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理念下學生課外閱讀的些許思考論文

論文3.35W

一、當前中學生閱讀現狀

新理念下學生課外閱讀的些許思考論文

我曾在初三兩個班做了一次調查,讓他們寫出迄今最喜歡的書,其中棄權3%。無效4%。喜歡漫畫類或卡通書,如《七龍珠》《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等16%,喜歡網絡小說,特別是蔡智桓、郭敬明的11%。不喜歡的2%;喜歡《微型小說》《讀者》《中學生》等雜誌的7%;喜歡遊戲類圖書5%。喜歡四大名著5%,不喜歡的3%。此外4%人稱沒什麼書特別喜歡,12%的學生喜歡其他類圖書。10%的學生稱喜歡課外輔導或棋類圖書。此外,學生喜歡的讀物書目如下:《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格列佛遊記》《悲慘世界》《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聊齋志異》《中華上下五千年》《笑傲江湖》等。見一斑而窺全豹,面對這一份結果,我感到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着這幾大現象:

①中學生對文字類的閱讀興趣不夠濃厚,對網絡、遊戲、漫畫等的閱讀興趣很大。

②即便有文字類閱讀,但文學類作品所佔比重很小,數、理、化科目習題類的閱讀量佔了大頭。

③文學類作品閱讀面很窄,學生最感興趣的主要有言情類、科幻類、武俠類作品,輕鬆、幽默的卡通書似乎更受學生的歡迎。

④讀暢銷書的多,讀經典文學的少,像《三重門粼哈利·波特》《幻城》這類暢銷書總能在學生中掀起一陣陣閱讀高潮,相反,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國外經典作品等等,如不“強制”,學生對此的反應就很淡漠。

⑤讀書過程中,缺少有效監控,粗讀,泛讀多,精讀少。重感官享受的“快樂閱讀”,導致學生很少沉下心來去想、去感悟,讀書質量不高。

二、導致這種閱讀現狀的原因

中學生選擇上網閱讀的原因較多。65%的學生認爲他們選擇網上閱讀最主要的原因是網上閱讀快速、便捷。中學生面臨着升學壓力,中高考形式年年變,需要掌握的學科知識越來越多。相當多的家長,認爲孩子看課外書刊是看“閒書”,捨不得孩子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課外的閱讀上。再說學生總是不自覺地捲入各種閱讀“風”:前幾年是言情小說風靡,可還沒等他們把淚擦乾,滿紙黑色幽默的網絡文學,飄然而至。另外,繁重的學習,也使得孩子們無暇顧及在大人眼中的“閒書”,不少同學選擇了“讀”參考書。但那不是讀書,至多是學到一些解題方法、技巧,卻不能替代這樣一種生活感悟——被一本好書感動。至於通俗文學,文字淺顯、內容通俗,能及時地反映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和有關情況,本身有強烈的煸性。今天教育使學生失去了大量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適應了“學校——家庭”的生活模式。中學生又處在人生最敏感的時期,渴望瞭解社會,體會人生,有着強烈的閱讀內在動機,而學業的沉重,衆人的期望又使他們的精神壓力很大,而通俗文學則給了學生一份輕鬆瞭解社會、人生的機會。

三、閱讀現狀的負面影響及經典閱讀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根據網絡處理閱讀資料的特點,有關專家認爲,網絡更多的是快餐式的文化,追求速效,透過網絡學生接觸和閱讀有關文化底蘊的作品的機會很少。由此,學生的知識結構將會發生改變。長此以往,有可能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學作品鑑賞能力的下降,增強學生急功近利的閱讀心態。讀名著、讀經典,能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你坐在小屋裏,開啟書,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你將出入於“(他)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堅持讀下去,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你會發現,你交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

四、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貫穿人的一生的閱讀可以分兩步走,一是“博”——廣泛閱讀各類讀物;二是“精”——就是對一兩部、三五部名著反覆閱讀,經常讀,一輩子讀。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可分四個層面展開:①教科書必須好好讀。書裏所選編的多是些精美課文,如果做不到認真研讀,一味看課外書,就是本末倒置。②跟教科書配套的自讀課本要認真讀。③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值得一讀。④將閱讀面拓展到《課程標準》推薦範圍外的東西。這四個閱讀層次,由淺入深,好比四個境界,循序漸進,既“博”又“精”,一個人的語文修養就能培育出來。那麼,具體操作又該如何呢?

(1)要指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首先要指導學生擇優閱讀,因爲出版物存在魚目混珠,美醜同在的狀況。還要指導他們養成讀書筆記習慣,想到了什麼,不妨隨時提筆把它記下來。只有閱讀時記筆記,纔有利於將手腦活動與思、看、憶配合在一起,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2)倡導“原典閱讀”,打好人生底色。“原典閱讀”就是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科學指導下,中學生對經遴選的若干部經典性文學名著和文化名著進行研究性閱讀,並開展以閱讀爲軸心的一系列語文能力實踐活動。“原典閱讀”是中學生走近社會、走近生活的“綠色走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強化其角色意識,提升其人文素養,豐富其文化底蘊,使學生儘快成爲一個善於品味生活、感情人生的“有心人”。

(3)要提高學生閱讀的科學素養。新課標列出的書單包括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等,還提及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見科普內容也是中學生不可缺少的閱讀內容。

(4)指導學生進行“超文字”閱讀。“言有盡而意未盡”往往是一篇好文章審美價值的體現。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感於言而動於情,總是以自己的知識貯存、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審美情趣豐富着課文的意蘊,這是閱讀的再創造活動。在文章戛然而止時,學生的情思卻往往意猶未盡。這時,若教師能在不違背文章對閱讀的制約和規範作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去合理地發展文章的情節、意蘊,作“超文字”的探索,無疑會十分有利於學生更深地理解讀物內容,強化情感的薰陶。

(5)指導學生適時地有選擇地看電視。看電視,也能大大地激發學生閱讀優秀名著的興趣。許多優秀的名著,由手時代離我們較遠,學生對其興趣並不高,再加上學業負擔過重,很少有人去問津,而一旦拍成電視劇,往往能激起他們閱的興趣。《水滸》《三國演義》等電視劇一播放,許多學生爭着看原著,一邊咀嚼書中的文字,一邊回憶劇中的場面,驀地發現,原來語言更有魅力,小說更值得一看。久而久之,學生閱讀的興趣會越來越濃。所以教師要精心選擇,合理推薦學生適時地看一些影視節目,可能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與開掘)。名著的真正魅力要自己去發現,透過自己的感受、體驗、想象而內化爲自己的精神。一切決定於自己。年輕朋友,開啟書,請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