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醫院校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教學探索與體論文

論文1.43W

摘要:《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強調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診斷學基礎》實驗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順利進入臨牀學習的基礎。就如何做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實用型人才培養,從教學思想、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一探討並總結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體會。

中醫院校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教學探索與體論文

關鍵詞: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教學質量

《診斷學基礎》是研究診斷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臨牀思維方法的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的橋樑,是開啟臨牀醫學大門的一把鑰匙,也必然是臨牀各科的基礎。

中醫和西醫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爲中醫、西醫以及中西醫結合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診斷學基礎》的目的是要使他們能初步掌握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爲臨牀課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爲豐富中醫臨牀診斷手段服務。但是由於中醫院校的學生,西醫基礎課的學習學時不夠,不紮實,導致學生普遍反應《診斷學基礎》的學習困難。而《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則實踐性更強,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爲了更好地提高《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談談本人在《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探索和體會。

1重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動手能力

《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一個特點是必須熟練地掌握臨牀常用的各種檢查方法,其中尤其是體格檢查方法,而這些檢查方法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掌握的,它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是藝術性的。爲達到熟練掌握各種體格檢查方法,必須在自己身上或同學之間反覆練習正規、系統的檢查法,再到臨牀工作中反覆實踐、不斷訓練,逐步達到熟能生巧、學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各種表現後,才能更好地認識病態變化;正常與異常比較,使知識鞏固、理解透徹、體會深刻。

因此,在診斷學開課後一段時間,診斷學理論講授到胸部或腹部檢查後,每週1次(4學時)技能訓練課,共6周24學時。分4階段:第1階段:單元訓練即按順序分一般即面板粘膜和淋巴結、頭頸部檢查,胸部檢查,腹部和神經系統檢查,心肺聽診。第2階段:全身體檢。重點強調全身體格檢查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條理性的關係,既要全面檢查,又要避免翻動“患者”。在單元訓練和全身體檢期間,按15~20人爲一組將班分組,每個組由1名教師指導(帶教)。試教後2人一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醫生”,進行練習,然後角色戶換。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答疑、糾正錯誤手法。

2探索純理論型向能力型的轉變(檢測與考覈)

考試得分是學生最關心的事,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試內容又是指導學生重視哪部分內容的重要導向。因此教學工作的一個核心部分。傳統的考試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筆試輕操作的弊病,爲改變高分低能狀況,調整改進考試內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學期2003級中醫7年制的教學中,我們就加大平時考覈力度;增加操作考覈分數;期末考試增加體檢考試,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時間爲40分鐘。按完成操作的質量及時間,結合用物準備儀表態度和必要時的簡要提問等綜合評價。並規定凡全身體檢考試不合格者不能參加理論考試(補考合格方可參加)。獲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他們會利用空閒時間主動聯繫實驗室的老師借器械互相練習。另一方面以往診斷學基礎考試純理論筆試成績即爲期末的最終成績,常導致學生成績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實驗報告和技能考覈做爲平時成績後,學生的成績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僅爲1%。目前我們教研室已將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推廣到全校中醫本科生《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教學中了。

3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隨着招生規模擴大,逐年招生人數的增加,病房的患者無法滿足診斷學實習的要求,近年來,基本取消了診斷學實習進病房,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建立多媒體實驗室,購置腹部電動肝脾觸診儀及心肺觸診、聽診電腦模擬器,許多異常體徵可以不需要進入病房就可以聽到、看到,而且一些是臨牀上都難以遇到的體徵在實驗室就可以聽到和看到,學生可以在多媒體及模型上反覆體會,直到掌握。

4課程改革初見成效

針對中醫類臨牀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問題,提出建立臨牀技能實驗教學體系的概念,將診斷學基礎實驗課作爲一門獨立的課程,加大了學時、教師和資金的投入。2006年學校投資300多萬元成立了臨牀技能培訓中心(模擬醫院),寬敞明淨,面積1000餘平方米;設有診斷技能訓練室、內科技訓練室、臨牀思維訓練室等、多媒體演示室;擁有進階綜合模擬人、20臺復甦安妮進階模擬人、3O套心肺聽觸診訓練系統、30套腹部檢查模擬人、l0餘臺心電圖機、4O餘臺臨牀思維訓練電腦、4套多媒體演示系統及100餘種配套教具,擁有診斷學、內科學多媒體教學軟件300餘種,完全能滿足課堂教學及實驗教學的需要,實現了診斷、內科學教學的現代化,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該臨牀技能實驗教學體系以提高學生臨牀實踐能力爲主要目標,從臨牀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兩方面訓練學生臨牀技能。爲學生提供了從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訓練的平臺。在檢體診斷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臨牀技能實驗中心,對高等醫學專科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5建議

5.1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專業素質

首先,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要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臨牀技能培訓和考覈的重要性。要作爲臨牀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來抓,做到齊抓共管,並列爲教研室的目標管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臨牀技能的傳授,要和理論教學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實驗課、見習課,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

其次,教師應站在學科的前沿,對本學科的知識有足夠的積累和把握,同時,還必須精研教學方法,精於組織教學。具體體現爲根據教學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統性,又注重實用性。爲了更好的做到以上兩點,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就應該不斷的進行“充電”,多看、多學。學校也應定期選派教師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會議或理論、技能培訓班,更新知識,提高學術水平。

5.2統一備課

實驗課所採用的教師先示範,然後學生邊練習,教師邊巡視、指導和糾正不正確手法的這種授課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教學質量,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個班的小課由幾位教師上,授課的內容與方式、查體的手法和順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個年級或同一班組的學生常常出現檢查同一體徵而用不同的查體方法,且查體順序也有出入,有些學生甚至還理直氣壯地說是某某老師教的。針對這些問題,教研室參照教學大綱,認真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對授課教師的講稿及教案集體討論、修改。年青教師由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先行知道、示範教學。組織教師觀摩標準的查體錄象,統一授課內容、手法、順序,達到授課人員不同,但授課內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證高質量的'授課,提高教學效果。

5.3依託醫院,開發資源

臨牀醫學專業的學生儘早接觸臨牀是提高培養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方法。臨牀上的衆多體徵如皮疹、紫癜、噦音、心臟雜音、肝脾腫大、錐體束徵、腦膜刺激徵等,雖可從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從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認識到和體會到,因而必須在反覆的臨牀實踐中,逐步學會。

目前,教學面臨的困難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必須積極想辦法,開發資源,延伸課堂。如臨牀見習,安排在診斷學課程結束後的1個月,作爲西醫診斷學的延伸學習,要求他們在1個月內,力爭見識常見病症狀、體徵,熟悉三大常規等常用檢驗項目以及心電圖等各項輔助檢查方法的應用,爲後期臨牀各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再如畢業實習前的臨牀技能強化訓練,與第一臨牀醫學院建立的本科生導師制結合,將數百名學生化整爲零,利用醫院的師資、場地和病材資源,加強臨牀診斷技能培訓。此外,在醫院相關科室的支援配合下,籌備建立診斷資料庫,更好地利用附屬醫院的醫療優勢,開發教學資源。醫學院與醫院合二爲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醫學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決了臨牀教學的諸多難點,保證了質量。

5.4建立標準化病人和客觀結構化臨牀考試模式

標準化病人(SP)是指非醫學專業人員經過專業訓練後既能模擬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測者問診和體檢,又能根據病例標準要求對被測者的問診能力、體檢能力進行評估和指導,是具有教學能力和評估能力的模擬病人。發揮着扮演患者、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3種功能。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實施以來,其在醫學教育和考試中的價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數北美醫學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標準化病人。在醫患關係不斷變化的今天,使用標準化病人培養醫學生基本臨牀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體格檢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義。

作爲西醫診斷學教學人員,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讓中醫院校臨牀專業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門課程,因爲這是我們成爲合格的中醫藥進階專門人才的必備基礎。爲此,我們應該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