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結業論文

論文2.34W

導語:新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未來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結業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結業論文

關鍵詞: 創新創業 大學生 能力培養 作者班級: 作者姓名: 作者學號:

內容摘要:

新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未來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大學生作爲高等教育的主體,作爲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本文提出了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我認爲以下幾點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和培養起着關鍵的作用。第一,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緩解不斷擴大的社會就業壓力的需要,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第二,以項目和社團爲載體,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創新創業品質,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第三,建立滲透創業教育內容的教育課程,開設根據創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專門設計的教育活動課程,創設環境類課程。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創業能力。第四,加強創業實踐活動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組織學生參加科研和各種專業競賽活動,以校內外創業基地爲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

正文:

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問題,關係到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創新創業能力、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是否能夠承擔起振興民族大業的重要課題。全面開展切實有效地創新創業教育,使更多的大學生把自主創業作爲實現人生價值的優先選擇,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主動適應複雜多變的周邊環境,積極應對未來世界的嚴峻調整,越來越成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只有107萬,2003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已突破200萬大關,達212萬人,2005年又突破300萬大關,達到338萬,2006年更是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413萬人。國家教育部學生司司長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雖然畢業生數量增幅較大,但社會整體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大增加的趨勢。在畢業生數量年年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離校畢業生待業的現象開始出現,數量逐年上升。國家教育部的有關統計顯示,2001~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僅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待業人數2001年是34萬,2002年是37萬,2003年是52萬,2004年是69萬,2005年達到了79萬。

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開發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對於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高校畢業生大多在20~25歲之間,這個年齡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要求獨立地、有主見地處理自己的事情,依賴父母的心理逐漸消失,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明顯增強,同時又處在人生的重大轉折和突變時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開發潛力、發展創造力的最佳時期。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產業結構將依據市場的不斷變化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帶來勞動力的轉移和職業崗位的轉換,而且還應該具備新技術、新工藝的實施以及新產品的開發和創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來的勞動者不僅要具備從業能力,還必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因此,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正是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方面的諸多要求,同時也能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擁有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將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巨大潛力;一個缺少雄厚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將失去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是科技和教育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培養和造就基礎寬厚、富有創新精神、能夠應付未來社會中國大學生就業發展和挑戰的人才,是各類高校在教育創新中擔負的首要任務。大力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建立高校創新體系的關鍵性環節和基礎性內容,能有效地支援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對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是形成和推動創業行爲的內驅力,是產生創業行爲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是高校創業教育的重點。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憑藉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個人所長的事業。要使廣大學生認識到,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就必須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要透過宣揚大學生中涌現出的自主創業先進典型,引導大學生增強創新、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脫穎而出。爲此,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理解自主創業的深刻內涵,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來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投身於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

社會公益活動中,透過開展創業教育講座,以及各種競賽、活動等方式,形成了以專業爲依託,以項目和社團爲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羣體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以社團爲載體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開展創業沙龍、創業技能技巧大賽等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以“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爲龍頭,以科技協會爲平臺,層層推動課外科技學術活動和學生創業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學生在興趣特長與專業之間找到恰當的結合點,感受創業,培養創業意識。

創業品質有着豐富的內涵,包括敢於競爭、敢於冒險的精神,腳踏實地、勤奮求實的務實態度;鍥而不捨、堅定執着的頑強意志;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良好的心態自控能力、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等多方面的品質。 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果價值最終都取決於教師。具有較高創造性思維修養和創造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質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學生,學生纔敢於冒險、敢於探索,纔會突破常規,進行創造性的研究性學習。沒有一定數量的創造性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品質的學生。學校可以聘請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士或校友爲客座教授,爲學生開展專題講座,傳授創業技能知識,使學生獲得實際經驗。

一批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可以對大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等創業品質給予強化。創業往往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所能實現或完成的,它需要組建起自己的團隊。一個精誠團結、各方面能起互補作用的團隊,才能實現1+1>2的效果,才能保證創業的成功。透過教師隊伍的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自我,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培養合作意識,將爲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形成產生深刻的推動作用。

高校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將其列爲必選科目,採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豐富他們的創業學識,讓學生了解和熟悉有關創辦及管理小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可考慮採用創業案例進行教學,向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示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創業方法、過程和規律,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創業意識,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啓發學生的創業思路、拓寬其創業視野;培養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品質。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開展一些根據創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專門設計的教育活動。在課外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創業交流,開設創業教育課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實施創業教育課程,包括“網絡教學”、“實地考察”、“企業家論壇”、“創業計劃(設計)”等環節,以拓寬學生學習範圍和視野,使課程更具啓發性和實踐性。定期舉辦對話交流論壇,請創業成功人士直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解答其在課堂學習中和實際創業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爲其提供創業借鑑與指導。

環境類課程要突出創業環境的設計與佈置,儘可能把校園的佈局與美化、校園文化建設、周邊環境同創業教育結合起來。學校應建設良好的創業環境。創業環境建設分爲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硬環境如校園創業園區、小企業孵化器等。在校園內設立“創業園區”,學生可以提出項目申請,方案獲透過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開辦一些校內公司或在校內經商等。或者由學校組織開辦模擬公司,將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創業相結合,其運作程序符合企業行爲,爲學生提供了體驗創業的平臺。軟環境如職業指導等,院系應成立由創業經驗豐富的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和風險投資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小組,爲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提供適當的建議,從而避免學生盲目創業。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創業環境的

建設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相互協作,共同進行。

實踐證明,一種有利於創業的知識結構,不僅需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綜合性知識,如有關政策、法規等知識,以及更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因此,必須在教學思想上有根本的改變,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知識橫向拓寬,縱向加深。使學生從日趨合理的知識結構中獲得創造能力的培養。

系統創業知識的形成可以透過以下途徑。第一,大學課堂、圖書館與社團。創業者透過課堂學習能擁有一門過硬的專業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將受益無窮;圖書館通常能找到創業指導方面的報刊和圖書,廣泛閱讀能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社團活動能鍛鍊各種綜合能力,這是創業者積累經驗必不可少的實踐過程。第二,媒體資訊。一是紙質媒體,人才類、經濟類媒體是首要選擇。例如,比較出名的《21世紀人才報》、《21世紀經濟報道》、《IT經理人世界》等。二是網絡媒體,管理類、人才類、專業創業類網站是必要選擇。例如,比較出名的《中國營銷傳播網》、《中華英才網》、《中華創業網》等。此外,各地創新服務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科技資訊中心的網站等都可以學到創業知識。第三,與商界人士廣泛交流。襄樊學院還不定期的邀請校內專家學者爲學生開設更多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講座,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校外專家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和報告,開闊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大學生透過參加各種專業競賽和科研活動,如“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創業計劃大賽,對於增強創新意識,鍛鍊和提高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學生當中造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才能使更多的創新人才破土而出。實踐最能鍛鍊和培養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實踐中多看、多思、多問、多記、反覆檢驗,反覆調查,不斷總結,吸取教訓,才能從實踐中摸索出真知。

創業教育的落腳點在社會實踐。學校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創業基地,以此爲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一方面透過實習環節開展創業實踐。專業實習是專業理論應用和職業技能的訓練過程,更是創業階段實際操作過程,把校內外實習基地辦成創業教育示範基地,讓學生在這樣的場所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業。另一方面,創業基地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繫網絡,包括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小企業開發中心、創業者校友聯合會、創業者協會等等,形成了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參考文獻:

1 鬱義鴻,李志能,羅博特·D·希斯瑞克。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 李儒壽,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探析。襄樊學院學報

3 徐萍,個性品質塑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當代教育論壇 4 李石純,淺議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育。中國高等教育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