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反問句的意義和作用的探討論文

論文7.15K

論文關鍵詞】:反問句; 語用; 會話含義

反問句的意義和作用的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反問句是說話人在一定的語境中爲表達自己觀點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他把該觀點的逆命題跟疑問方式相結合以構成他的話語--反問句。說話人的觀點,對於聽話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會話含義。文章同時構建出了反問句的會話模型,認爲否定只是說話人構成反問句的方式之一,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答無答不是反問句的本質特徵。

1. 研究背景

1.1 關於反問句,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呂叔湘先生早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就對反詰句作了充分的論述,認爲說話人(文章專指說出反問句的人)沒有疑問,並且指出:"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指出了反問是說話人"並無所疑"。常玉鍾(1994)指出反問句有深層的隱含意義,是以言行事。張斌在《新編現代漢語》中(第452頁)對反問句作出了正確而精闢的解釋,"問者對某一問題明明已經有了確定的見解,只是用疑問語氣或疑問方式表達出來,目的是爲了增加表達效果,而不是期望聽話人回答,這類句子又叫反問句或反詰問句"。我們認爲張斌的解釋基本上指出了反問句的作用就是說話人用這種非常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常規方式是陳述句),是站得住腳的。其他的現行主流現代漢語教材都一致講到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加重語氣,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①

1.2 我們覺得應該利用語用學理論來合理的解釋,瞭解這種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達功能

分析反問句,探討說話人的觀點是否以會話含義的形式傳遞給聽話人的,是很有價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可以據此建立反問句的會話模型,從而正確理解反問的意義,辨清它和否定,疑問句,是否有答的關係。

下面我們將證明在反問句中要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對於聽話人是一種會話含義,並此構建出反問句的會話模式。

2. 關於會話含義的特徵

2.1 Grice認爲會話含義有五個特徵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離性"; 3) "可推導性",但由於話語可以是真實的,而會話含義可能不真實,所以含義的媒介體不是話本身,而是說這話的事實; 4) 會話含義是非規約性,但有些會話含義可能逐漸規約化; 5) 會話含義常有各種可能的解釋。(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會話含義的又一個特徵

會話含義似乎是唯一的'一類可以自由強化的語用或語義推理,即可以跟一個說明這種含義的陳述並聯而不會有異常的冗餘感.。(見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認爲單個看

"Grice提出的會話含義的特徵每一個都有問題",但"把各項特徵放在一起作爲必要條件"就沒有問題了,"總體上滿足這些條件就足以判定一個推理是會話含義"。(見沈家煊1986)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原則來討論反問句中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是不是會話含義。

3. 關於是否會話含義的討論

3.1 可取消性

反問句所要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往往會因爲語境的改變而不復存在,即使呂叔湘先生認爲最典型的帶"難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問句。例如(1)具有含義(2):

(1) 他生氣了,說,"難道我錯了嗎?"

(2) 我沒有錯。

但在(3)中,會話含義(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說,"難道我錯了嗎?"

很明顯,這個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錯了的答案,是疑問句,只不過是在問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離性

僅僅用同義詞替換並不能使說話人的觀點脫離反問句。

(4) "嘿嘿,好東西,別碰!"考古學者笑着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古人類的侈口罐。"……

"我家裏有個鹹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奪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這裏是植物學家諷刺考古學者,認爲考古學者什麼破罐破甕都當作寶貝。如果把"鹹菜缸"換成"瓦缸"、"泡菜罈子"、"舊面盆"等,都能表達他的諷刺。

3.3 可推導性

每一個反問句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都是能夠推匯出來的。下面,我們用Grice的推導模型來推導(5)中反問句的會話含義(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導過程如下:

說話人S說了P(指(4)中的反問句);沒有理由假設他不遵守各項準則或總的合作原則;

S知道(並且也明白我瞭解他知道)我能夠看出:需要的假設是他認爲G(即含義(5);他並沒有做任何事來防止我認爲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來鼓勵我認爲G。);他是要我認爲,至少是願意(在(4)中肯定是願意)聽任我認爲G;所以他的含義是G。

3.4 非規約性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296頁)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嗎?

有這件事情嗎?

這兩個句子,用兩種語調來說,就可以有詢問或反詰的兩種意義。

可見,聽話人要在知道反問句的字面意義之後要在語境中推導才能得出它的含義,即說話人的觀點。他不能從字面意義就可以得知說話人的觀點。

我們認爲反問句的會話含義規約化的程度不高,有時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變反問句傳達的說話人的觀點對聽話人來說是一種會話含義的事實。因爲(ⅰ)更多的反問句是沒有用"難道",往往是不能單看一個句子就馬上認爲是反問句的。(ⅱ)很多用了"難道"的問句也不一定是反問句。(ⅲ)更重要的是,當說話人的觀點表現爲特殊性會話含義時,就算知道問話不是疑問句也要結合語境推導纔可能知道說話人的觀點。

3.5 不確定性

在有些情形裏,反問句的會話含義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即使說話人的觀點是確定的,但聽話人會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7) "……老炮,把您的絕招亮一亮吧!"

"看你說的,我有啥絕招哇。"

我們可以認爲他是說他真的沒有絕招,也可以認爲他是謙虛。究竟是哪一個,要根據說話的場合而定。

4. 透過上面的論證,我們可以確定反問句中說話人的觀點對於聽話人是會話含義

下面,我們將擬建出反問句的會話模型。

4.1 反問句的會話模型

a. 有一個語境X,X中有聽話人H的參與或存在;

b. 說話人對X中的某個事件Y有了自己的觀點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題~Z的字面形式和疑問形式想結合的方式構成反問句P,P具有會話含義Z;d. 按照合作原則,H認爲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說P時的含義是Z。

4.2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認爲a和b是反問句生成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c說明了就說話人一方反問句的構成方式,d說明了說話人的表達意圖和聽話人的理解方式,是作爲一種會話含義來理解說話人的觀點。

H的參與或存在要麼以動作行爲,要麼以言語行爲,要麼只是以聽話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現。Y,我們也稱作觸發事件,既可以是一個實際的情形或動作,也可以是言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說話人簡單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並對Z進行否定,另一種是用與表達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並對Z進行否定,換個角度,對於聽話人來說,第一種是隻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匯出Z的,第二種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後還必須要結合語境才能推匯出Z來。我們認爲前一種屬於一般性會話含義,而後一種是特殊性會話含義。

5. 反問句的核心意義

從4.1的會話模型我們可以歸納出反問句的核心意義:說話人將自己觀點的逆命題跟疑問方式相結合以構成話語來表達這個觀點。它是人們表達對某個事件的觀點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說話人的觀點,對於聽話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會話含義。

6. 反問句與否定的關係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於根元(1984)和郭繼懋(1999)提出了他們的觀點(見1.2)。在我們看來,反問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會話模型顯示的那樣,只是作爲說話人構成反問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問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達說話人的觀點。在一般性會話含義的反問句中,尤其是由聽話人提供了反問句的觸發事件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爲反問句就一定是一種否定。在由說話人根據自己提供的觸發事件和有特殊性會話含義的句子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過是說話人構建表達自己觀點的話語的方式之一,並非爲了否定而否定。

7. 反問句與疑問句的關係

主流的現代漢語教材都認爲,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有的還強調常常是隻問不答或說話人不希望回答。但於根元(1984)認爲就問話人的主觀方面來說,反問句是無疑而問。

對於聽話人,"事實上,反問句經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們認爲,有的教材上說的只問不答確實是值得商榷的。但從6.2中的會話模型來看,反問句是"無疑而問",這一點無庸質疑。關於是否有答的問題,我們認爲,那不是反問句的特徵。一個人提出他自己的觀點,別人完全可以表示贊同、反對以及提出修正等等。這就是於根元(1984)所提到的對聽話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況。他也正是根據可以作答來判斷反問句對於聽話人是有疑的。我們認爲,反問句的答語不是對問句的回答,而是對說話人觀點的應答。至於於根元(1984)提到的自問自答的情況,我們在4.6已經作出瞭解釋。

8. 餘論

文章提出了反問句的核心意義。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詞對於漢語教學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爲,這個觀點再漢語語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樣有啓示作用。一個句式核心意義的提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把握它,運用它,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

反問句的會話含義除了說話人要表達的觀點外,常常還有請求、諷諭、禁止、提醒、強調等等含義。這需要另文討論。

註釋

① 文章參考的現代漢語教材有劉月華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馮志純主編. 《現代漢語(增訂本)》,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黃伯榮, 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三版)》,張斌.《新編現代漢語》。

爲了保證語料的合法性,文章絕大部分語料都引用附註①中提到的教材和於根元(1984)中的例句,爲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說明出處。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常玉鍾. 試析反問句的語用含義,《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賴斯的"會話含義"與有關的討論,《國外語言學》, 1983, 1.

[3] 郭繼懋. 反問句的意義與作用. 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論"着"的核心意義. 戴浩一, 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5]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呂叔湘全集 第一卷》,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語用學論題之一:預設.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譯.《國外語言學》, 1986, 1.

[7] 沈家煊. 語用學論題之二:會話含義.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譯.《國外語言學》, 1986, 2.

[8] 於根元. 反問句的性質和作用,《中國語文》, 1984, 6.

標籤:反問句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