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藝術教育專業論文

論文2.01W

幼兒藝術教育不僅賦予了幼兒藝術與生命精神的完美融合,更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藝術教育專業論文,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專業論文

幼兒夥伴交往行爲的分析及指導

摘 要: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很早就指出,兒童及其同伴形成的關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與兒童和成人的關係不同。因爲在同伴交往中,兒童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兒童可以有大量的機會來檢驗自己與同伴發生衝突的觀點和看法,協商和討論同伴提出的各種想法,決定認同或排斥某個看法。

幼兒只有在與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好各種關係,充分發揮個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爲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在幼兒交往過程中也存在着相應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

關鍵詞:幼兒 ; 交往 ; 問題

一、 幼兒夥伴交往的重要性

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善於與他人合作分享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分享不是一種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合作與分享之間存在着相輔相成的關係。一個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整天被關在商品房裏的孩子對其之後的生存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那麼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1、現狀分析

一個整天一個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與他人對話,不用思考,自己一個人玩,而與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則不同,他需要對話比如:兩人同樣在玩玩具,他們可能會交換玩具,那麼他就要想辦法進行交換,借我玩一下或我們交換玩好嗎?如果遇到拒絕,他還會想出其他辦法,他必須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兩人同樣玩玩具,他們會邊玩邊聊“我是什麼”,會手舞足蹈,充分發揮想象出和別人不同的東西,幼兒也會兩人商量玩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幼兒會商量玩什麼遊戲,怎麼玩,什麼規則,這些幼兒都需要表達,當然兩人交往過程中幼兒會出現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長怕幼兒吵架不讓幼兒玩,其實吵架也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鍛鍊的機會,一些幼兒在吵架中口齒變的伶俐,用語豐富,不過幼兒前一分鐘“敵人”,一分鐘後又成了好朋友。又會玩的很開心。在這裏幼兒不得不去認識、理解他人的願望。

2、情感與觀念

幼兒必須學會處理與自己不同的觀念,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幼兒同伴交往中,會模仿他人的語言。幼兒在同伴遊戲中練習語言表達機會多,在遊戲中很輕鬆很愉快的學習了;在幼兒園,教師創設角色區讓幼兒學習是很好的,當然幼兒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長朋友的正確引導,還要教幼兒一些交往技巧,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二)、幼兒同伴交往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

1、幼兒之間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

幼兒在角色區“小超市”的表現,他們可以象社會上的人一樣,自由表現,說錯了不會被罵,可以自己定價位,收銀員等超市人員還可以透過招聘等方法選取。這樣,孩子們可能會在一片笑聲中而過。

2、幼兒自信心的發展

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他們會把自己最好的表現出來,他說的話做的遊戲也會被他人所採納接受,幼兒的自信心會得到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得到發展又會引起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時間把我教的兒歌《小老鼠》變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們玩得更起勁並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兒同伴交往有利幼兒身心健康

1、夥伴交往的表現

夥伴的行爲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同伴間相互交往,他們會相互學習,學習他人的知識、經驗得到互利,會懂得等待分享和謙讓,還會使幼兒身心愉快,當一個幼兒遇到困難、心情不好時,如果與同伴一起玩,馬上就會眉開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兒在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會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還可以使他們發現與體驗自己的能力,產生勝任感與成就感。有利於自信心與進取心的培養,又學習瞭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觀點,情緒情感形成和發展了幼兒的同情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學習了自我控制謙讓。

幼兒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義,新的世紀對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容易發脾氣,作爲培養祖國花朵的我們,要幫助他們建立好的同伴關係,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與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幼兒人際交往的積極情感,幫助他們獲得社交技能, 讓他擁有良好的心態,樂於與人交往,品德優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 、幼兒夥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普遍問題

當前在兒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以自我爲中心。以自我爲中心的幼兒爲人處世總是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爲出發點,從不顧及他人。他們固執己見,很少關心他人,與他人不能和睦相處;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從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我國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階段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以自我爲中心就成爲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在與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表現得情緒變化過快或過於激烈。

2、心理特徵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較孤僻、任性,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遊戲,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常常悶悶不樂,甚至過分敏感。他們喜歡一個人呆在一邊,不願讓別人接近他,更不會主動地與同伴玩合作遊戲。這些幼兒有時還伴有小心眼、愛鑽牛角尖的現象。這些不合羣的心理特徵嚴重影響着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3、特殊現象

除了以上所說的以自我爲中心和孤僻、不合羣等不良行爲的存在外,還存在一種更爲嚴重的問題,即:有些幼兒有明顯的侵犯他人的行爲,如:罵人、踢人、推人、對別人吐口水、爭搶玩具、叫別人外號、故意刁難小朋友等。這些行爲如不及時矯正,會逐漸使幼兒形成驕橫無理、脾氣暴躁、冷酷無情等不良情緒。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兒同伴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包括幼兒先天素質和自身心理的發展,家庭、托幼機構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從收集的資料來看,家庭、托幼機構及社會的影響是比較廣泛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家庭因素的影響

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方法、家庭人際環境及家庭結構對幼兒的人際交往的影響特別重要。

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與方法(過分保護、溺愛、粗暴、冷漠等)對幼兒的人際交往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心理問題的發生。而父母對幼兒的過分保護和溺愛,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已成普遍問題。家長往往對獨生子女處處包辦代替,從而也限制他們活動的範圍和機會,使孩子很少獲得待人接物的經驗。當孩子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因怕自己孩子吃虧,也會立即去幹涉,甚至不讓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父母的過分保護,限制和剝奪了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交往的興趣,在交往中表現出退縮現象。對孩子溺愛的父母易對子女遷就,使孩子養成嬌氣、任性的性格,這會導致孩子與同伴交往時不會和同伴友好合作,隨心所欲,形成唯我獨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長對孩子粗暴和過於嚴厲,父母親的粗暴對幼兒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膽怯、孤僻和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甚至由於模仿與學習,孩子還常常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爲,使其他的小朋友不願與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有利於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環境,則會影響他們的同伴交往。獨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爲夥伴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因此父母之間,父母與他人之間,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爲他們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技能和行爲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沒有人以平等的身份與他們交往,容易使獨生子女產生一切都是爲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現出極強的利己性和以自己爲中心。父母與他人的交往態度與方式也極易成爲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結構中,父母的離異或不和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在沒有雙親或雖有雙親卻沒有愛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愛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緒。由於喪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產生的慾求不滿,使他們形成了攻擊、破壞的行爲習慣,這對幼兒與他人交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托幼機構及社會的影響

託兒所和幼兒園是幼兒最早較正規地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着決定性作用。幼兒從家庭走進集體環境,會對教師有着很大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的關係,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也導致了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沒有注意到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者懲罰幼兒,這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孤僻、冷漠、不合羣等交往特徵。

由於我國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複雜原因,教師對兒童人際關係這一維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斷標準重視得不夠。在長期的習慣思維中,我們往往過於強調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級地位,即老師就是老師,任務是教學,學生在學校,任務當然是學習。在學前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幼兒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動。也有一些教師認爲,是否樂於與人交往僅僅是幼兒個性的特徵所致,從而不重視爲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在今天以“知識”爲中心的教育體制下,即便人們重視兒童的人際交往,也只是重視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交往,因爲師生交往便於知識資訊的交流,從而仍舊忽視具有生活氣息的同伴交往。在這一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兒童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環境,而幼兒的所有社會意識(包括協作精神、尊重別人權利、理解社會規範、服從他人、同情他人、犧牲精神、正義感、堅韌性和服務精神等)都不是隻透過說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與其他孩子一起進行的交往和遊戲活動中,才能真正體會,真正理解,真正學到並能在生活中適時有效地應用之。

三、可採取的教育措施及對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兒良好的社會性人格特徵是透過與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發展起來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滿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從教育者的立場看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與他人交往,並希望孩子有較強的交往能力,不願意看到孩子沒有玩伴,更不願意孩子孤獨。教師更希望每個幼兒都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關心。相互幫助,團結合作。幼兒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這種慾望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強烈。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正在逐漸失去交往的機會,在生活中出現孤獨或孤立化傾向。因此,成人要爲促進幼兒的交往創造條件。

(一)、社區創設物質條件,社區多設立一些公園、草坪、兒童遊樂場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

由於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幼兒交往的地點越來越少,社區在考慮環境設施時,要考慮到幼兒的特點,儘可能多設立一些公園、草坪、兒童遊樂場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別人玩,在交往中體驗與同伴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二)、 家長做好榜樣作用,多帶孩子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孩子與各類夥伴交往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家長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際交往方式習慣、與子女交往的次數等都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父母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響,平時注意以自己真誠熱情的待人接物態度感染幼兒,並利用帶孩子拜訪親友、到鄰居家竄門等機會,讓孩子能有機會參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動中去,並從成人之間的交往中受到啓發和影響。鼓勵幼兒與各類夥伴交往,瞭解孩子的交友經驗與感受,引導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並提供相應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水平。

(三)、學校要保證和滿足幼兒交往的需要,同時要對幼兒的交往行爲進行積極的指導,培養幼兒正確的交往行爲,使幼兒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交往環境

幼兒園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兒園就要在創設條件鼓勵幼兒交往的同時,對幼兒的交往行爲進行指導,可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有關分享、協商、謙讓等方面的遊戲。教給幼兒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戶外活動中孩子們突然發現了一隻蝸牛,多多激動地和我說了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關內容,引來許多小朋友的觀看,藉此機會我請孩子們互相討論、交談,借用了一些戶外活動的時間作爲隨機教育請孩子們一起討論(他們討論了:蝸牛的出現,飲食,繁殖等),我做及時指導。並善於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幼兒的技能,在幼兒運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於同伴交往的實踐中取得成功後,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強化鞏固幼兒的行爲;對於攻擊性行爲進行移情訓練,有目的地設定教育情景,靈活地加以引導,使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想他人的興趣與需要,剋制自己並作出適當的反應,逐步矯正攻擊性行爲。

(四)、加強家園共育,提高家長對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認識

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援與配合。作爲幼兒教育的前沿,幼兒園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繫,提高家長對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認識,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爲幼兒創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圍,對交往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分析原因並給予耐心的輔導和幫助,引導幼兒多參加交往實踐活動,鍛鍊各方面的能力。

總之,同伴關係是孩子最廣泛、最正常的社會關係,成人應給予尊重、理解和支援。對於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兒,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在於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勤,《永遠的“知心姐姐”對媒體說》,《中國記者》,2004年8期,第19頁

[2]卜衛:《兒童的權利》,《少年兒童研究》,1998年4期,第25頁、23頁

[3]“快樂星球”網站:

[4]陸曄,黃豔琳: 《重新認識“兒童”》,《現代傳播》,2005年2期,第33頁、32頁

[5] 鄒曉燕, 李英玉 , 黃曉梅:《幼兒教育·教育科學》 2006 第7期

標籤:教育 論文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