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語文教學主題論文

論文2.56W

語文教學相關的主題論文大家知道應該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語文教學主題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語文教學主題論文

第一篇:語文教學主題論文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於注重眼前顯性成果卻忽視隱性成果的獲得,忽視了“培養人”的本質意義。很多教學活動仍然陷在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時候,語文課堂還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美的享受,我們要跳出功利圈,迴歸語文的本真,以期獲得更多更長遠的利益。

關鍵詞: 新課標 ; 語文之美 ; 功利

現行制度下,學生和老師都要面對一道難關,那便是高考。爲了高考成績這一功利性極強的單一目標,學生廢寢忘食,衣帶漸寬終不悔;老師絞盡腦汁,爲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深度的厭倦。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找不到心靈的共鳴與人文的美感。當《紅樓夢》這樣的鴻篇鉅製都無法讓學生喜愛的時候,當學生在課堂上只記錄答題技巧的時候,我們的功利心,已經毀掉了語文的美感,將其變成了一門知識性學科。“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格魅力,學生再也無從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壯志豪情,學生再也無從觸動。美,脫離了語文課堂,僅剩了可憐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一定是以語言爲要素、以語文爲本位的課堂。”應綻放人文光彩,迸發智慧火花,蘊蓄精神滋養。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跳出功利圈,享受語美之美。

一、聲音之美

朗讀是一種把文字形式轉化爲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這種創造性的活動綜合運用了多種感官,它由眼睛的視覺開始,到達腦部思考,再傳至口腔,成爲有聲語言,再傳至耳朵,最後再回歸腦部思考。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朗讀的效果更佳,它有利於傳達感情,促進思考,獲得薰陶。在很多公開課上,都能聽到學生們字正腔圓的朗讀,他們的聲音或憂傷或激昂,聲情並茂。

可是在常態課上,我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只看到埋頭苦讀的身影,看到筆尖舞動,寫着各種對或錯的文字。我們用默讀代替朗讀,用當堂訓練題代替誦讀體會。語文課堂成了學習基礎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的乏味課堂,我們有多久沒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

書聲琅琅在語文課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師在組織學習《再別康橋》時,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讀文字就去分析詩歌內容,學生對這種程式化的分析並不感興趣,缺乏見地,課堂氣氛沉悶,而有的老師先組織學生充分朗讀再來學習,學生髮言則積極有效。若再輔以配樂,學生在柔和優美的音樂中,感情充沛地誦讀,更有助於理解詩歌內容,語文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學之美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爲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文學展現社會生活,叩問心靈,是重要的精神滋養。

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組織中,很多學校、老師教授詩歌、文言文、現代文只講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學之美的欣賞。爲了一紙成績,他們把一篇篇內涵豐富、發人深思的,或蘊含哲理,或優美生動的文章肢解爲字音、字形、遣詞造句、段意主旨、寫作手法;把情感認知、文學鑑賞分解爲一道一道的鞏固強化習題,爲每一類型的題總結出答題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語文教成數學”

據統計,在現行的蘇教版、人教版等各種版本中,文學性的篇目都佔到60%以上,可見編者多麼重視語文教學的文學性。《再別康橋》的詩意優美,《拿來主義》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鬱頓挫,《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豪邁與失意,《勸學》的善辯與哲理……這一切倘若淹沒在無邊的題海中該多麼遺憾!

三、人情之美

什麼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透過文學作品來發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現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們沒有‘情’,我們便沒有人生的出發點。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爲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講解答案的來源,卻沒有真正的讓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卻了心靈的共鳴。

語文與我們的情感密切相關。純真溫馨的人情之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沈從文的《邊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將自然美與人情美緊緊融爲一體,“那點正直、樸素的人情美” 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但很多時候我們因爲其文章篇幅長,與高考聯繫密切的東西少就棄之不學。文學作品中最觸動心靈的地方、最有分量的東西,其實就是一份至純至暖的人情美。我們應該拿出時間,讓學生卻體會《雨霖鈴》中的悲傷離別情,《十八歲》中的拳拳父母情,領會《陳情表》中深摯的祖孫情,感受《滿江紅》中的壯志報國情……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瀰漫於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這種美必會幫助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遠大理想。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對此重視不足,敷衍了事。我們很少拿時間真正讓學生去體會文字的精神內涵,更沒有拿出時間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讓學生用心領悟。我們用太過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數的公開課上纔會設計這樣的步驟。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纔是語文教學的迴歸,卻將之稱爲“表演”。

很多時候,語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卻忽視隱性成果的獲得,忽視“培養人”的本質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人文教育,讓學生的內心蓄滿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啓迪。學《沁園春.長沙》,就要讓學生領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邁自信;學《指南錄後序》,就讓學生欽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堅貞不屈;學《夢遊天姥吟留別》,就讓學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潔傲岸;學蘇軾《定風波》,就讓學生懂得“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樂觀灑脫……

很多教師擔心注重了語文之美,會導致成績的下滑,損害師生的利益。然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勝過一切責任感。”當很多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教育學生埋頭苦讀的時候,反而使學生消退了熱愛之情,產生了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只能得不償失。其實,享受語文之美,並不會降低成績,反而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存在的“美”,絕不是浮華的東西,絕不是表演,語文有着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優勢和責任。面對高考成績的誘惑,面對喧囂的衆說紛紜,我們要拿出自己勇氣和智慧,勇於享受語文之美,勇於堅持語文字色,使之獨具魅力,張揚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語文教學主題論文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頒佈,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學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敢於表現自己,尊重學生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追求。指導學生寫作,注意作文題目的選擇,讓學生放開手腳,盡情書寫真正的自己;寫作講評,對學生的真摯的.情感及真實的體驗一定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褒獎。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鼓勵學生參與,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表達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賞識教育;運用;小學語文教學;基本策略

1搭建平臺,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兒童的自信心影響着現在以及未來的學習生活,缺少自信心的人,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束縛着自己的行爲,制約着自己束的思維,導致學習有始無終。小學階段恰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最佳時期,一定善於把握這一教育的契機,搭建平臺,讓學生在賞識中樹立自信心。

1.1課堂入手,營造被賞識的環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生活的主要場所,從課堂入手,營造一個被賞識的氛圍。讓學生在受到賞識,樹立起自信心。講述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學生說的結結巴巴,教師也要給予肯定的讚揚,幫助學生自信心。講述《小珊迪》後,學生自己談的感受,假設是慈善機構人員,怎樣講述小珊迪催人淚下的故事,讓世人知道,感懷小珊迪身世,給與關心與援助。小學生議論紛紛,七嘴八舌,雖然不能說的一步到位,但是他們理解了課文,有感情的進行敘述,多一次鍛鍊自我的機會,說的有理有據的,一一給予肯定和點評。識字教學,讓學生當“小老師”,由他們領讀,爲同學改正錯別字等,這些做法都爲學生創設了被賞識的環境,學生全方位地受到賞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信心。

1.2課外作業着手,享受成功的滋味: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微的環節,都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適當的表揚,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品嚐成功的快樂,後進生尤爲重要。一次學生作業抽查時,教師意外發現一學生作業非常工整,書寫極爲認真,和這位學生以前的相比,進步大極了,教師在全班學生面前不失時機表揚她,把他的作業展示在給全班學生。此之後,這位學生每一科的每次作業都是非常認真、工整的完成,讓老師耳目一新,讓同學刮目相看,大豎拇指。在被賞識中學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閃光點,品嚐了成功的滋味。

2優化課堂教學,大膽探索與創新

以學生髮展爲中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作爲小學語文教師,根據語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有利的環境,踐行新課標精神,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啓發式和討論式互相結合,在賞識中讓學生質疑問難,激勵學生求異思維,拓展豐富想象空間,探索中有所創新。

2.1讓學生在賞識中完善自己:小學語文教學引導爲主,讓學生探索,在賞識中自己主動解決問題。講述《奇怪的大石頭》時,多媒體課件演示一塊大石頭,書寫課題,鼓勵質疑發問,有個學生問:“石頭有到底有多大?多大?”另一學生問:“‘石頭奇怪在哪裏呢?”還有的問:“如此大的石頭是哪裏來的?”教師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很好!同學們都動腦了,提出了這些讓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下面,誰能在閱讀課文中,自己找出相應的答案。”學生受到老師表揚後,情緒高漲,積極性極高,紛紛自主解決問題。這樣,教師略加引導,學生們的腦子裏拼發出無窮無盡的觀點,訓練了學生求知探索、質疑問難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2讓學生在賞識中昇華自己: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限於沉悶的、死板的閱讀與解解答後問題,必須拋棄這一舊框框,在沉悶中尋找樂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思考問題,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發展求異思維。講述《蜜蜂》一課,讓學生感悟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課文結束之前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這種無法解釋的本能是什麼?除了這種試驗方法,你還有其他方法呢?講述《聽聽,秋的聲音》,除了課文中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聲音?學生脫口而出什麼“動物聲音”、“花兒的聲音”、“雲朵的聲音”、“小草的聲音”等。教師肯定了他們的創新,因勢利導,讓他們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因此,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在樂趣中思考,在賞識中思考,探索、創新,培養學生素質。

3賞識學習方式與勞動成果,體驗成功

3.1賞識學生互動探究方式,體會成就感:以學生爲本,教師引導,讓學生探索,合作交流互動,在賞識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講述《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課,課件演示一隻迷茫的波斯貓,讓學生找出相關的段落,閱讀體會,質疑提問。有個學生問:“波斯貓怎麼那麼迷茫呢?”另一位學生問:“什麼原因讓它這樣呢?”還有的問:“波斯貓的生活很好啊,怎麼能不快樂呢?”教師進行表揚:“很好!同學們動腦筋,提出了令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自讀課文,找出相應的答案,小組之間討論交流。”學生們受到表揚,興致勃勃,開始合作自主學習。體驗了學習語文時的成功與喜悅。

3.2賞識學生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就感:成功能增加滿足的感覺,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賞識學生的勞動成果,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注意挖掘學生作業的優點,及時表揚,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滋味,促進學生的學習。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小組合作學習,課後尋找合適資料,共同討論、研究,小組交流,最後展示,寫下自己的體會。將學生的合作成果貼於學習園地,受到表揚的爲自己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