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黑龍江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5.54K

一、生態文明的含義及現實意義。

黑龍江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論文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是以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以推動人、社會、自然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爲目標而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王如鬆院士認爲,生態文明內涵是天人關係的文明,表現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體制合理、公衆參與等方面的一種和諧狀態,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諧共生的結果。

透過文獻整理,綜合多位專家學者的認識,發現目前學術界對於生態文明內涵的認識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將生態文明作爲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出現的新的文明形態;一類是將生態文明作爲人類文明的一個部分,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並列。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生態文明資源和較好的生態環境。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黑龍江省的強省之基與興省之本。從生態文明的整體上看,黑龍江省的生態文明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慢,主要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隨着黑龍江省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工業化程度的加深,所造成的污染也隨之加劇,同時各類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層出不窮。這種嚴峻的局面,對黑龍江省特別是其兩大平原區構成了很大的挑戰與威脅。因此,本文分析我國大力發展生態文明背景下,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特別是基於兩大平原區的生態文明發展現狀,對其今後的生態文明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措施。

二、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基本概況。

黑龍江省位於我國東北部,是緯度最高的和地處最北的省份,其經緯度位置:南緯43°25′—北緯53°33′。黑龍江省國土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其中三江平原和鬆嫩平原爲我國最大的.平原即東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大平原區爲我國最大的黑土分佈區。三江平原與鬆嫩平原水資源豐富,境內流經多條河流,如嫩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黑龍江等衆多河流。部分地區具有礦產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覆蓋率高,人均耕地面積廣大等特點。按照市縣行政區劃角度劃分,兩大平原共包括哈爾濱市轄區、雙鴨山市轄區、齊齊哈爾市轄區、佳木斯市轄區、大慶市轄區、綏化市轄區、牡丹江市轄區、七臺河市轄區、黑河市市轄區、雞西市市轄區等10個市轄區及其在內的52個縣(區)。

鬆嫩平原位於黑龍江省西部,主要由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鬆嫩平原上分佈有哈爾濱、五常、賓縣、嫩江、訥河、安達、肇東、巴彥、木蘭、依安、五大連池、北安、海倫、齊齊哈爾、龍江、綏化、望奎、青岡、明水、富裕、林甸、大慶等市縣。在黑龍江省境內的僅是鬆嫩平原的北半部,吉林省還有部分地區,南北長約540公里,東西長約430公里,面積爲10.3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1.61%。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東部地區,主要由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沖積而成。三江平原行政區域包括富錦市、撫遠市、同江市、樺川縣、樺南縣、湯原縣、綏芬河市、穆棱市、虎林市、密山市、雞東縣、集賢縣、寶清縣、友誼縣、饒河縣、蘿北縣、勃利縣、綏濱縣等。三江平原人口總數爲862.5萬人,土地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

三、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於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提出的一種新型的複合系統,因此要把經濟發展、生態意識、生態環境與民生問題等各項系統有機結合起來,並且要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才能反映出某一地區的生態文明狀況。本文綜合考慮兩大平原區所包括10大市轄區的區域特徵,分析闡述各地區的生態文明狀況。

1、近些年來,哈爾濱市的經濟總體趨勢穩步增長。

在2013年哈爾濱市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爲501.7億元、1638.9億元、2404.4億元。這與哈爾濱市的經濟發展方式相吻合,與其他小城市以農業生產爲主不同,哈爾濱工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哈爾濱市的生態環境狀況,生態環境發展由高走低,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在國家提出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之後,哈爾濱堅持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環保模範城、國家衛生城、生態園林城爲目標,着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加強民生建設,積極推進城市綜合治理,並且隨着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哈爾濱市轄區及其市縣建設水平較高。

2、大慶市和雙鴨山市、雞西市、鶴崗市、七臺河市及其下轄市縣分別處於鬆嫩平原的南部以及三江平原的東南部。

大慶市及其管轄的市縣與鬆嫩平原上的其他縣區不同,它主要以發展石油工業爲主,這種發展方式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快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加之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自身生態環境狀況一般,造成了如今生態文明建設質量較差的狀況。雙鴨山、雞西、鶴崗、七臺河等地區與三江平原上的其他地區不同,這些地區雖以平原爲主,但是相比較農業來說,重工業較爲發達。雞西市、鶴崗市、七臺河市、雙鴨山市的採礦業較發達,年產煤量均可達1000萬噸,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在上述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注重民生改善與人們生態意識薄弱,過度發展重工業,卻忽視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一直苦於經濟無法轉型,導致生態文明狀況較差。無論是處於鬆嫩平原的大慶市,還是處於三江平原的雙鴨山市、鶴崗市、雞西市、七臺河等地區,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在大力發展經濟同時,卻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3、黑河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處於鬆嫩平原的北部,佳木斯市則處於三江平原的腹地。上述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較好。其中黑河市處於兩大平原區的最北部,小興安嶺北麓,小興安嶺山脈縱貫南北,黑河市是黑龍江省三大林區之一,有林地面積達281.3萬公頃。水資源豐富,鏡內擁有黑龍江、嫩江兩大水系大小河流621條,市人均佔有量是全國的3.5倍。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447.8億元,三次產業佔GDP比重分別爲48.3%、15.2%和36.5%。齊齊哈爾市是兩大平原區西北部區域的中心城市,有“天然牧場”之意,別稱爲“鶴城”,是兩大平原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境內有全國知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綏化市位於鬆嫩平原的呼蘭河流域,素有“塞北江南”的美稱,2010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45.7萬噸,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總體來說,上述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較好,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較高。綜上所述:從空間分佈上來看,三江平原各個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優於鬆嫩平原的生態文明建設。兩大平原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基本較好,但有些區域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環境保護,加之人們生態意識薄弱,不注重民生的改善而形成了這種局面。

四、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發展建議與對策。

本文研究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包括10個市轄區及其52個縣(區),其中部分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且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大多地區還是隻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部分地區重視重工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得不到處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導致嚴重的生態文明問題。爲了提高兩大平原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黑龍江省環保局2014年的調查顯示,黑龍江省大部分羣衆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足,並且參與度不高。所以,應加強公衆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定期舉行環保知識培訓等公益講座等,從整體上提升全體居民的環保意識,從而轉變公衆消費方式,提倡綠色消費。改變傳統消費模式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惡性循環。選擇能源的有效利用、物資的回收利用及綠色產品,發展有助於公衆健康、無污染、無公害或可再生的綠色產品。

2、促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雞西、鶴崗、雙鴨山、大慶、七臺河等地區主要發展以採礦工業、金屬工業、煉油工業、機械工業爲主的重工業,這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衆多企業要做到清潔生產,節能減排,降耗減污,實施污染防治措施。控制煤、石油開採量,建議相關企業,對於當地資源開採應有合理的規劃,控制煤、石油的年開採量。

3、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多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杜絕污染物隨意排放現象發生;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煤炭等高污染、高消耗資源的使用;提高兩大平原區的植被覆蓋率,實施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措施;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以保護環境爲基礎。

五、結論。

本文指出了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解決的措施。黑龍江兩大平原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確定科學的建設目標和明確的發展重點,切實採取有效的對策,確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臺.生態文明建設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1-6.

[2]廖福森.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26-35.

[3]金涌.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61-63.

[4]王孔雀.生態文明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8(8):4-6.

[5]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第三卷[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2):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