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語文個性化教學探微論文

論文2.03W

精妙絕倫的花園需要匠心獨具的園丁,綺麗多姿的課堂需要個性飛揚的教師。個性化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創新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敢於並善於跳出現有教育的某些觀念,某些程式,在教學中以人爲本,以我爲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現自己的風采,使自己成爲一位個性鮮明、特長明顯、獨樹一幟的語文教師,使語文課成爲“自己”的語文課。

語文個性化教學探微論文

要實現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 教學設計個性化

教學設計個性化是指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教學的方式方法新穎別緻,不落俗套,科學合理,教學效果卓有成效。具體表現爲:①教學角度設計得好。尋找講解課文的最佳切入點,巧妙突破,引導學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課文。②教學問題提得好。教師拋出一些高明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盪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③教學環節安排得好。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快慢適當。既與教材內容的難易相一致,又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思維規律。整個教學過程豐滿、流暢,如風行水上,自然而然。

例如,《祝福》教學中,教師透過咀嚼發現文章中隱含着一條內蘊豐富的資訊: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發問,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劇性以及其中所寄託的深邃的象徵意義,並且,透過這一線索串起了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內容,達到了以點帶面、一悟百悟的效果。又如《林黛玉進賈府》,篇幅極長,若按常規講解,必然用時過長,恐怕師生雙方也都會索然無味。教師擬出若干作文題目,如《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王熙鳳的“哭”與“笑”》《心有靈犀一點通——談寶黛的初次相會》《從賈府的一頓飯的排場說起》《從賈府的府第規模看封建社會的一角》等,作爲引子,帶動學生自讀課文、欣賞課文、提煉課文,使學生的寫作、表達、鑑賞、探究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鍊和培養,整個教學設計突出了文學作品的特點,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可謂獨具匠心。

俗套的教學設計禁錮着我們的創新意識,使我們的教學思維總是停滯在淺白的層次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學的懶惰和僵化,致使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失去活力和生機。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不斷髮掘自己的智慧,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追求教學設計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進而創造個性化的語文教學。

2 文字解讀個性化

接受美學認爲,閱讀應該是讀者的個人行爲,閱讀不僅僅是在文字的暗示下發現某種意義,更重要的是創造意義,而且創造無限多的意義。因此我們說,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共同完成的。對同一作品、同一問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層次的讀者羣體,會作出不同的解讀。而且,越是內涵豐富、深刻的偉大作品,越是見仁見智,常讀常新。所以,作爲一位特殊的讀者,語文教師應具有獨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斷意識,勇於並善於用自己眼睛解讀課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同時,尊重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存疑。

例如,《孔雀東南飛》一文,美麗、善良、勤勞的劉蘭芝被休,究其原因,教參是主張“自專說”的,但是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卻有不同的'質疑和發現。劉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那自專”,這從她被休而向劉氏的辭別中,已經得到充分證實。因此,“自專說”很難成立。也有人主張“無子說”,這似乎很有道理。劉蘭芝的確沒有生養小孩,而按照封建社會的“七出”規定,不生養而被棄理所當然。但認真推敲起來,也似乎有些勉強。焦仲卿在府中當差,夫婦倆相處時日不多,結婚兩三年不能懷孕生子,實屬正常。再說,如果真是不能生養的話,那知縣、太守緣何紛紛登門提親,他們就不怕斷子絕孫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劉蘭芝和焦仲卿二人十分恩愛,這使得早寡且只有一個獨子的劉母,產生了莫大的有可能失去兒子的焦慮感,於是遷怒兒媳,拆散他們的婚姻,重新奪回兒子。這在心理學上是講得通的,在古代社會生活裏也有實際的例子。  諸如此類的解讀雖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確,甚至可能顯得幼稚和膚淺。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就應當予以支援和鼓勵,惟此,才能張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批判精神,養成創新品質和鮮明個性。

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習慣於將人的思維納入某一凝固化的甚至荒謬的“定論”中,並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從而使人淪爲“標準答案”的附庸,把本來具有的生動活潑極具個性化的語文感知活動逼進一條狹窄的死衚衕。要使學生恢復主體地位,形成問題探究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健康發展的個性,我們這些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首先應是一個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的人。不迷信教參,不迷信權威,不盲從他人,勇敢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在庸俗化的今天尤爲必要。

3 施教手段個性化

語文教師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脾氣、秉性、談吐習慣和處世行爲,表現在教學上,自然呈現出不同的教學形態和教學風格。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包括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教材教具的選用,還包括教師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師性情的表現。每位教師都應勇於張揚自己的個性,做一個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學生接受、喜歡,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和能力有利,各種教學手段都應該大膽使用,盡情展示,肆意揮灑,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師還要學會揚長避短。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自身素質。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對此,筆者深有體會。筆者字寫得很難看,口才也不甚好,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可謂是先天不足。不過,自己在寫作上還多少有一些“才能”。於是乎我千方百計避醜藏拙,竭盡所能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每次作文課,我都力求和學生一道同題寫作,並與學生“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樣既做到了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師生感情,使得彼此關係更加和諧。親自下水作文,也使自己對寫作的甘苦有了更深的感受,從而也能給學生作文以實實在在的指導,有效地避免了作文教學的大而空。講授完一篇課文,我都要寫教學隨筆,總結教學的得與失,記錄下自己的感悟。課餘之際,我還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先後有多篇文章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這些文章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我的不足,提高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在講解課文、鑑賞文學的時候,教師如果能和文中人物產生了某種共鳴,笑罵相和,同喜同悲,那麼,課文中各種美好的形象便悄然復活,課文的深層寓意便昭然若揭,學生所受到的感染將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一個教師就是要想方設法發揮和突顯自己的長處,成爲某一方面的行家裏手,讓學生佩服甚至崇拜,讓學生“跟我學語文”。

沒有個性就是低劣,沒有個性就是平庸。當前,我國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齊劃一,無視學生個性,把學生當作機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機牀操作,課堂教學變成了流水線生產,而忽視了學生都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發掘其潛質,發揚其特長,培育其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爲特長明顯,個性鮮明的人。做爲教學的主導者,語文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不斷探索個性化教學的新方法新形式,努力創造個性化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