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

論文7.06K

1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於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

縱觀目前農村社會學課程的教學情況,大部分學校該課程的教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滯後,跟不上時代步伐。農村社會學的教材相對比較缺乏,而已經公開出版的教材裏面雖然不乏經典教材,但大多內容偏重知識介紹和理論概述,包含中國農村具體實例或案例的少,即便有些案例也因時間較早,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涵蓋現在農村社會最新進展和熱點的案例更少。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農村社會學課堂仍大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填鴨式”,老師上課大多以講授爲主,學生上課則是被動地聽和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課堂沉悶枯燥,學生對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三是實踐教學缺乏或比重偏低。農村社會學是一門現實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大多學校農村社會學的教學只偏重理論,只侷限於教室和課堂。實踐教學缺乏,即便有實踐教學,但大多以單純的案例討論與分析爲主,很少走出課堂、走進農村,限制了當代大學生對於我國農村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四是學生對涉農課程興趣普遍不高。由於長期以來,社會上的輕農意識一直存在,導致大多數涉農專業的學生對農業、農村的認識不夠全面,對農業發展缺乏信心,因此對自己的專業有偏見,熱愛程度不夠,學農愛農意識不強,對涉農課程的興趣普遍不高,這爲農村社會學的課程教學也帶來一定的困難。

2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2.1重新整合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農村社會學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範圍非常廣,筆者根據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對於課程建設的要求,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尤其注重理論與實際聯繫,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並充分體現我國近幾年農村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和農村發展實踐,爲此把《農村社會學》的所有課程內容分成了四個課程模組: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社會存在的熱點問題、農村社會變遷和發展以及農村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主線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回到整體,即整體認識、局部分解、綜合應用,圍繞農村社會的組成、結構、功能、調控與應用進行介紹。教學內容模組一爲農村社會結構部分:從農村社會的`構成由個體到羣體,由簡單到複雜,依次介紹農民、農村家庭、農村社會組織、農村社區等內容,模組二則主要結合中國農村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如農村人口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民工潮問題、農村資源環境問題、農村土地問題、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等,此內容具有較強的動態性,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及熱點不斷變化。模組三則關注農村的變遷及發展:比如農村城市化和社會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模組四爲農村社會研究方法,該部分專門介紹有關社會調查、社會預測的基本方法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要求與技巧。

2.2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農村社會學的實踐性、綜合性很強,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本課程的授課仍繼續注重採用案例教學、互動式和啓發式教學,但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下教學方法:

2.2.1“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遵照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圍繞學生關心的農村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依據教學內容,教師擬訂討論題,學生在查閱文獻、準備好發言提綱或發言稿的基礎上,分組進行討論,最後由教師進行評價總結,即“討論式”教學方法。

2.2.2“研究式”教學方法。積極開展以農村社會調查爲核心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農村社會調查中理解農村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熟悉農村社會調查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可吸收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學生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不但深化了對農村社會學理論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2.3“專題式”教學法。在講授農村社會學基本理論或熱點問題時,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問題,由課程組教師或邀請校外專家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專題性講解,即“專題式”教學法。

2.2.4“參觀學習式”教學方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一些涉農企業或單位進行參觀學習,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除此以外,還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的優勢,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具體,實現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生動化,調動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的積極性,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另外,還有一些有關農村改革與發展的視頻資料,供學生課堂和課後觀看學習。此外,網絡教學即網絡課程平臺成爲農村社會學教學與學習的另一重要途徑,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透過提高網絡課程平臺的利用率,可以拓寬課堂學習的範圍,延長學習的時間,同時,還可以透過師生交流互動平臺,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並廣泛聽取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並把學生的意見及時反饋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去。總之,透過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增加了課程教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3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和安排

一般來講,大多學校都是採取傳統的16個或者18個教學周的教學組織方式,而爲了方便實踐教學,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打破了18個教學周的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實行兩個周的集中實踐教學。這樣實踐教學不再侷限於校內和課堂,可以方便走出學校,走向企業,走向農村,爲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4重視課程實踐教學

農村社會學的課程改革重點在於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突破。本課程將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比重佔到總課時的一半以上。課堂實踐教學主要完成教師佈置的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專題彙報等內容,課外實踐教學則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農村,主要以專業考察、社會調查的方式進行,其中又以社會調查爲重點。一是根據班級情況進行分組,以3~4人爲宜,分組時綜合考慮個人意願、性別和學生籍貫。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負責該組的任務安排。二是根據教學內容及社會熱點,每組選擇一個研究主題。三是圍繞所選主題,查閱相關資料文獻,設計調研問卷或訪談提綱,制定調查方案。四是每組自己確定路線,前往指定的村鎮調研。發放問卷,走進農戶家庭,與農戶進行交流。五是整理所有調研資料,分析數據,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調研中遇到的社會問題,撰寫調研報告。六是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PPT彙報,其他學生進行提問,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透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可以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書本內容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深入農村實際調研的過程中更深層地認識農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吃苦耐勞精神,培養了學生學農愛農的意識。

2.5考覈評價方式改革

農村社會學課程原來的考覈方式比較簡單,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佔40%,考試成績佔60%,平時成績主要涵蓋課堂出勤、課堂提問、平時作業等方面。在對農村社會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也重新修正了課程評價體系,修改了評價標準,更加註重過程考覈。在原有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採用了更多元的評價方式,尤其重點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的評價,且實行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具體表現爲縮小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改革平時成績的構成(注重在實踐環節的平時表現),增加實踐技能(調查報告+小組答辯等)的考覈,最後形成平時成績30%,實踐技能30%(實訓報告+小組答辯等),期末考試40%的評價方式,使考覈評價更爲全面綜合。

3結語

筆者結合自己幾年的教學實踐,在強調農村社會學“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基礎上,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尤其注重理論與實際聯繫,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使農村社會學從原來理論闡述爲主轉變成爲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總之,透過對農村社會學課程進行一些改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滿意率,使學生想學、要學。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學生對於農民和農村認識的偏差,增強了對農業發展的信心,培養了學生“學農、愛農”和“爲農服務”的意識。但是在課程教學中,本文認爲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一是農村社會學的師資力量仍較爲薄弱,教師的基層實踐經驗仍不足。因此如何加強教學師資團隊建設,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二是缺少貼近日常生活和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案例,雖然我國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已有很長時間,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同教學相比,仍顯不足。三是如何和其他課程結合,共同提高學生的“學農、愛農”意識,使學生學農愛農意識的培養貫穿於所有專業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及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