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6.4K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城市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程度的發展,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就業市場隨之出現“西冷東熱”的現象。爲進一步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遼寧省大力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聯動,形成了以政府的支援和協調,各市就業主管部門,各高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創建的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聯動機制,以促進大學生就業爲目的,大力開展區域性合作和發展,構建全國就業市場聯動。

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區域性就業市場;聯動

區域性就業市場聯動,是在高度統籌考慮就業市場合理佈局和分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滿足不同類型供需要求的多層次就業市場體系,積極探索和完善統一以就業服務爲目的的市場協作或互動方式。自2004年起,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教育廳就聯合成立了東北三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體,建立了區域性大學生市場聯動機制,實現了就業政策、就業指導、網絡建設和資訊服務等全面合作,開創了東北三省大學生就業工作整體合作的先河。東北三省區域性大學生市場聯動的形成,推進了東北三省就業工作的整合,擴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資訊的含量,提升了東北三省的整體就業水平。

一、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的必要性

目前,畢業生選擇就業地區和單位都比較集中,大部分畢業生傾向於選擇北京、上海、天津等開放城市,這說明畢業生在擇業時的地域觀非常強烈,就業期望值較高,追求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以遼寧省畢業生就業的區域分佈爲例,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存在着嚴峻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就業的區域分佈嚴重的不均衡。就學生就業工作整體而言,各市的就業工作還處於分散狀態,地區間缺乏橫向與縱向的聯合,具體表現爲各區域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規模小,人才層次單一,專業含量較少,結構不盡合理,人才培養優勢得不到充分展現,爲用人單位提供的服務也得不到優化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各地的就業市場聯合起來,構建聯動的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這樣做既有利於吸引用人單位充實就業市場,又有利於區域性人才品牌、市場品牌的形成,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對社會的貢獻率,有其理論和現實的必要性。因此,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要儘快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合理引導畢業生的就業流向,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給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從而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二、開闢省外就業市場,推進區域性就業市場聯動建設

開闢省外市場可以拓寬本省、市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空間,開拓遼寧省畢業生到省外就業的新渠道。開闢省外畢業生就業市場,我們可以瞭解到省外有關就業的政策、體制、就業(人才)市場的運作模式,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更好地瞭解省外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與他們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係。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教育廳聯合成立了東北三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體,建立了區域性畢業生市場聯動機制,實現了就業政策、就業指導、網絡建設和資訊服務等全面合作。遼寧省教育廳組織30餘所高校赴北京、上海、江蘇等12個省(市)開闢就業市場。與省外用人單位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係,積極探討“訂單式”聯合培養畢業生的途徑和辦法。大連高校畢業生就業協作體的l4所高校聯合赴“長三角”地區考察、調研,開闢畢業生就業市場;與“長三角”的三省七市的有關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省外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

此外。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與廈門市人才服務中心達成共建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的合作意向,並簽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基地、實習基地共建框架協議”,約定來遼寧省招聘畢業生的廈門企業策劃、組織、宣傳招聘會,優先推薦優秀畢業生;廈門企業優先選擇、安置遼寧省高校畢業生,爲遼寧省畢業生提供就業實習機會;雙方加強網絡市場合作,互通有無,相互連結。與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達成合作意向,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優先接收遼寧省高校的畢業生,共享需求資訊;省內有關高校在網上連結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網站,優先爲杭州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與蘇州工業園區達成合作意向,蘇州工業園區優先接收遼寧省有關高校的機械電子、醫藥衛生、機電、光電資訊、師範等專業畢業生。

三、以促進就業爲目的。進一步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合作與發展。構建合作共享的人才資訊網絡平臺,促進區域內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服從“大平臺”的整體需要,按照“中樞”建設的客觀要求,以省、市爲中樞建立省內各區域高校畢業生人才服務市場交流平臺,集各區域市場專場招聘會、畢業生人才培訓、人才測評、畢業生推薦、畢業生管理諮詢、就業代理、網絡資訊服務等各種功能於一體,共建區域市場。與省外同類高校就業市場聯繫,積極開闢省外市場,輻射全國市場。

第一,加強區域性就業市場的相互協作。從各市的實際出發,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相互協作,互通經驗和方法,組織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論壇。組織有關就業工作內容的學術交流,提出大學生就業的新思路,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新對策,更好地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第二,加強區域性就業市場的聯盟互動。各市可結合本地的區域性特點,適時組織開展大學生公益性專場招聘,向其他各市的就業市場提供人才的需求資訊,協助解決緊缺人才以及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困難,共同做好準備和組織等工作,積極配合,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供需平臺。

第三,加強區域性就業市場的資源共享。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才爭奪的加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擇業自由度的增大,畢業生除利用有形市場直接洽談外,更多地將透過無形市場——即在不見面的遠程情況下進行。網絡、傳真、電話等會越來越顯示出在擇業方面的巨大活力。畢業生可以透過網絡查詢用人資訊進行自我推銷,可以在遠程情況下與用人單位交談。利用網絡技術連結,實現區域內的人才資源共享,以先進的手段和便捷的方式,及時有效地提供各種針對畢業生的服務,充分的實現區域性就業市場的資源共享。

第四,各高校相互合作,充分推進區域就業市場的.聯動。各高校的相互合作在推進區域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合作、發揮各高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優勢、打造區域大學生人才品牌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爲更好地做到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只有全面整合畢業生資源,依託各高校畢業生的自身特點和互補優勢。打造各省、市畢業生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最終實現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共贏”,這更是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的思想基礎。

第五,政府的支援和協調是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聯動的關鍵。各高等院校要實現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就必須掌握社會的發展態勢及其對各級各類人才的現實需求,並採取有效的培養措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結構等基本素質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爲學生的就業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學校作爲教育的主體,在判斷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方面,只能做到宏觀上的掌握,使得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機性和被動性,加之有的高等院校存在“各自爲政”的保護主義思想,擔心現有的就業崗位流失,人爲地封閉就業市場,使畢業生整體就業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相對而言,政府職能部門對具體就業崗位的瞭解比學校深入得多,日常工作中與用人單位的接觸比學校密切得多。掌握的就業資訊與渠道也比學校豐富得多。

因此,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依靠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援和協調,才能真正更好地推進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