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廣播稿

秋季校園紅領巾廣播稿

廣播稿2.88W

廣播內容:

秋季校園紅領巾廣播稿

1秒鐘:全球規模的環境變化

合:親愛的老師、同學們,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

A:十二月份是環境教育月,今天讓我們透過“1秒鐘:全球規模的環境變化”一起來了解地球母親的環境現狀。

B:1秒鐘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達39萬立方米,相當於32棟體育館的容積

因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1秒鐘內會有762噸(即39萬立方米)二氧化碳氣體被排放到空氣中。這個排放量是19xx年的4倍,其中的384噸因無法被吸收而不斷地被蓄積起來,致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這便是使地球產生溫室效應的最大原因。

衆所周知,森林中的樹木可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成氧氣。但是,即使有5萬棵杉樹,其1秒鐘內能夠吸收的二氧化碳充其量也不過0.01立方米而已。

A:1秒鐘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上升0.00000000167攝氏度

從19xx年到20xx年的xx年間,地表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43攝氏度。這是過去90xx年間沒有過的上升幅度。人們認爲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由於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增加的緣故。

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隨着氣溫上升,許多動植物被迫向海拔高的地區和高緯度地區遷移,而氣溫上升速度過快時,動植物來不及遷移,這樣就會造成物種的滅絕。關於氣候變化的政府間討論會(IPCC)預測:19xx年到21xx年間,地球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比過去還要進一步加速,最高可上升5.8攝氏度。那就意味着大量動植物的滅絕。

B:1秒鐘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1620立方米

由於平均氣溫的上升,格陵蘭島的冰川每年融化510億立方米。這個量約相當於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容積的1.9倍。

冰川一旦融化,整個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大片土地就會消失。冰川融化這種現象,不只是在格陵蘭島上有,在阿拉斯加和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冰雪、位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等,以及世界各個地方都在發生。

A:1秒鐘全球大氣中減少了可供140萬人用1天(710噸)的氧氣

就在你一眨眼的瞬間,全球大氣中減少了710噸(50萬立方米)氧氣。這些氧氣可供140萬人用1天!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19xx年到20xx年,大氣中平均每天減少224億噸氧氣。主要原因是由於石化燃料和燃燒需大量消耗空氣中的氧氣。另外,由於森林砍伐和海洋污染,使氧氣的供應源也在逐漸減少。

人類人均每天消耗360升氧氣。作爲維持人的肌體不可缺少的氧氣,正在逐年地越來越少了!

B:1秒鐘全世界使用252噸石化燃料,相當於63輛卡車的裝載量

有這樣一種說法,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是“昔日太陽能的罐頭”。煤是在古生代(57500萬年前至24700萬年前)、石油是在恐龍出沒的中生代(247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由埋入地下的生物資源經過漫長歲月的沉積變化形成的。

現代的生活以迅速地消耗這些寶貴的資源爲支撐。如果繼續以現在的速度使用石油,那麼在短短的xx年之後,現在已探明的石油將被消耗殆盡。

A:1秒鐘全世界天然林消失5100平方米,相當於20個網球場的面積

假如此刻你站在森林的入口處,就在這個時候你腳下的森林正在消失。全世界的森林在1秒鐘裏消失的面積相當於20個網球場,1個小時就消失5個紐約中央公元的`面積,1天就會消失440平方公里,將近日本種子島總面積那麼大。

據說,全世界天然林僅在20世紀xx年代,就消失了16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列島4倍以上的面積。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因地域而有所不同,但轉換爲農田、牧場之用是主要原因。

B:1秒鐘地球上平均有0.002種生物滅絕,即在7分鐘裏就會有1種生物滅絕掉

地球上究竟有什麼生物,各種學說表述不一,大致在1500萬種到1億種之間。據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的說法,主要由於熱帶雨林破壞的緣故,致使每天有200種生物滅絕。假如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麼今天的地球將面臨從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以來規模最大、最慘烈的物種滅絕局面。

A:1秒鐘中國新沙化的土地達78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兩居室商品房的面積

全世界耕地、牧場正以每年6晚平方公里的速度沙漠化。即1秒鐘有1900平方米的土地被沙化。肥沃的土地正在1秒接1秒地不斷變成沙地!尤其在中國,沙漠擴展的速度更快,19xx年以來,沙漠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擴大。

據說,全世界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已達陸地總面積的1/4。全球總人口的1/7,即約9億人受到沙漠的影響。

B:1秒鐘全世界耕地減少2300平方米,相當於3.45畝的面積

由於沙漠化和土質劣化,世界各地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耕地減少即導致農作物收穫量的減少。雖然因地而異,但2300平方米土地能生產約4噸土豆。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量耕地都由於城市化或廢耕棄田而荒廢,因此耕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

合:今天的紅領巾廣播就到這裏,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