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微動作心理學論文

論文2.75W

第1篇:從心理學角度淺談數學概念的記憶

微動作心理學論文

數學是由數學概念、命題、數學思想方法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數學概念是建構數學這一完整結構系統的基石,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是其數學基礎內容掌握好壞的重要標誌。如何進行數學概念的學習,怎樣才能讓學生完成對數學概念的實質性的掌握過程,就成爲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走進中小學數學課堂,大多數教師對數學概念的講授都是讓學生多讀幾遍、背下來,幾分鐘後檢查背誦結果,這樣的教學過程與數學課堂本身的特點背道而馳,同時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一、對數學概念的認識

在心理學層面上,概念被定義爲一種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質的屬性或聯繫的思維方式,是用來對物體、事件和特性進行分組的心理類別。數學概念作爲數學學科中的特有概念,是人腦對現實對象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本質特徵的一種反映形式,也可以認爲數學概念其實就是一種數學思維方式。大部分數學概念是以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定義的。屬概念就相當於概念的外延,即對象的“質”的特徵,而種差則相當於概念的內涵,即對象的“量”的範圍。另外一少部分數學概念屬於強制性定義,如整數和分數統稱爲有理數、π的值、e的值等。數學概念是具體性與抽象性的辯證統一,有些數學概念是對真實事物的直接抽象,具有直觀的特點,而有些數學概念則凌駕於已有認知結構之上,對已有概念進行再抽象。

數學中有許多的概念是“思維的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產物”,它們與真實世界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正由於數學概念高度抽象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中,總是忽略對數學概念的記憶,認爲數學學科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對數學概念理解了就行,不需要記憶,卻不知道記憶是最基本的認知能力的層次,有記憶纔會有思維,有思維纔會有想象。如果在數學概念掌握不到位的情況下去解題,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數學概念作爲建構數學大廈的基石,記憶大量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而記憶切忌“死記硬背”,因爲即使把概念背下來了,也不可能對其有實質性的理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對數學概念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二、從心理學角度看數學概念的記憶

數學學習中一少部分強制性定義的數學概念是需要學生機械記憶的,但大部分的數學概念都是需要學生有意義識記的,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認知心理學認爲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腦對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緒和做過的動作的反映。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概念的記憶遵循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這三個階段的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都將影響記憶的效果。

記憶的第一階段——編碼,它是資訊進入記憶系統進行存儲的過程。編碼過程中對資訊的加工水平直接影響着記憶的程度,編碼是從表層到深層的連續統一體,加工水平越深,記憶越深刻,記憶效果越好。

以初中數學概念“數軸”爲例,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作數軸。如果只對這個資訊進行表層加工,需要注意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和直線四個關鍵詞,對初中生而言,認知負荷較大而且不易記住。如果對這個資訊進行中間加工,將數軸歸爲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直線”這一類概念之中,相對於表層加工階段而言,認知負荷減少,記憶效果就會好一些。可如果對這個資訊進行深層加工,將四個關鍵詞以符號的形式直觀表現出來(畫一條直線,箭頭指向表示正方向,平分表示單位長度,位置爲原點),認知負荷最小且一目瞭然,數軸的概念也已瞭然於心。

記憶的第二階段——存儲,它是指如何儲存資訊以及在記憶中如何對資訊進行表徵。文章以語義網絡理論對記憶的存儲進行闡述,心理學家提出編碼後的資訊可以被想象成一個代表不同分類或概念節點的複雜網絡,新編碼的資訊進入記憶系統後被安放在這個複雜語義網絡中的適當位置,新資訊會繼續同周圍網絡中的相關節點逐漸產生聯繫,從而使得網絡語義系統越來越龐大。

以初中數學概念“正比例函數”爲例,在學習正比例函數之前,學生的記憶系統中已形成了由函數、一次函數構成的語義網絡,在學習正比例函數的過程中,只需將正比例函數的概念放在該語義網絡中恰當的位置即可。正比例函數的概念不但被安置在已有語義網絡恰當的位置,還將會與日後學習的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等概念產生新的聯繫。這個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死記硬背的缺陷,因爲死記硬背下來的數學概念不能被很好地納入已有的語義網絡之中,通常只會是以表層加工而不是深層加工的'方式形成短時記憶,不能得到有效的存儲。相反,經過精細的資訊加工,將新概念同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概念聯繫起來,就很容易被記憶系統所認可並得到存儲。

記憶的第三階段——提取,它是指在記憶系統中進行搜尋,並找出需要的資訊。從記憶系統中提取數學概念則體現在解題過程中對數學概念的運用上,只有靈活地將數學概念運用於解題過程中,對數學概念的記憶纔有意義。而記憶的提取失敗主要原因是遺忘。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記憶的遺忘曲線理論,他認爲,大部分遺忘發生在學習之後不久的時間裏。繼艾賓浩斯之後,許多人用無意義材料和有意義材料以及不同的學習形式,對遺忘現象進行研究,都證實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普遍性。因此,對新學習的數學概念要進行及時回顧並應用於數學解題過程中。

三、數學概念的記憶策略

根據對數學概念記憶的心理過程的探討,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記憶策略。

1.理解概念,拒絕死記硬背

對新學習的數學概念要儘可能地進行“深層次加工”,充分理解概念的含義並試着用自己理解的數學符號來形象地表示數學概念,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述,將新概念內化爲自己的東西。

2.積極構建概念的語義網絡

儘可能多地將新學習的數學概念與記憶系統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聯繫,形成更飽滿的語義網絡系統,既有助於新概念的記憶,又可以在運用過程中很輕鬆地從記憶系統中提取出來。

3.對新概念進行及時複習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在學習後的短時間內,學習者會遺忘掉大部分的學習內容,所以及時對新學習的數學概念進行有效複習,將有助於記憶。

數學概念是進行數學思維的基礎,在沒有足夠的數學概念記憶儲備的狀態下進行數學解題,就像是建高樓大廈沒有磚,划船比賽沒有水一樣無能爲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概念的記憶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本文從記憶的“編碼”“存儲”和“提取”三個心理學過程對數學概念的記憶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幾點記憶策略,希望對數學概念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第2篇:淺析心理學和體育教學的互促作用

在對學生進行文化課知識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強健體質的培養,因爲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層面、技能層面,更對人才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將心理學內容進行有機運用,可以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並有助於老師及時、準確、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進而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進行對應的體育教學,並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最終達到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效果,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水平具有明顯而積極的作用。

1.心理學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針對學生進行的各項教學活動除了要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外,還要結合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有機融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促進各項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有助於老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狀態,進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鍼對性教學,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各項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心理完成健康發展,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要保證課堂教學氛圍、保證學生積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師生之間就要形成一種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感情紐帶,在這種感情的關照下,老師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此外老師對每位學生的心理髮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課堂上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或者眼神,這對於學生自信心以及學習積極性的促進作用是難以估計的,同時對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對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後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對於教學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忽視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未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教學的各種課堂內容往往難以取得學生的共鳴,當然也就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應用

2.1在體育教學中引進競爭機制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進競爭機制,是有效開展體育教學的一項措施。針對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體育教學的內容應該不僅僅侷限於運動技能的掌握和訓練,還要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對應的競賽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助於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和運動機能進而開展不同運動層次的競賽活動,對於小學生可以進行簡單的百米賽跑,這種比賽活動形式簡單,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同時可以將班上學生全部納入到競賽中來。透過百米賽跑,學生可以訓練自身的爆發力以及競爭意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達到心理髮展與體育發展的協調共進。針對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可以組織班上學生進行球賽,針對學生對籃球或者足球具有濃厚興趣的特點,將班上學生分爲幾個小組,然後引導小組之間進行籃球比賽,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大力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而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力,並在比賽活動中加深與同學的合作,這個過程無疑有助於學生掌握合作意識,同時有助於提升班上學生之間關係更進一步。針對大學生等學生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組織大型的體育比賽如足球賽,這種比賽需要嚴密的組織,同時對場地的要求較高,透過比賽可以將大學生吸引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並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起到訓練作用。

2.2在體育教學中引進激勵機制

心理學研究顯示對學生的激勵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心理學家赫洛克透過實驗揭示了表揚的語言或者行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進而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學習。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適當引入激勵機制,對於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無疑具有良好作用。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心理髮展階段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激勵方式,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髮展需要。一般來講,對學生的激勵以口頭表揚爲主,這種方式在世界訓練中容易操作,同時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進行表揚。體育運動教學需要學生調動自身運動神經和全身肌肉,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觀精神狀態對肢體的具體運動肯定會產生影響,當學生處於一種興奮、激動的狀態下,那麼在參與到具體的運動過程中無疑會表現出更好的肢體性能以及協調性。相反如果學生處於一個低沉、消極的心理狀態下,那麼在進行具體的體育活動時往往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水平。此外運動過程也會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起到反作用,在運動中獲得老師表揚,掌握相關的運動技巧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不僅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

2.3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心理學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理狀態

在體育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及時掌握自身的學習效果,老師可以運用心理學進行反饋,這樣一來,就可以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的瞭解。透過老師的反饋,有助於學生增加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有助於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優點和缺陷。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進行反饋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反饋資訊的清晰度,對學生的反饋語言不僅要做到簡潔清晰,還要保證資訊內容的清晰。傳統教學課堂上老師對於學生的具體動作往往評價爲簡單的“好”、“可以”或者“不可以”,這些資訊對學生而言很顯然不具有足夠的清晰度,學生透過這些反饋資訊無法判斷自己的動作到底好在哪裏或者不好在哪裏,因此學生無法進一步對自身的動作進行提高或者優化,在下一次進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依然無法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或者層次。爲了改變這種情況,老師在進行反饋的時候要充分保障反饋資訊對學生的準確度和清晰度,從而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晰的瞭解,促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並進行改正。此外老師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控制好反饋資訊的數量,一般來講對學生的資訊可以分爲絕對資訊和相對資訊,絕對資訊指的是老師爲班上學生進行的教學活動中提供的資訊,而相對資訊指的是針對學生在練習完成後進行的教學或者中蘊含的資訊,相對資訊取決於學生的訓練效果,當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那麼老師在下一次教學中就無需進行大量的理論教學了。資訊的反饋要符合學生心理髮展實際,同時參考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具體表現進行科學控制,既要保證學生對相關的知識理論完成掌握,同時還要保證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避免過度的資訊反饋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活動中要將心理學內容和體育訓練進行有機結合,進而有效鍛鍊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

第3篇:心理學在學生表揚藝術中的應用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情感因素很多時候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關鍵,自信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有實驗表明,一個人的自信心越足,做事情的成功率就越高。自我肯定能夠激發學生的智能和潛能,增強學生的毅力,並保持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學生的自信心從何而來?有則小故事或許能告訴我們答案:有個小男孩因爲身患脊髓灰質炎、瘸腿等病症而心灰意冷、寡言少語。有一天其父親拿了幾棵樹苗要他們兄妹幾個栽種,並許諾誰栽得好就給誰買禮物。這個小男孩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也同兄妹們栽了樹。但他並沒有信心將它們養好,因爲他不能像兄妹們那樣隨時照顧它,因而也沒有精心去照顧它。令人意外的是,幾天後他栽種的那株樹苗長得十分旺盛。父親如約給他買了他心愛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爲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雖然後來他偶然得知父親私下幫他澆花的祕密,但他逐漸樂觀開朗起來。幾十年後,他沒有成爲一名植物學家,他卻成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生的自信心不僅來源於自我認知,而且來源於外部的激勵和表揚。可以說,表揚的心理需求伴隨整個人一生的成長。羅斯福的父親正是洞察了羅斯福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相應地採取了表揚與激勵手段,成就了一個偉人的傳奇人生。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應該善於分析學生的心理,注重表揚的藝術,方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針對學生對正能量表揚的心理需求,表揚應堅持適時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學生有進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爲,都應當給予表揚,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尋找、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閃光點不只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進步,還在於學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正能量,都是教師實施表揚的關注點。心理滿足煥發出來的激情足以促使學生儲積更多積極向上的自信心,對知識學習和生活成長各個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適時性包括經常性、及時性,學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績,心理上就期待被認可,這時候的表揚如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會衰減。另外發散思維,表揚還可不侷限於本人,如果當家長、親屬在場時,及時表揚家長教育孩子有方,這種能夠給家長、家庭帶來榮耀而形成的內驅力萬萬不可小視。

第二,針對學生心理需求的層次區別,表揚應該講求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在於要摸清個體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學生成績的好壞、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貧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醜都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師應該觀察、掌握學生的這些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論。如成績經常差一、二分就是滿分而本次考試得了滿分的學生,教師應當大力表揚,利於學生今後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對於學困生,一、二分的進步不宜同等進行表揚,弄不好還會招致其他同學的譏諷,使其無地自容。但如果學困生總分不高,而名次有較大提升,則可以側重在進步方面給予大力表揚,以增強其自信心。

第三,針對學生與生俱來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揚應堅持公正性。學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獲得社會的認同,受到社會同樣的關注,有享受同樣待遇的權利。在這種心理預期下,教師的表揚就要把握分寸,特別注意公正性。同爲一件事,教師表揚了甲同學,但不表揚乙同學,或者大肆表揚甲同學,而對乙同學的表揚只是蜻蜓點水,乙同學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還要注意表揚的頻率,如果將表揚始終集中在少部分學生身上,“春風不度玉門關”,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有親疏厚薄之分,其他學生就會逐漸產生心理牴觸,教學和管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第四,針對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表揚應當注重策略性。我們說表揚是一劑良藥,但必須辨“症”施治,不能濫用。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強弱之分,有的學生內心脆弱敏感,有的內心強大,寵辱不驚。心理敏感者對於突如其來的表揚猝不及防,辨別不了好壞真僞,即使是真誠的表揚,他也會誤以爲是嘲弄譏諷,接受不了。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表揚也要審慎、講求策略,做到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才能真正起到表揚激勵的作用。反之,那些經常受表揚、成績優異的學生,可能患“表揚疲勞症”,有“耐藥性”,一旦沒有了表揚,他們的情緒有可能一落千丈,再遇上挫折,有可能走上極端。所以,作爲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表揚手段一定要講求策略,不能濫用,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總之,將心理學廣泛應用於學校教育的表揚藝術中,是廣大教師應該重視和需格外關注的課題,運用得得心應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標籤:心理學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