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藝術基礎理論研究與藝術學反思建設的論文

論文3.07W

一、關於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

藝術基礎理論研究與藝術學反思建設的論文

新年伊始《文藝報》在1月13日第三版,用了整整一版的篇幅刊登了對我的學術訪談《(加強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藝術學家李心峯訪談》。訪談一開始,我介紹了自己最近編選我的兩部

學術論文

相關資訊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範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集的有關情況:

2014年,我有兩部關於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和藝術學學科反思、學科建設方面的論文集出版:一本是被納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的《藝術學論集》;另一本是被納入‘‘中國藝術學文庫?博導文叢?中國藝術研究院卷”的《開放的藝術走向通律論的藝術學》。其中,《藝術學論集》收入了我有關藝術學學科反思與學科建設方面的論文(主要是藝術學學科構想、藝術學元科學研究及藝術學學科史研究方面的論文)近30篇《開放的藝術走向通律論的術學》收入了我有關當下藝術格局和藝術狀態、藝術基礎理論及藝術學若干分支學科(主要圍繞比較藝術學、民族藝術學和藝術類型學這三個藝術學分支學科)的學術研究論文42篇。

這裏所提到的第二本論文集,即是現在這本被納入‘‘中國藝術學文庫?博導文叢?中國藝術研究院卷”的《開放的藝術——走向通律論的藝術學》這裏,我想對這本論文集的書名簡單作一點說明。

本論文集實際上在2013年8月底即已大體編成。雖然此後關於這本論文集是編爲7編還是6編,以及各編所包括的具體篇目是什麼,還是經過了多次的斟酌推敲、增刪調整,甚至直到臨交稿時,出於篇幅上的考慮,還刪掉了6篇有關藝術研究方法論的論文,但目前六編的主要內容及編排的結構次序,是從—開始就大體確定了的。然而,關於該論文集的書名,我卻遲遲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開啟書稿瀏覽各編的內容,看到第一編的名稱爲‘‘開放的藝術”這一編中的第一篇論文也是同名論文《開放的藝術》,我突然覺得豁然開朗起來:就用這_編的第一篇論文同時也是全書的篇首論文的標題‘‘開放的藝術”作爲本論文集的書名吧!同時,要給它加_個副標題“走向通律論的藝術學”。

一部論文集選擇其篇首論文的標題作爲書名,這樣的做法也許並不鮮見。不過,我選擇《開放的藝術》作爲本論文集的書名,卻不是簡單地爲了圖省事,而是在我看來,以之作爲書名,其實是最爲恰當的選擇。因爲,本論文集作爲我有關藝術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主要論文的結集,其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我對當下藝術的存在狀態的理論描述與理論闡釋,而我對當下藝術狀態最簡明的概括,就是‘‘開放的藝術”我在《開放的藝術》這篇論文中對其作了如下的描述:

何謂開放的藝術?

首先,開放的藝術,不是他律的藝術,不是受奴役、受控制、喪失了自我的異化的藝術。……開放的藝術首先必須是具有自我的獨立品格、獨立地位和領域的自主的藝術。

其次,開放的藝術不是自律的藝術,不是孤立絕緣的、自我封閉的藝術,不是爲藝術而藝術,不是象牙塔裏的藝術。……開放的藝術必須是在確定了藝術獨立自主的領域的前提下,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向世界、向人生,向“語境”開啟自我、擁抱世界,與環境不斷交換資訊與能量的藝術。

概括地說,開放的藝術可視之爲一種通而不隔的藝術。在藝術世界的內部與外部之間,藝術的價值與其他人類價值之間,本地域、本民族、本文化圈藝術與其他地域、民族、文化圈的藝術之間,在藝術世界內部不同藝術門類、風格、流派之間,打破壁壘,消除界限,相互溝通、交流、影響、滲透,而又不喪失自我,這便是開放的藝術。

而我所闡明的“通律論”的藝術觀念、藝術理論作爲以“開放的藝術主體理論“開放的藝術主體的開放的藝術實踐理論”爲基礎而產生的“開放的藝術世界的理論”(均見收入本書中的拙作《通律論的藝術學研究》),正是對上述這種藝術的當下狀態(準確地說,也許應稱之爲“應然狀態”的理論上的闡釋。因此,以“開放的藝術”作爲本書的書名,加上‘‘走向通律論的藝術學”這樣一個補充性的副標題,可以說恰好能夠概括本書的主題。副標題中的‘‘走向”二字,是爲了表明我目前針對這種“開放的.藝術”所作的“通律論的藝術學”研究,尚處於‘‘正在進行時”‘‘未完成時”的探索過程之中,遠不是已完成的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我有關藝術基礎理論的研究論文,由於篇幅的關係,並未能都編入本論集中。除收入本書中的論文之外,我還有關於藝術的本質、藝術理論的核心範疇、藝術研究的方法論、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等方面的論文數十篇約四五十萬字的內容,擬在適當的時候再編一本集子出版。

本論文集的最後,收入《文藝報》剛剛發表的對我的學術訪談《加強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以作爲“代跋”。

二、關於藝術學的學科反思與學科建設

1998年《民族藝術》雜誌主編廖明君先生曾對我做過一次學術訪談。其內容以《藝術學的元理論思考與學科建設——李心峯訪談錄》爲題,發表在該雜誌這一年的第3期上。此次訪談距我於1988年《文藝研究》第1期發表論文《藝術學的構想》正好十年。因此,此次訪談對於我而言,多少帶有一點‘‘十年學術小結”的意思。在這次訪談的結尾,訪談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你自1988年發表《藝術學的構想》這篇產生了廣泛影響的學術論文到現在,恰好已經十年。在這十年裏,你在藝術學研究上已經出版了幾種專着;文藝理論研究界對於藝術學的研究也愈益重視起來。聽說藝術學目前已經被列爲國家學術委員會的一級學科之中,並將美術學、音樂學、舞蹈學、戲劇學、電影學等作爲它的二級學科。正像你曾經說過的那樣,藝術學的學科地位的確立在今天已經不再成爲問題。這無疑有你的一分貢獻在裏邊。在十年之後的今天,你還有哪些打算?

我當時的回答是:在十年之後的今天,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想編一本論文集,把這十年間自己所發表的有關藝術學研究方面的主要論文都能夠收進來。書名,也許就會叫做“藝術學十年”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之間又過去了15年,當初設想中的書名爲“藝術學十年”的論文集並未編出來。之所以如此,當然可以歸因於所謂的“忙”沒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來對自己發表過的百多篇學術論文加以認真的篩選與編輯,其實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一直未找到比較合適的出版機會以提供足夠的編選動力。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隆重推出“學術文庫”出版計劃,爲自己抓緊編選一本能體現自己主要學術成果與學術水平的學術論文集提供了最佳契機。我對“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編委會爲自己提供這樣一個寶貴的出版機會表示由衷感謝。

在1998年到現在的15年時間裏,我國的藝術學又獲得了顯着的發展。藝術學已由上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的包括8個二級學科在內的“一級學科”升格爲包括5個一級學科在內的‘‘門類學科”成爲我國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全部13個學科門類中的一個新的門類學科。藝術學也因此成爲我國整個科學門類系統中成長最快同時也是最爲年輕的門類學科。它不僅實現了藝術學在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次新的跨越式的飛躍與發展,而且改變了我國整個科學體系的佈局與結構。對此,作爲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和從事藝術學研究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欣慰。而在這樣的時候來編選自己的題爲‘‘藝術學論集”的學術論文集,或許更有意義吧。

需要說明的是,我個人多年來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二,一爲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一爲藝術學研究。其實,這兩個方面密切相關、密不可分,並無清晰界限,甚至完全可以把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在藝術學研究特別是目前作爲藝術學門類中的一級學科之一的“藝術學理論”範圍之內。我這裏只是爲了編選的方便大致做出上述區分,將那些單純探討藝術本身的基本理論問題這一部分成果算作“藝術基礎理論研究”而將那些直接討論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學科反思方面的成果算作“藝術學研究”收入本論文集的主要是這裏所說的有關‘‘藝術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包括藝術學的學科反思與學科建設這兩個方面。我有關藝術的基礎理論問題如藝術的意象、藝術的範疇體系、藝術生產理論與藝術本質研究、藝術的功能與類型、藝術的自然分類體系與邏輯分類體系、作爲藝術類型現象的藝術風格、文學在藝術世界中的地位、藝術世界的格局發生的變化等等問題的研究,也曾發表過數十篇學術論文,其中也有十多篇爲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等所轉載,產生過一定學術影響。但爲突出本論文集的主題,也限於篇幅,這方面的論文擬另編一集而未選入本集。

如上所述,構成本論文集的主體部分是我有關藝術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它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輯“藝術學的構想”主要是我的幾篇有關藝術學的整體構想、現代藝術學的學科建設以及藝術學中幾個主要分支學科如比較藝術學、藝術類型學、民族藝術學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論文;第二輯“藝術學元科學研究”主要是我多年來着力最多、最具原創意味的關於“元藝術學”研究方面的幾篇代表性論文,包括什麼是元藝術學、爲何需要藝術學的元理論研究、關於超越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的藝術學方法論的討論、關於超越藝術與美的對立及“藝術世界”系統整體作爲藝術學對象的思辨、關於超越自律與他律的“通律論”藝術學根本道路的思考,以及元批評學、藝術史哲學方面的探討;第三輯“藝術學史研究”主要是有關藝術學發生、發展的歷史包括它在國外特別是它在傳入我國後的發展歷史的探討。在這一輯裏,還收入了兩篇關於‘‘中國現代藝術概念”和‘‘中國現代藝術體系”的形成歷史的、也許可稱之爲“關鍵詞”研究的學術論文。因爲在我看來,這樣的關鍵詞研究對於藝術理論史和藝術學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我在近30年的學術研究中還涉獵過其他一些研究方向,其中探討較多的有這樣幾個學術領域:中國藝術史、日本美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在本論文集中,我在這三個方面分別選出一篇代表性論文,構成本論文集的第四輯“中國藝術史、曰本美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輯三篇論文在研究對象上與前三輯有明顯差異,將它們選入本書,主要是想透過增加這幾篇論文,使本論文集成爲一本能夠大體反映自己學術探討整體面貌、代表自己學術研究成果與水平的一本論文集。

綜上所述,明代著名曲家葉憲祖所作傳奇,既有《雙卿記》在前,又有《雙修記》在後,皆見於呂天成《曲品》着錄。兩者的劇情內容、作劇起因、創作目的均不相同,不爲同一劇作的題名訛誤=《雙卿記》敘演的內容既不是雙漸蘇卿故事,亦非綃山農婦賀雙卿事;而是《樂府菁華》本《雙卿記》:敷演蘇州才子華國文婚娶佳人張正卿、張順卿兩姊妹之事。其作劇時間,大約在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間;本事出自萬曆初《國色天香》所收錄的中篇文言小說《雙卿筆記》。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利於加深對《雙卿記》傳奇的理解與探索,而且對促進全面深入地研究葉憲祖的戲曲理論與創作,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