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民間組織自我監督績效提升論文

論文1.53W

關健詞: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績效提升策略

關於民間組織自我監督績效提升論文

一、非營利組織的界定

日本學者川口清史認爲:“非營利組織(Non-ProfitOrganization,NPO)一般是指不以獲取利潤爲目的,而從事商品生產、流通、提供服務的民間組織。”他還指出:非營利組織通常是美國的提法。日本將從事商品生產、流通的農業合作社視作非營利組織。儘管農業合作社從事商品的加工、生產、流通也能盈利,但是由於這些組織是服務於組織成員,具有共益性,所以將這種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幫助、有機結合而成立的勞動集團列爲非營利組織。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爲:非營利組織是既非企業又非政府的機關,其目的是人與社會的變革,是向社會提供服務的部門,農業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等組織不是非營利組織。由於彼得德魯克將進行商品生產、加工流通以及提供勞務的合作社不列爲非營利組織,所以其所指的第三部門,是狹義的非營利組織。

沙拉蒙((Salamon)與安黑爾(Anheier)提出一套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分類辨法。他們所指的非營利組織是廣義的,即第三部門不僅包括爲社會公益作貢獻的醫療教育、福利等組織,也包括各類合作社。

綜上所述,並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可以界定爲:以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或提供共益服務爲使命、不以獲取利潤爲目的、享受一定減免稅待遇、並且在法律上具有合法獨立地位的實體性機構。之所以如此定義,一是爲了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例如中國有些地方的下崗人員,到農村承包荒山、海灘等進行開墾,並在生產過程中結成互助性的農業合作社之類的組織,雖然也進行商品生產與流通,但由於其目的是爲了組織成員的利益,具有共益性,所以應該列爲非營利組織,這樣可以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非營利組織的統計口徑保持一致性。二是在中國,隨着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原來屬於政府部門管理的非營利部門將分離出來,同時許多民間性的非營利機構也將紛紛涌現出來,成爲獨立的機構。三是非營利機構不能以營利爲目的,但並不是說不可以盈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文化等部門要允許引進產業化經營機制,逐步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同時,國家也應該採取形式多樣的優惠政策,儘可能地扶持非營利部門。

二、非盈利組織績效評鑑

非營利組織的運作程序就是結合人力資源((P),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R),經由某一些有組織的活動(O),創造某些有價值的服務((S),以服務社會中的某一些人(C)o參考者((Participants),包括組織內領薪的正式員工和不領薪的志願工作者。

財力與物力資源(Resources)可能由社會大衆提供,也可能由特定團體支援。

組織中的業務運作(Operations),包括了非營利組織各項主要活動與支援活動(如員工的招募與訓練)的規劃,執行與控制。

有價值的服務((Services)是大家努力的最終結果,也是組織理念的具體表現。

服務對象(Clients)可能是特定的對象,也可能是不特定的社會大衆。

對於非營利組織績效,可以從以下六個“度”考量。

1.使命達成度與社會接受度使命是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的起點,因此決策核心應經常檢討組織的使命是什麼,是否被服務對象所需求,是否被整體社會所肯定。從服務對象(C)來看。服務對象對我們的服務內涵(S)滿意程度如何?

2.效率第一是各種成本效益的比率,這相當於營利組織中的各種財務比率或生產力指標,在非營利組織中要參考業務的性質來設計比率作爲效率的指標。舉例而言,花了多少廣告費用,募集了多少捐款。第二是前述各種作業程序合理之確保,指對作業中的各種工作過程,瞭解並評估其是否都已確實執行。

3.投入程度使命的達成以及組織的正當性被社會所肯定,固然重要,但非營利組織若無投入充裕的財力資源及人力資源也是枉然。因此希望有更多人願意捐款,有爲數更多、素質更高的職工與志工願意爲組織投人時間與精神。

4.滿意度其中,C,R,P都是人羣團體。他們一方面算是組織的一部分,一方面也是獨立存在的主體,他們可以參加該組織也可以退出。非營利組織的決策核心,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使它們都能對該組織因滿意而產生認同,因認同而提升向心力。

5.平衡度從策略角度,組織的資源與力量配置應維持某種程度的平衡,使之在未來發展上不會存在發展瓶頸,也沒有資源閒置。

6.轉換度在某些類型的非營利組織可能希望C,P,R三者之間有某種程度與形式的轉換,使得他們可以相互交流,並進而經由交流而對本組織產生更高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這種指標稱之爲“轉換度”。例如表演藝術團體,有人表演,有人贊助,有人觀賞,也有人在後臺支援行政工作。C,O,R,S,P五者之間若能正面轉換彼此角色,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家對組織的向心力,一方面也表示組織的策略性績效良好。

三、非營利組織績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可以考慮從以下5個方面提升非營利組織的績效。

1、構建共同願景共同願景((SharedVision)準確地說組織的戰略、組織的精神、一個創新想法均不能算作組織的共同願景。所謂組織的共同願景是指這個組織中所有成員所共同發自內心的意願,這種意願不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能夠激發所有成員爲組織的這一願景而奉獻的任務、事業或使命,它能夠創造巨大的凝聚力。構建共同願景可以透過培養共同語言、團隊學習、深度會談以及實現自我超越等步驟實現。

2、發展戰略聯盟

一個非營利組織要生存下去,至少要做到收支平衡。目前非營利組織正轉向商業領域以尋求拓展,發展新的資金來源。因此目光敏銳的非營利組織領導人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昔日是對立面的營利性組織,謀求與之建立戰略聯盟,實行雙贏。對於營利組織,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慈善機構在公衆心目中的地位,擴大自身影響,將產品同某一公益事業聯繫起來,成功提升其銷售業績與市場佔有率。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運通信用卡公司。

該公司發行了一種運通卡,用戶每使用一次該卡,公司將提取5美分捐獻給幾家藝術類組織。該地區每增加一名運通卡用戶,公司就提取2美分作爲捐獻。在我國國內,公立大學、非營利性醫院、各類體育協會等也紛紛開始建立與營利性組織的聯盟。如中國足協舉辦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就有百事可樂、、富士膠捲等企業作爲聯賽贊助商。

非營利組織如果有意與營利組織建立戰略聯盟,首先要對自身的定位和實力加以正確評估,瞭解能增加合作對象的利益,如何向合作對象說明達成合作關係的貢獻,然後才考慮挑選出合適的合作對象。3、組織創新

如同營利機構需要一種高效率、適應性強的組織構架一樣,按照市場規則執行的非營利組織如果考慮其在宏觀環境中的競爭力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勢必要拋棄原來制約其發展的舊的組織形式,因此,對於那些具有先進意識的、以市場爲導向的非營利組織勢必要不斷進行組織創新。

改變從兩個方向來考慮:是改變組織中人員的行爲呢,還是改變組織本身來影響組織中人員的行爲?改變組織爲主的方法強調組織中非人性因素的修正,如組織結構、政策和程序細則的修正等;而以人爲中心的組織創新則強調,可透過對人員的訓練和組織發展,達到組織創新的目的。在以人爲中心的創新方式中,管理人員首先致力於改變人員的態度,希望人員態度的改變可導致人員行爲的修正,從而達到改進工作績效的目的;以組織爲中心的創新方式,首先從修正組織結構、技術、溝通、獎勵制度、工作環境等着手,管理人員希望隨着工作環境的改變,組織中的人員會自動跟着修正他們的行爲。

4、培養營銷理念

長期以來,非營利組織都是由國家負責其收人來源,因此他們每年只要按照國家計劃完成任務就可得以生存。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一般都是專業人員,對經營管理活動不是十分擅長,因此非營利組織的營銷意識十分薄弱。非營利組織缺乏營銷觀念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們很少進行市場研究工作。例如很多博物館、文化一旦成立後,便會一直維持原狀,沒有任何改變。他們很少接觸自己的顧客,瞭解顧客需求的變化。對於幾十年一貫制的展示模式,消費者已經感到十分厭倦,許多非營利組織卻不知道如何藉助營銷工具來有效地宣傳自己,提高公衆對自己的興趣。而公衆知名度是衡量一個非營利組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它既反映了社會公衆對自己所從事的公益事業的關心程度,同時也直接決定了組織收人的多少。

5、強化自律、互律與他律機制

非營利組織除要遵守政府頒佈的法令規定外,還需要不斷強化其機構的透明度,將自律、互律與他律的機制建立和健全起來。爲了對機構內部評估進行指導、規範機構的自律,每個機構的董事會在約束機構自律方面都會扮演一種比資助者和第三方更加批評性的角色。自律機制/制度在那些高度依靠公衆和公司企業捐款、那些運作良好並相對成熟、和那些以合作來達成組織目標爲特徵的機構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自律機制/制度的優勢在於對機構的使命和項目成果給予一種“政治”(Political)和整體上的交代,因爲能否持續從多種渠道吸引捐款和籌措資金是與機構對其事業的價值觀、以及對項目成果的展示緊密連在一起的。

對非營利組織,國外的經驗說明,必須構築並形成社會公共性監督網,實際這也是一種支援性組織,使人們能瞭解哪個機構足以依賴,哪個機構在哪方面有缺陷,哪個機構不足以爲信。對它們,不能允許擁有如私營企業的經營機密,要求必須具有真正透明度。即使在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競爭,也應該是公開和公平的;因爲競爭的實質是看誰能爲公衆服務得更好;競爭的結果是看誰能更多地得到公衆捐贈的支援。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已經存在許多獨立的第三方供非營利組織評審機構,如美國全國慈善資訊局是民辦最大的慈善與公益組織評審機構。還有其他如美國公益諮詢服務所、美國公益研究所等。這些組織都是監督非營利組織的第三方機構,從不同側面、角度對非營利組織的健全和發展進行監督並起促進作用。

政府在非營利組織的監督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加拿大的78,000個註冊慈善團體中,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在政府所得稅法案管制之下,並由國家稅務局監管。

當一個組織或團體要爲捐獻者換取稅收收據時,它必須填寫年度財務報告表,並符合相關的條例,這包括:符合全年收人中80寫的份額用於慈善目的支出的.要求,這樣就嚴格限制了機構在一般運營管理費、行政費和籌款成本方面的開支;輔助性的政治活動支出不能超過機構全部收人來源的10%;嚴格禁止機構參與與謀利有關的活動。違反者將被取消非營利組織的資格。

中國非營利組織不論是在內部的自我監督方面,還是在外部的法律規範及第三方監督方面都還相對欠缺,這種局面形成了對中國非營利組織社會公信力提升的制約。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如下一些建議和設想:

<1)制定道德倫理守則,逐步建立非營利組織的自律標準

推進高道德標準的行動,並且維護公衆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和信心,可以考慮這麼9項標準:1)服從法律;2)道德承諾;3)公益使命優先;4)尊重人個人的價值和尊嚴;5)包容社會的多元性並維護社會公平;6)對公衆負責任;7)公開和誠實;8)慎用社會資源;9)無私的奉獻。各個非營利組織定期進行一次道德標準的審覈並把它與每年的財務審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加強NPO的內部資訊透明性

對非營利組織一直存在的抱怨就是其活動神祕。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相當多的非營利組織把自己當作一個“私人領地”,而不是當作一個使用大量公共資金因而應爲公共利益負責的機構來運營。許多基金會甚至拒絕披露基本的財務資訊。儘管基金會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在法律上有權利保持一定程度的“隱私”和免受政府的審查,但它們同時也有義務披露基本的財務和運營資訊,其運營也應符合較高的道德標準。

(3)形成NPO專業化服務網絡

爲使非營利組織潛心於各自的服務領域,最大化地創造社會文明的價值,就必須建立一些NPO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加強非營利組織本身各種需要的儲備。如從行業的角度出發建立行業監督和指導機構,從專業化發展角度出發建立各種專業培訓基地,從資源、資訊共享的角度出發建立資訊諮詢系統等等。而這些不同類型的專業化服務機構或系統自然構成一個NPO專業化服務網絡,並在提供各種專業化服務的過程中爲非營利組織整體水平的發展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

<4)加強政府的法制監督機制

一個有效的社會監督制度/機制既需要組織的自律,同時還必須有政府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政府應考慮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範非營利組織的問責交代。隨着中國進入WTO,中國的國際化趨勢也必然要求非營利組織的運作和管理與國際接軌。清晰明確的法律規範既可以爲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提供依據,也爲非營利組織的交代提供方向,從而使非營利組織的自律與政府、社會的監督形成良性的互動,這樣才能爲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公信力的提高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如同馬克思所言“自由就是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每個人就進行的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界限是法律規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標確定的一樣。”國家監督從根本上是法制上的監督,即以法律的形式確認非營利組織的地位、作用和社會職能,規定各自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綜合形成各種社會組織在社會生活中既合理分工、又協調配合的、統一的、有序的社會機制。

總而言之,社會公信力是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社會基礎,這是由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某種程度上將會是制約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因素之一。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信力既需要內部的自律,同時也需要法律的規範及社會性的監督。

參考文獻:

1.川口清史:《非營利組織與合作社》,日本經濟評論社,1994,

2.筒明傑:《管理學一現代的觀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司徒達賢:《非盈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灣天下遠見出版社,1999e

4彼得德冬克:《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0

5,楊團:《美國非營利組織管理》,中國民政出版社,1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