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品德教師論文選題

論文1.84W

教師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播種人,是塑造未來新一代的大師。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小學品德教師論文選題,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小學品德教師論文選題

摘 要:教師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播種人,是塑造未來新一代的大師。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識水準,以及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要有忠於職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要有無私奉獻精神;要有關愛學生的仁愛精神;要有尊重學生自尊和人格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敬業;奉獻;愛生;尊重

近年來輿論不斷曝出教育行業個別教師道德缺失的事情,我深感痛心,爲人師,師之父母。道德缺失,良心何在?因此,我再談教師品德修養。

教育是一門藝術,因爲人是最神祕、最複雜的生物。面對一羣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如何贏得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如何對他們實施德育教育呢?我認爲,教師至少要做到十二個字:敬業、奉獻、愛生、尊重學生人格。

一、教師要有忠於職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

敬業是我國傳統職業道德的準則之一。教師從事教育事業,首先要熱愛這個事業,以之爲榮,以之爲樂,併爲之而奮鬥不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說過:“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上。”我從事中學教育工作30多年,在這30多年的教學之路上,我對教育事業矢志不移,教師的清苦、勞累不在乎,依然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標,爲做一名專家型教師不停地努力着。在工作實踐中刻苦磨礪,勇於創新,積極探索,精心施教,既教書又育人,默默奉獻,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家長的擁戴,爲鄉村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誠然,我不敢說已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但我可以自豪地說已盡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義務。

作爲教師,應以“敬業”爲天職,衝破各種羈絆,擺脫困惑,樹立一代師風,塑造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從事業上體現自我價值。

二、教師要有但問耕耘、不計名利的無私奉獻精神

如前所說,我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責任和奉獻成爲我奮發進取的兩根支柱。我把黨和政府給予我的各種榮譽當作新的起點,追求的一部分,時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使自己焚膏繼晷,繼續奮進。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先進例子,使我們明白,當教師,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就不可能把“上班”和“下班”“分內”和“分外”截然分開。這說明,從事教師職業,就需要有超常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就需要有“一切爲了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無私奉獻是教師人生幸福的源泉。一位全國模範班主任說過:人生短海不可碌碌無爲而求享樂;道路漫長,不應昏昏度日以圖安逸。把自己的知識獻給人民,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這一切又說明,勇於奉獻,樂於奉獻,正是我國廣大教師具有悠久歷史的光榮傳統和最值得稱頌的優良品德。這種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艱苦奮鬥的勇氣,正是我們教育事業的希望之所在。我們廣大的人民教師,就是要弘揚這種精神,使自己的師德修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登上一個新的境界。像蠟燭,向世界奉獻光明;像園丁,向生活奉獻美景;像人梯,向人類奉獻進步;像鋪路石,向學生奉獻坦途。

三、教師要有關愛學生勝過關愛父母、關愛子女的仁愛精神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教師對學生要“仁愛”。夏D尊說過,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這就指出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原因。教育要成功就必須有情有愛,而教育的失敗就在於缺少了情和愛。就如優秀人民教師江潤農爲了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全部的愛。她視學生爲自己的親人和子女,在自己身體狀況不佳、生活困難的情況下,默默資助28位特困生,她深刻認識到愛生的重要性,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品德,她把心血全部傾注在對學生的熱愛上,無私奉獻,默默耕耘,爲我們樹立了人民教師的楷模。這是我們這幾年開展“崇教厚德,爲人師表”教育活動打造出來的典型、範例。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滿腔熱情,才能換來學生主動地與自己親近,進而樂於接受教育。情感的昇華必然轉化爲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生普遍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而教師普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成爲有所作爲的人。教師將真誠的情感投入到學生身上,就要透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以及在課上課下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付出大量心血,才能和學生結成互相信賴、互相尊重的情感紐帶。教師熱愛學生能使學生尊重、信任教師,從而產生無形的教育力量。我們在平凡的工作中要明白這個道理,而且要付諸行動。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效果的優劣,往往取決於師生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協調;而不是一廂情願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只要我們對學生愛之以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恆, “以養成健全人格”,我們的事業就必定成功。

四、教師要有尊重學生自尊和人格的人文精神

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從教師,被教師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在當今社會顯然已不適用。學生,尤其是處於生長叛逆期的中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熱愛、瞭解、嚴格要求學生,都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爲前提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着受教育者,教師自身的素質與人格,決定了他(她)對學生人格的認識。在實際的工作中,教師能否尊重學生的人格,這與教師自身對人格的認識水平有直接關係。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始終要把“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尊重教育”這樣一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學生、尊重教育。

尊重學生的人格,需要教師的誠心、耐心和恆心。因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深刻認識師生之間在人格上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理所當然應該受到尊重,特別是受到朝夕相處的教師的尊重。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係,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全面發展,人人成爲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