們可以命名爲“本能的環保行爲”和“樸素的環保行爲”,這兩種行爲都缺少科學性指引,因此可將這兩類人羣合併爲“樸素的環保行爲狀態”來研究。下面,將詳細對四個典型狀態人羣進行分析:

(一)樸素的環保意識狀態

就個體而言,目前大多數的公衆都處於這個狀態。他們可以結合自身的感受和從媒體、社會宣傳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學依據的極端環保理念)資訊,形成目的性簡單(以對自身有益爲主)的環保意識和態度。這類人羣很容易在各類調查、訪談中表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關注與關心,對環保事業發展的支援與理解,但是在具體怎麼參與、如何參與和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尤其是面臨自身利益的時候,則出現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選擇。例如生活垃圾的處理,公衆都會表現出支援生活垃圾的分類和無害處理,但是當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燒廠或填埋場時,則表現出極度的反對和不理解。社會上稱之爲“鄰避運動”,其實這是樸素環境保護意識,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保護問題後,非理性意識被迅速放大和極端化的表現。這種意識水平,參雜上其他社會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會陰謀論、以及缺少科學依據的輿論引導時,會迅速的演變爲行爲人自以爲“科學、合理、正確”的社會行爲。比如垃圾焚燒廠的建立,只要有極少數人隨便拋出一個“焚燒有害”的所謂科學結論,就迅速的將公衆的樸素環保意識喚醒、擴大,演變爲缺少理性的公共社會事件。這說明缺少科學知識支撐的樸素環境意識,某種程度上是在增加環境保護工作的難度。在缺少科學知識支撐的環保意識面前,公衆通常無法對自身的行爲進行科學判斷,很容易被誤導並相信錯誤的資訊(心裏學上都是傾向於向更壞方向發展的,也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這時的科學證據、論斷和專家的科學解讀,均會被強大的公衆集體意識綁架,進而被孱弱的社會公信力等社會因素削弱的毫無說服力了。因此,這類人羣是最需要加快開展素質提升,提高其知識水平,以期形成科學的.環保意識和態度。

(二)樸素的環保行爲狀態

處於這個狀態的公衆基於道德約束、社會規範等原因形成了淺層次的環境保護行爲。以個人行爲爲主,是一種無意識、無科學基礎、未經過深度思考和選擇而發生的行爲(從衆的行爲)。主要包括兩類明顯特徵的人羣,一類是生產者,以個體生產者爲主,他們出於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環境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促使他們選擇了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行爲;另外一個人羣是以追求時尚爲主的消費羣體,他們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時尚、高端生活爲主要導向,選擇有機食品,選擇有環保理念的時尚產品。這個羣體的行爲雖然不是出於保護環境的目的,但是其現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對改善環境有益,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體社會環境行爲的養成,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行爲踐行氛圍。尤其是一些環境意見領袖的環境行爲的選擇,他們在毫無科學理念支援的前提下,透過個人的號召,帶領某個村或者社區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見領袖的思想,直接開展了環保行爲的踐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行爲雖然不能對全社會形成真正的影響,但是他對促進社會的環境行爲的養成,科學的環境意識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的。

(三)科學的環境意識狀態

這個狀態的公衆基於科學知識、方法的學習和了解,經由個人思考、分析、判斷、選擇,內化而形成對環境保護的正確認識。具有科學的環保意識和態度的羣體,以精英階層和知識分子羣體爲主。這類羣體人員數量不夠龐大,基於個人素質的綜合修養,形成了較爲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態度,或者具備較高的科學知識儲備,潛意識中形成了較爲科學和完善的環境保護理念。這類人羣可能出於各種個人的、社會的因素干擾,使他們僅僅停留在高意識(或者高意識的形成狀態),他們喜歡坐而論道,卻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剛剛打算起而行之,又覺得自身力童過於渺小,又繼續坐而論道。這類人羣是缺少一個“起而行之”的社會氛圍。只要時機成熟,可以迅速成爲環境保護的實踐者和中堅力置。這類人羣,如果遇到第一類人羣,會很願意向他們傳道授業解惑,但是卻不會引領大家一起踐行。他們遇到第二類人羣,會在意識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類人羣的行列中,並幫助第二類人羣提升行爲的科學性,一邊傳道授業解惑,一邊進行具體實踐。

(四)科學的環保行爲狀態

這個狀態的公衆是真正具備環境科學素質的人羣。基於科學知識、方法的學習和了解,經由個人思考、分析、判斷,選擇,形成對複雜環境問題的理性分析和科學判斷,能夠給出正確的行爲選擇,並能夠排除感情、習慣、經濟等因素干擾,賦予實踐。這種狀態是個人環境科學素質的最高狀態。

五、結語

個體環境科學素質的社會價值不能僅放在個體發展和單線的水平發展狀態來分析,其社會價值是透過羣體的綜合表現來實現的。因此,在環境科學素質概念基礎上,需要綜合考慮個體與個體、羣與羣體的相互影響及社會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才能建立個人環境科學素質水平與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互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