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交通心理學管理應用及教學模式改革論文

論文1.03W

交通心理學指的是什麼呢?它的論文要如何寫呢?交通心理學是研究交通運輸系統中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透過系統地學習《交通心理學》課程,學生能夠掌握交通環境中人、車、路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於交通範例,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交通心理學管理應用及教學模式改革論文

第1篇:高校交通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爲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當前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因爲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念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較爲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反映了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對待教學的態度,並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

交通心理學是研究交通運輸系統中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現代社會中工程技術與人因學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2]透過系統地學習交通心理學課程,學生能夠掌握交通環境中人、車、路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以及在交透過程中,駕駛員、行人、乘客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掌握駕駛員心理選拔的技術和交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並能具體應用到汽車駕駛、駕駛員培訓、交通管理等工作領域。

一、交通心理學的課程特色

(一)立足學術前沿

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始於1913年,德國工業心理學家Münsterberg開展的電車駕駛員和船員的勝任特徵研究。經過100餘年的發展,在研究問題方面,從最開始只關注單一的駕駛疲勞問題,到目前從駕駛員的年齡、經驗、性別、危險知覺、警覺、決策、情緒、駕駛風格等多個角度、多種因素考察駕駛過程中人的因素對駕駛安全、運輸效率的影響。近期,還有研究者開始關注交通文化方面的問題,例如不同文化氛圍中駕駛員違規行爲、禮讓行爲及車語使用等方面的差異。[3]在研究方法方面,從最開始單一使用量表法、反應時法,到目前綜合使用駕駛模擬器(或實車測試)聯合腦電測量法、眼動測量法及生理多導儀全面系統考察駕駛員駕駛過程中的行爲指標和生理指標。[4]

由於交通心理學學科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學內容立足學術前沿。既要融合工業心理學、人類工效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方法,又要注重應用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應包括:影響駕駛安全的生理及環境因素、駕駛員視知覺、駕駛員注意、駕駛員危險知覺、駕駛決策、駕駛員情緒、駕駛員人格、駕駛員培訓及教育等。講授內容要釐清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實證研究資料爲堅實基礎,力圖向學生反映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的最新進展。

(二)課程體系嚴謹

根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促進學習遷移、促進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並可以提高學習興趣。[5]爲了促進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發展,交通心理學課程體系必須系統而嚴謹。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是一門研究駕駛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科學。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駕駛員特質(年齡、性別、駕駛經驗、駕駛員狀態、操作熟練性、人格)、路況複雜程度(交通條件、天氣條件、路況、乘客數量和類型、車倉的人體工效學設計、車速)、分心干擾、駕駛員的文明素質、交通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的動態調節。[6]該課程應向學生全面系統闡述駕駛員在駕駛汽車過程中的感知、注意、決策、情緒、駕駛行爲風格等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形成嚴密的知識體系。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只有當知識體系以網絡化的形式內化於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學生才能把知識作爲主體經驗加以遷移和應用,以科學的眼光,對交通事故的成因進行人、車、路和環境綜合分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提出事故預防策略。

(三)注重聯繫實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7]高校課堂教學,更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原則,《交通心理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交通生活非常貼近的應用心理學學科。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第13分會即爲“交通和交通運輸心理學分會”(Division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Psychology)。如果我們把“應用”理解爲嚴格利用程序來解決實際利益問題,那麼應該指出,應用科學應符合三大標準:實用、迅速和方便。其具體要求如下:應用科學處理的是特殊、具體的問題,它的研究對象比基礎科學的研究對象更爲明確;應用科學最後得到的結果一般並不廣泛擴散;應用科學仍然像基礎科學一樣應該適應實際情況和接受檢驗的可能性,應用科學比基礎科學更容易接受實踐的檢驗。

着眼於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認爲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問題,總的原則或理論。應用研究直接用來回答現實某一具體問題有關的疑問。而交通心理學恰恰具備現實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實證性和實效性特點,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聯繫實際。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從問題出發,展開理論闡釋。並在每章之後,結合相關實證研究,針對人、車、路、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傳授學生如何制定預防和干預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內容

(一)依託團隊建設,開發教學資源

《交通心理學》是一門新課,即要求教學體系嚴謹,立足學術前沿,但是教學資源積累薄弱。迫切需要開發教材、演示文稿、教學案例、實踐項目等教學資源。針對這一問題,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門課程培育好、建設好,需要充分調動教師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集體的力量與智慧。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系統開放化、成員團隊化、連環互動化(師生、師師、生生可以實現連環互動)。它是以學生的培養爲主線、以課程的邏輯聯繫爲紐帶、以教師團隊合作爲支撐、以質量效益爲抓手、以深化教學改革爲動力的新型課程建設模式。[8]

因此,主講教師應建立《交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團隊。例如,可由一名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帶領多名年輕教師和研究生組建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會向學生滲透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讓學生獲得專業化的學習指導。團隊一方面對課程進行系統研究,明確教學內容和課程之間內容銜接關係,另一方面,以課程教學大綱爲藍本,結合承擔完成的其他各類交通心理學課題,進行案例規範化處理,並將其形成教學範本引入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全員參與教學組織活動,這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團隊成員科研能力和項目研發水平,開發大量交通心理學教學資源,而且有利於將專業人才培養的精髓——團隊合作精神灌輸到課堂教學中。

(二)完善課程內容,擴充知識體系

《交通心理學》課程要求立足學術前沿,課程體系嚴謹,理論聯繫實踐。國內外駕駛員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發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爲了緊跟學術前沿,還要不斷蒐集新的研究內容,特別以往教學發現,由於大學生駕駛經驗少,案例教學就顯得尤爲重要。瓦根舍因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爲標準,選擇典型案例和關鍵問題,透過講授和探討,帶動學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論知識、從而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教學團隊需要不斷根據新的研究進展,擴充課程內容,結合豐富案例,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理論,擴充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豐富組織形式,提升學習興趣

《交通心理學》課程如果嘗試使用團隊教學模式,就需要改變原有的課堂組織形式,依託教學團隊的力量開展教學活動。課程有一名主講教師,貫穿整個學年教學進程,由他介紹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歷史及研究任務等基礎知識,同時,他負責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日曆,安排教學團隊成員到課堂授課。這一組織形式並不是簡單的輪流上課,所安排的教師一定是熟悉該章節,或正在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授課人可以將交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融入到自己具體的研究中去,給學生全面展開該領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式和應用成果,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帶給學生最新的前沿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對某一領域形成全面、深入的瞭解,將基礎知識及時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研究領域。這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這也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訓練了邏輯思維,培養了科研視角,深刻領悟團隊精神,培養創新意識。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交通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單靠書本知識和教師講授很難給學生直觀認識,例如,關於駕駛員危險知覺、駕駛員視盲、駕駛員分心等領域的課程內容,需要依託形象生動的案例分析。由於駕駛本身是一種動態過程,一種操作行爲,因此,文字說明和圖片演示都不利於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興趣。但是,又不能讓每一名學生都進入駕駛室進行演練。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此次課程改革將嘗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蒐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視頻影像資料,透過特殊的視頻剪輯軟件,將網絡視頻、已有的行車記錄儀影像進行剪輯,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課堂演示並輔之以案例分析。並結合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學用結合。

(五)結合實踐項目,培養創新精神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基於問題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即把學習置於有意義的比較複雜的問題情境中,旨在讓學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從而掌握科學知識,形成問題解決技能,培養自主創新精神。[10]還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學在高校的實現方式是項目式教學,是以研究項目爲核心重組知識體系和重構教學組織形式。[11]

爲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更深入地瞭解交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課程改革可以結合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開放交通心理實驗室,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駕駛模擬器研究和眼動研究,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應用技能。並由此改變以考試成績作爲學業績效評價標準的做法,而是要求學生期末時上交一份實驗報告或科技論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第2篇: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及其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

1引言

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因素是人、車、路、環境與管理,而多年來各國的研究表明,在導致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對交通進行管理,對交通事故進行預防是當今中外學者熱議的課題。

2我國交通心理學研究概況

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進行了對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交通參與者心理、道路管理、設計以及立法等方面都有較爲系統的研究。我國交通心理學的起步雖然比較晚,但經過學者們的共同努力,在過去若干年中,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成績,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駕駛員的知覺和認知研究

對駕駛員的知覺和認知的研究是國內外交通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部分,我國主要集中於知覺方面的研究,對記憶、注意等進階認知過程涉及還較少。

(2)駕駛員狀態研究

主要爲壓力、疲勞、喚醒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3)駕駛員個別差異研究

研究人格和生活方式因素對交通事故的影響。

(4)駕駛員評估研究和診斷研究

研究假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適合做駕駛員,主要透過心理素質、駕駛適應性研究等對駕駛員進行評估和診斷。

(5)駕駛員訓練研究

交通心理學不但應爲道路使用者提供理論根據,減少交通事故,而且還承擔訓練駕駛員的任務。

(6)道路設計研究

交通參與者如何感知道路環境,如何加工環境資訊是道路環境設計的關鍵。因此道路環境設計不僅應當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而且必須考慮交通參與者的心理因素。

3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學主要有以下七種研究方法。

3.1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透過對交通客體的直觀觀察獲取資訊,從而得出判斷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3.2實驗法

實驗法是實驗者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條件,影響被實驗者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實驗者稱爲主試,實驗的對象稱爲被試,所研究的因素稱爲變量。實驗法可分爲兩種: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3.3追蹤研究法

這種研究法就是對一些經常造成事故的駕駛員進行長期追蹤調查,查明其違章肇事的心理原因,爲駕駛員訓練和甄選提供心理依據。

3.4個案法

個案法是一種叫古老的方法。它是由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爲和心理現象的原因。與追蹤研究法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3.5心理測量法

這種方法是用規範的試題和相應的量表,對被試者智力水平和心理特徵的個別差異進行測定。道路交通心理學中常用的心理測量方法有視角測量、注意分配測量、反應時間測量,以及被測試者性格和生物節律測量等。

此外,問卷調查法也是常用的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其形式與心理測量法較爲相似,但在信度和效度上可能會較差,但只要能設計合理、科學的調查項目或問題也能獲得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3.6數量統計分析法

數量統計分析法是在蒐集和處理研究資料時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道路交通心理學的研究中十分重要,可以使研究結論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使一些交通現象導致的結果更易於被人們把握。特別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進行大規模的統計運算和定量或定性分析已成爲可能。

3.7駕駛模擬實驗法

駕駛模擬實驗,是藉助一系列儀器設備以及預先建立的數學模型,設定一種十分近似於真實駕駛的情境,在其中透過控制和改變一個或一組環境條件來研究駕駛員某種心理心理現象和駕駛動作的方法。

4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

4.1在機動車駕駛人管理中的作用

4.1.1分析機動車駕駛人的不良心理特點

經過研究,駕駛員往往存在以下不良心理:(1)盲目心理;(2)僥倖心理;(3)逞強心理;(4)逆反心理;(5)保險心理;(6)急躁心理;(7)驕傲心理。

以上駕駛員的心理規律,可以透過簡單的觀察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追蹤調查法和個案法獲得。對於以上不良心理,作爲管理者、執法者,應充分重視,將其作爲在執行公務中應注意的問題,同時應用各種宣傳手段,用合適的形式使機動車駕駛員真正認識到在駕駛機動車時應注意的問題,防止在不同的交通環境、情境下做出後悔終生的事。

4.2在非機動車駕駛人管理中的作用

我國是自行車的王國,自行車的數量佔非機動車總數的絕大部分,因此,對非機動車駕駛人尤其是自行車駕駛人的研究,在預防交通事故、規劃交通管理方面,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4.2.1非機動車駕駛人心理特性分析

同時透過觀察與追蹤調查,不難發現非機動車駕駛人具有以下幾點心理特點:

(1)着急、超越心理。非機動車駕駛人往往爲了趕時間產生此種心理,經常表現爲快速、冒險、猛拐、硬鑽等現象。

(2)對通行空間的佔有心理。非機動車駕駛人都喜歡平坦寬敞、車流較少的道路,而實際情況往往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因此,他們就會不斷的超越穿行,擺脫擁擠。

(3)膽怯心理。這種心理往往出現在那些初學者身上,通常表現爲遇突發情況不知所措,從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4)隨機應變心理。非機動車駕駛人一般比較自如、從容,精神不太緊張,警覺低,注意力分散。經常表現爲東張西望,易受到周圍景物的影響而轉移視線。有同伴同行時往往結伴並行,邊走邊聊,車速過慢,對後面騎車人全然不顧。當以較高速度騎行時,路線不固定,超車現象增多。遇到熱鬧就停下來圍觀,遇路障就盲目繞行。這種隨意性行爲的產生,多是因爲非機動車駕駛人對自身行爲給整體交通秩序帶來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所致。

(5)異常心理。非機動車駕駛人特別是騎自行車的人經常出現以下幾種異常心理及行爲特徵。

爭強好勝:大撒把,見車就超,見空就鑽,橫衝直撞等。

愛衝動:被人超車或稍有碰撞,就火冒三丈,不甘示弱。

騎車嬉鬧:這是在年輕的騎車人當中經常出現的行爲。

4.2.2研究方法應用舉例

對於非機動車駕駛人的研究,我們還是較多的採取觀察法,因爲他們的行爲本身比較簡單,同時還可以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及數量統計分析法。

研究人員曾經透過觀察法對自行車羣體的素質進行了研究。他們透過觀察不同時間段內自行車羣體在有無交警執勤情況下闖紅燈的比例,得出了“自行車交通羣體素質不高,主動遵守規章意識差,必須透過適當科學管理來實現秩序的正常”的結論[1]。

4.3在行人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國內相關道路交通安全的文獻,大部分焦點均着重於探討駕駛人道路交通行爲和交通事故現場的肇事原因分析,對於行人交通行爲的研究很少。

4.3.1行人心理特性分析

對於行人的心理研究,我們主要運用心理測量法、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等出結論,總結行人違章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特點:

(1)僥倖心理。認爲即使自己違章行走也不會有危險,因爲機動車不敢撞人。這是我國大多數行人違章的普遍心理特點,這種心理過高地依賴機動車駕駛員遵章行駛。

(2)貪圖個人方便。有的行人明知應當遵守有關的交通規則,但常常爲了滿足個人一時需要,或爲了縮短自己的行走距離,或爲了減少行走疲勞,或爲了迅速到達目的地,就故意違規抄近路穿行。

(3)從衆心理。當許多人同時橫穿道路時,如果有一人帶頭闖紅燈或抄近路穿越,其他人經常紛紛效仿,造成法不責衆的局面。而且許多行人認爲隨行的行人似乎是一道屏障,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即不顧及交警的指揮,也不避讓機動車或與機動車搶行。

(4)行人認爲即使違章也不會受到嚴管。許多人之所以敢步行違章,是由於認爲交警主要是管機動車的違章,一般無暇顧及行人,所以違章行走也不會產生心理壓力,因爲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也不會有其他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總是認爲只要機動車撞行人,由機動車主承擔責任,而不應由行人承擔責任,側重於保護行人,交通執法的重點也大多放在機動車違章上[2]。

4.3.2研究方法應用舉例

國內在行人交通設計與控制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多爲理論性成果,未與實踐相結合,因此難以確定其對行人心理和行爲的影響程度。

(1)交通設計及信號控制因素。OwenKeegan等研究了愛爾蘭首都都伯林的行人倒計時信號燈對交叉口行人過街行爲的影響[2]。結果顯示,在倒計時信號燈設定後,行人遵章率從65%提高到了75%,倒計時信號燈對減小行人違章率有較大作用。

(2)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他環境因素對行人過街的心理及行爲也有較大影響。任煒透過對不同區域行人交通特性的觀察並運用統計分析法,得出結論:不同區域穿越人行橫道的行人羣體及交通行爲是不一樣的。在住宅區以老年人爲主,在商業區,則以青少年爲主。在不同地域環境的影響下行人透過人行橫道的速度存在着顯著差異。商務區行人透過人行橫道的速度要遠大於住宅區,青少年在通行速度上要高於老年人。

綜上所述,利用合適的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可以客觀的瞭解和掌握不同的交通參與者在不同交通環境、情境下的心理規律及特徵,以此作爲交通管理者和執法者開展工作的依據,科學、有效的管理交通活動,保護人民的人身和合法財產不受侵害。

4.4培養和選拔優秀的駕駛員

汽車駕駛模擬器作爲一個新生的事物,它有着很高的研究價值,尤其在培養和選拔駕駛員的方面。

4.3.1駕駛員的培養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的終極目的是以最小的經濟成本,培養學習者良好的駕駛技能,使學習者在實際的道路交通環境中,能根據已經掌握的交通法律法規、專業知識和經驗,經過敏銳的觀察、分析、判斷而選擇合乎規則的動作,以準確的順序、熟練的技巧將肌肉、骨骼運動和相應的神經系統聯結構成自如的操作活動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駕駛模擬器訓練畢竟只是模擬訓練,它不能完全替代實車訓練和其他傳統培訓方法。實訓中,還需根據訓練科目和訓練目的,將駕駛模擬器和實車訓練、教練員講解指導等傳統方法結合應用。

4.3.2確定合格駕駛員標準

駕駛模擬器不但能使學員得到更真實的駕駛環境,從管理者的角度,駕駛模擬器更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很容易得到模擬器駕駛人在駕駛演練過程中的各項生理指標的數據,並加以處理。

藉助此項功能,我們可以制定出一名合格的駕駛員的標準。

首先,選取一批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駕駛員,這批駕駛員應具有較低的事故率。

然後,讓被試上駕駛模擬器,主試不斷變換各種交通環境(如堵車,高速公路,急轉彎,高速會車等),記錄被試在不同交通狀況下的心理數據如腦電圖、心電圖、血壓和脈搏等。

最後,整理數據,將同類被試在不同交通情況下的數據求平均值,即可確定合格駕駛員的標準。

在實際操作中,此項工作將極其繁瑣,不僅要考慮到駕駛人的年齡和性別,還要考慮被試的所駕車型、駕齡、文化程度等衆多因素,但筆者認爲,其實際的價值將是極其巨大的。

5展望

一般說來,一門學科發展的程度如何,主要看它的研究方法達到了什麼水平。在交通心理學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是借用心理學的實驗法和測量法。當然,這兩種方法在交通心理學的研究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今後還應大力推廣使用。同時也應該結合交通心理學的實際,對這些方法加以改進,使之具有該學科的研究特色。另外,可以預言在今後的研究中,個案分析法和追蹤調查法將會得到更爲廣泛的應用。因爲從總體上講,實驗法和測量法都是一種羣體水平上的研究,要完整地揭示事故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個體水平上的微觀研究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某位駕駛員或某起交通事故進行具體考察、追蹤探討,也不失爲預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一種有意義的嘗試。無論是實驗法、測驗法,還是個案分析法、追蹤調查法,若能與安全性高、費用較低可進行分解式研究的計算機模擬聯繫起來,其研究前景將更爲廣闊。

目前,我國機動車的保有量飛速上升,交通事故也是時有發生,總結原因,還是人的因素。設想如果提高了駕駛員的標準,那麼很大一部分不適合駕駛機動車的人就沒必要購買機動車,如果機動車少了,那事故率就有可能下降。同時,上路駕駛員的素質提高了,這樣將給我們的營造一個更加安全、暢通的交通環境,那麼交通事故很可能就會大大減少,伴隨而來的還有其可以改善環境。

誠然,駕駛員標準的確定還要考慮到經濟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同時駕駛模擬器更可以用於車輛的設計與製造,鑑於筆者的專業性質和水平有限,在此不做更多論述。

6結語

道路交通活動的最重要的參與因素還是人,只有將人的因素把握好,並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研究,以人爲本,道路交通管路活動才能順利地開展,才能向現代化的管理目標更進一步。

交通心理學研究方法在交通管理當中的應用相當廣泛,筆者水平和時間有限,文中不能盡述,同時也難免出現不足和紕漏之處。

第3篇:交通心理學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1交通心理學概述

1.1交通心理學的概念

交通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來研究社會交通現象和工程中有關人的心理髮生髮展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交通心理學主要從道路交通參與者的心理與行爲規律出發,研究如何改進交通行爲以減少事故、保證安全,如何充分發揮道路交通的功能;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和訓練問題,糾正道路交通參與者的意識與行爲中的許多不安全因素,教育和糾正交通違法;研究如何減少和預防道路交通的過失犯罪問題等。

1.2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交通心理學研究的範圍很廣,其基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分別是機動車駕駛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車騎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和交通警察心理。

1.3交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學作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心理測驗法、實驗法及模擬法。

2影響駕駛員心理的因素分析

2.1車外環境對駕駛員心理的影響

(1)顏色的刺激作用。車外環境中的實物具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對駕駛員心理有着不同的影響。因此,交通環境中的不當顏色配置可能對駕駛員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2)道路結構、設施等的影響。交通管理中爲安全起見,常在道路兩側設定護欄以規範行車秩序。當汽車在兩側有護欄的道路中間行駛時,因害怕碰撞護欄而有意識地與護欄保持一段心理安全距離,從而在無形中使道路有效利用寬度減小,這種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路面狹窄現象稱爲“路面狹窄效應”。路面狹窄效應“使得駕駛員爲避免碰撞護欄或其它路邊設施而處於一種相對緊張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作用會使駕駛員自動降低車速並趨向於靠路間行駛。

(3)道路標誌標牌的影響。行車過程中,駕駛員透過交通標誌標牌獲取路況資訊,提前做好應對的心理準備,預防危險情況發生。

2.2車內環境的影響

(1)車內的音樂對調節駕駛員的情緒有重要作用,優美、舒緩、輕快的音樂能夠減輕壓力,放鬆身心,提高駕駛安全性。

(2)車內設施整潔的佈置讓人感覺耳清目明。

(3)乘客的高聲談話或其它活動可能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

2.3駕駛員自身因素對其心理的影響分析

(1)駕駛員的性格與情緒的影響。國內外對駕駛員性格與交通安全的關係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內向型性格對於安全行車更爲有利。這是因爲內向個性的謹慎、有條理、避風險和嚴於自我監督等特點,對於保證行車安全較爲有利。內向與外向兩種性格的駕駛員發生事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內向性格的駕駛員感知較爲遲鈍,動作反應敏捷性稍差,在遇到危急情況時容易出現延誤性錯誤而導致事故;外向性格的駕駛員則喜歡冒險,易衝動,傾向於超速行駛或強行超車等駕車風格,容易誘發事故。

(2)駕駛員不良行爲習慣的影響。駕駛員的某些習慣或行爲也會透過心理作用影響駕駛安全。如:喜歡邊駕車邊與人聊天;行程匆忙,一手駕車一手吃飯;邊打電話邊駕車;邊行車邊思考問題;開車時戴耳機聽音樂等。

3基於心理學層面的交通事故防治措施

3.1開展心理訓練,提高駕駛人心理素質

駕校不僅要重視對學員進行操作技能的訓練,還應重視對其心智技能的訓練;交通安全教育學校對駕駛人再教育中也應加入心理培訓內容;駕駛人更應增進自我瞭解,透過各種途徑的學習增加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鼓勵社會心理諮詢業的發展;鼓勵非政府公共部門提供和開展各類針對駕駛安全的心理培訓項目。

3.2開展安全宣傳,增強駕駛人安全意識

安全宣傳就是採取種種大衆傳播的手段,調節宣傳對象的心理,使他們形成對安全問題的正確認知和態度,從而預防事故並進而形成社會羣體的安全行爲定勢。安全宣傳能否被對象所接受,取決於宣傳的內容和方式與接受者個人意向的結合程度。宣傳工作要善於激活人們的安全需要,增強其安全動機,要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從環境和人羣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實際出發,結合事故案例,進行資訊灌輸,情理說服,反覆提示強化,以滿足個人和社會的安全需要。

3.3立足以人爲本,採取人機工程學措施

現代管理是以人爲中心的管理,在人機關係中人應該作爲中心問題來研究。日本心理學家狩野廣之對“不注意”的理解很值得我們反思。他認爲“與其說‘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毋寧說‘不注意’是某種原因的結果”。以人爲本,正是要求我們去研究和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條件和原因,而人機工程學(Man-machineEngineering)作爲研究人、機械及其工作環境之間相關作用的一門學科,爲我們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提供了很好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