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工學結合模式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論文1.96W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作爲21世紀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必然結果。筆者從目前中職教育發展現狀與當前社會發展及學校自身發展對中職的要求入手,對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積極探討。

工學結合模式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一、課程建設研究的背景

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開始走上快速發展道路,大多數職業學校是從普通教育中分離出來的職業高中或是由培訓學校升格的職業中專,受普通(義務)教育教學方法的影響較大。教學模式以知識傳授爲主,教師是教學和實驗實習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知識和技能的被動接受者,形成了以讓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爲目標的認知主義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90年代後,隨着德國“雙元制”等西方先進教學模式的引入,人們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必須學會一門專業技能,在教學實踐中加強了專業技能的培訓,加強了實訓基地建設和校辦企業的建設,教學過程中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並重,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形成以操作技能爲目標的訓練主義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進入21世紀,人們對職業能力的認識逐步深入,職業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而且培養可遷移的關鍵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要求加強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開始逐步學習和探索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視學習者爲主動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構主義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並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世界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教育部《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中等職業學校基本的教學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討工學結合條件下教學模式和課程改革。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課程建設調查

爲探索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課程建設問題,我們從2011年開始深入洛陽市及周邊縣市機電類企業、工廠和各類職業學校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行業、企業發展情況、人才需求狀況及專業人才教育和職業學校課程設定等方面的情況。調查發現,中職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對中職課程評價不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致不是很高,對課程的認識模糊,對實踐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是很明確,30%的學生認爲實踐課程只是一般重要。二是工學結合的要求不是很強烈,從學校方面講,學校開展工學結合的程度還不是很高,方式方法也比較單一,從學生的認識上來看,學生對工學結合的要求不高,35.9%的學生選擇假期頂崗實習,36.7%的學生選擇某一學期半工半讀。三是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始終是以教育界爲主,與企業和職業比較,注重的是學科的系統化,單單是校內實踐課程滿足不了學生對生產實踐的需要。四是學習方法重講授,輕操作,許多校內實訓是“電腦+網絡”的機房不符合當前生產實際,同時,校外實習基地還未完全建立,提供實踐的機會並不多。五是課程評價重分數輕能力,40%的學生認爲書面考試最能反映個人能力,32%的學生認爲實際工作過程是最能反映個人能力,整體上講課程評價體系單一重分數輕能力。六是課程建設沒有實質性突破,在調查的幾所學校裏,課程設定上基本採用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構成的“三段論”式課程模式。七是課程內容更新較慢,課程改革的內容僅限於增加專業課課時,壓縮文化課課時比例,定向班的課程與普通班的`課程沒有什麼差別。八是企業參與課程建設不熱心,他們認爲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事,如果需要企業合作,企業可以從行業的角度提出意見。九是企業對“職業資格證書”看法是中看不中用,很多企業認爲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只能說明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中看不中用,職業技能只能在工作過程中才能掌握。十是校企雙方合作的意向比較強烈,但雙方的溝通不是很順暢,還存在一些障礙。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課程建設分析

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課程建設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社會原因

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輕視和不認同是職業教育多年發展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傳統觀念上中職教育就是考不上高中,文化程度較低、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後就業,所以說職業教育是一種弱勢教育,我國的教育一直以來是重知識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以單一標準單一模式培養單一型人才。

2.政府原因

國家對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方針和原則,但缺乏配套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工學結合是系統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類職業學校,還涉及到行業、企業及相關主管部門,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及其主管部門的參與及作用的發揮對工學結合的順利實施至關重要。目前,各方參與的執行機制還沒有完全構建。

3.企業原因

首先,企業對學校工學結合的需求不強。工學結合需要企業提供一定數量的崗位。而現在勞動力市場出現構性過剩,企業的很多崗位被沒有經過職業學校培訓,不具備職業技能的低素質勞動者所佔據,就業崗位相對緊缺。目前,人力資源市場的總體狀況上供大於求,用人單位獲得適用人才相對容易。

其次,企業一般要求工作崗位上人員相對穩定,企業擔心參與工學結合的學生頻繁輪換,剛剛成爲熟練工的學生換成生手,還需重新培訓實習,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

再次,企業擔心工學結合會影響企業的利潤。企業參與工學結合,需要抽調專門的技術人員參與工學結合管理,工學結合實習學生所佔機器設備,企業支付學生的勞務報酬等都會增加企業管理成本,降低企業的利潤。

四、創新構建中職教育課程體系

1.確定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調研結果,我們以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爲例,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爲:本專業培養在電子整機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一般電子設備的裝配、調試與維修人員,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中等應用型技能人才。

2.召開企業能工巧匠、職教專家座談會,研究建構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

在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邀請企業能工巧匠、行業專家、職教專家和骨幹教師一起研究分析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電子設備裝配調試中級工國家職業標準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並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能力,構建以工作過程爲導向,以職業能力爲目標的課程體系結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素質拓展課程。同時,經過反覆的研討,以工作過程爲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爲載體,進一步確定完成每個任務所必備的知識、技能,然後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成課程,得到26門專業課程,其中,8門爲專業基礎課程,5門爲專業核心課程,4門素質拓展課程。

重構後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的組合,建構了“以就業爲導向、以能力爲本位”職教理念的課程模式,注重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選擇不同的專業核心課程。

3.構建學習領域的課程,組織、設計課程內容

學習領域課程,是以一個典型工作任務爲基礎的專業教學單元,表現爲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它是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爲教學原則,以工作任務爲導向,以職業能力爲目標的教學方法,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爲內在邏輯。學習領域課程的特點:第一,課程目標是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第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注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潛力的培養;第三,學習內容的基礎是來源於典型工作任務;第四,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學生在接近工作實景的過程中思考和學習。

4.採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以行動爲導向開展課堂教學實驗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構建接近真實工作環境的教學情境,以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務要求→學生進行任務分析和必要的學習準備→制定完成任務的計劃→計劃的實施過程→學習的評價反饋(評價反饋貫穿在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達到知識的內化和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實現學校教育的功能。

透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將有助於改革中職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強化頂崗實習、工作實踐等環節的管理,從而進一步提升中職教育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