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形成性評價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論文

論文1.36W

近年來,形成性評價在教育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爲現代教育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形式,相比於傳統的只注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有諸多方面的優勢。但是目前在國內的本科教學評價中仍然主要以“一考定乾坤”,形成性評價並沒有成爲主流的教育評價方式。因此,探討形成性評價在本科教學中實施方式和實施效果是很有意義的。

形成性評價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論文

一、研究背景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與價值。美國教育評價專家Stufflebeam等人認爲“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爲了證明(prove),而是爲了改進(improve)”。國際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評價專家Black,William進步提出,形成性評價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能夠收集學習資訊的任務或者活動,這些反饋資訊有助於改進教與學。國內有學者總結,形成性評價有利於對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管理,有利於及時反饋學習資訊,指導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筆者認爲,形成性評價還有有利於實施多樣化的、靈活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髮揮自主性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二)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同我國大多數本科課程的教學評價一樣,社會心理學的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爲主,如有的研究者總結社會心理學的考試特點表現爲“閉卷多,開卷少;筆試多,口試、答辯方式少;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試定論多,數次考試及綜合評價少”。結果強化了考試的“證明(prove)”功能,弱化了考試的“改進(improve)”功能,不能爲教師與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資訊來改進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爲考試而學習,忽視了平時的知識積累和能力的培養,勢必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

另外,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爲,生活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在社會心理與行爲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而當前的社會心理學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理論都是由西方心理學家以西方人(主要是北美)爲研究對象提出的,其是否適合用來理解與分析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爲是可疑的,已有許多心理學家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從而推進了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因此,作爲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師就必須進行反思,當前習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是否有助於學生辯證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培養自己的批判精神與研究能力,發揮自己的學習與研究的自主性,促進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教學評價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形成性評價無疑是主要的改革方向。

二、社會心理學課程評價方式的應用

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教師觀察、課堂討論、作業分析等多種形式,近年來教育評價的技術發展迅速,如日常表現評定、問題簡答、實地設計、學習檔案袋、個人展示評定等一些新的方法都得到了應用。根據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我校的實際情況,課題組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應用,以發揮兩種評價方式的各自優勢(終結性評價實施方便,易於量化)並互補其短。

課題組在2015-2016年度的上下兩個學期中,對2014和2015級的兩個自然班的社會心理學教學進行了教學評價的改革實踐。其中,形成性評價採取的手段主要有:課堂討論、課後作業、小組論文寫作與彙報,小組案例搜尋分析與彙報、教師評定與學生互評。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研究性教學的方式,向學生說明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特徵,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力,認真觀察並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以分析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爲的.特徵,大膽地質疑現有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性。最後的成績評定中將小組與個人的成績綜合起來。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採用期末測試的形式。

由於研究過程中兩個自然班班額較小,並且沒有對照組,因此無法對研究實施的效果進行量化的評價。就期末測試的成績來看,兩個班的學生與往屆的學生沒有差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的確可以看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形成性評價的應用反思

形成性評價雖然有諸多優勢,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可能會妨礙實施效果,使評價偏離了預期的目標。

“形成性評價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明確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與他們當前知識、理解與技能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並引導他們採取行動縮小差距。”因此設立哪些形式與題目作爲形成性評價的內容,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分別評估自己的教與學,是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大難點。其次,很多研究者討論過形成性評價的效度問題,如何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以獲得清楚一致的評價標準,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效度,也需要更多的研究。第三,在國內的教學評價實踐中,形成性評價更多地成爲一種考覈的方式而不是發揮反饋資訊的功能,背離了形成性評價的目標,這一點需要引起注意。

課題組在研究之初在所在學校部門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多數教師都認爲當前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不是一種“好”的評價方式,但是對於要實施形成性評價又都心存顧慮,很少有人表示會馬上開始採用新的評價方式。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的限制,二是應用形成性評價需要教師大量的工作量。因此如果不能從學校相關部門獲得足夠的支援,僅憑教師個人的行爲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當然任何的改革嘗試都是有價值的,總比固守原有的方式不做任何變通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