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高效課堂教研專題階段總結

課堂教學是決定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關鍵環節,針對三溪中學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提出瞭解決的策略和方法。現在進行階段小結。

高效課堂教研專題階段總結

1.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而當教學目標確定以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受制於課堂教與學的行爲效果,即取決於教師擬訂爲完成課堂目標、實現知識和能力向學生的“遷移”所設計的環節、方法、手段、步驟是否“合情”(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實情)、“合理”(符合學生髮展需要和課標或大綱所規定的要求),透過這些環節、方法、手段、步驟是否產生真正的效果。這就是一個教學模式的問題。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程序的有機組合。有的教師,課堂教學中構思巧妙,教師“導”得深入、學生“學”得積極、活動豐富,一節課下來,大多數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得到方法的啓迪、能力的訓練、思維的發展;有的教師,上臺就只顧自己講,自己寫,方法單調,學生活動就是僅僅是忙於聽和記,一節課下來教師和學生都十分的疲憊,教師雖然灌得多,但學生收穫和過手甚少,更談不上方法的啓迪、能力的訓練、思維的發展,日積月累,形成課堂教學中的高耗(消耗了大量的課堂珍貴的時間和教師和學生的精力)低效(實際的效果效益差)現象。

2.主要的現象

現象一:課堂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並且教師重講輕學。

現象二:教師爲省事用教輔代替教材,代教案,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沒有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組織,導致所教內容脫離新的大綱考綱要求。

現象三:教師把對學生方法的培養、思維的訓練不放在課內,而在課外佈置大量並且沒有經過挑選的作業,學生在課內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和訓練,課外處理習題的效率低,不僅本學科學習質量差還耗費了學習其他學科的寶貴時間。

現象四:新課、複習課、習題評講課全部都是統一的一種模式,形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複習課的作用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再現,習題課(或試卷評講課)中比較普遍的是教師向學生和盤托出正確的答案,對試題的分析也僅僅是教師個人的活動,教師向學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題技能,缺乏讓學生參與析題、破題過程,課後學生遇到新的問題依然束手無策。不少新教師對評講課,面面俱到無所側重,不能由點及面進行歸類和舉一反三,課後遇到變式問題又是無從下手。

現象五:因爲課堂效益不高,教學進度被拖下來。正是這些模式陳舊和落後,“高耗低效”的現象的存在,嚴重地制約了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從課堂教學入手,狠抓課堂教學質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經迫在眉睫,成爲當務之急。

3.問題的對策

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中的“高耗低效”現象。

(1)積極行動,着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學校應採用多種方法和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新課程的有關理論,在學習活動中,建議學校領導要首先學、帶頭學,只有領導理解、掌握了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領導的思想轉變了,纔有可能去引領教師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不能停留於理論學習,要在學習活動中聯繫本校、本學科的課堂教學實際展開討論,從教學的指導思想、課堂教學行爲、課堂教學的效益等方面展開反思,深思“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如何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過程與方法。”

(2)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學習借鑑

我國推行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育相對先進發達的地區積極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總結了不少先進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學校要組織專人對這些方法和模式進行收集整理,組織教師進行學習研究,切合實際進行選擇借鑑。要“先看別人怎麼做,再跟別人學着做,最後自己怎樣創新做”,逐步形成適合三溪中學學校理科學科的有效模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進一步明確集體備課的要求,加強指導、督查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徑,學校要高度重視集體備課的質量,除了要安排專門的時間,對集體備課的形式、研究的內容、側重點要進一步明確,特別是對大綱考綱、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學法指導等要作爲重點研究。對集體備課活動的質量要實行責任制,學校領導可以去尊點、參與活動,強化督查的措施和力度。

(4)當前應從常規課類型入手,變革教學方法和模式

針對當前課堂教學模式的陳舊和單一,要改變“高耗低效”就必須從變革教學模式入手。一開始,學校對學科教學中常規的幾種課型要求可以提出一些規範讓教師進行嘗試。新知識學習課:首先要根據大綱(考綱)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其次要確立以教師爲引導、學生爲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貫穿“誘思導學”的基本策略。在新課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情景”呈現“問題”(或讓學生髮現‘問題’);緊扣“問題”採用多種方式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針對重點和關鍵組織學習小組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歸納”,“運用方法訓練”,教師再進行精要的講評和點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在新課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引導”、“精講”作用,更要注重學生在知識獲取中的過程參與;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要使學生體驗過程與方法,形成科學的態度,併力求當堂知識和技能的消化、過手,堅決拋棄“一講到底”。

舊知識複習課:教學中要克服當前的通病現象——把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和技能或按章節或按板塊順序重新講一遍。這實際上只是對知識的簡單和濃縮式的再現。這種講法,課時耗費大,缺乏針對性。既不能真正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也無助於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的建構,更談不上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啓發、方法的引領、能力的培養。應該的處理方法是:無論是章節複習還是專題複習,當課堂複習內容確定以後,教師應深鑽教學大綱和中考大綱,準確把握教學大綱和中考大綱要求,正確制定複習的標高(知識技能的深度廣度),根據所要複習的知識技能對應研究試題,在試題中找到知識技能的落腳點,透過試題去挖掘知識和技能的生長點。將這些試題按照所要複習的知識系統進行順序編排整合,組織成爲一個個的問題,以題目的形式呈現問題(學案形式),以問題爲線索,以學生參與分析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提煉、總結、方法和規律的揭示並輔以針對訓練和變式訓練爲主要的活動模式展開復習。複習課既要使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同時對知識的運用方法、解答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途徑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習題、試卷評講課:不少教師對評講課的處理是將評講課簡單地處理成爲講作業、講習題,這樣講,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這次講的問題,下次依然是問題,錯誤累糾不正;這說明這樣的“講”法,學生並沒有多大的.收益。沒有收益的核心癥結在於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思維障礙沒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師不能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去清除障礙;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現給了學生,學生僅僅是單向接受,即使有所獲取,獲的也僅僅是就題論題的問題處理方法、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上好評講課,教師應該有“三個意識”。

一要有問題意識------評講什麼,即本次評講主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試卷(練習、作業)進行認真批閱,統計分析,找出學生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以及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理清這些問題是知識和技能的缺陷,還是運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維能力等智力問題,教師只有做到對學生的問題心中有數,纔能有的放矢選擇好所要評講的策略、方向和重點。

二要有策略意識-------如何評講,即評講的方式方法問題。在評講課中教師要提供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從讀題開始,到審題、析題、解題、表達等各個步驟均要進行必要的嘗試,進一步暴露知識能力的缺陷和思維的障礙。要將只是教師把解答方法呈現給學生的通常做法,變爲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探索,教師適時、適度進行啓發誘導,幫助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整個過程,是點撥助推式,不是包辦替代式。針對方法和規律,教師要組織學生在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提煉、總結。

三要有反饋意識------在評講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是否在積極進行思維活動。評講課本來就是立足於解決學生在練習和考試中暴露出的“學”的問題,評講課質量的標準就是要看學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決了,是否把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透過一個題目的分析解決了一類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教師對評講的題目(問題)進行梳理後,應該設計課堂針對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變式(針對一類問題、或知識技能運用的變換情景、角度等)練習,透過課堂針對性練習使學生在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訓練和提升。

(5)在改革探索的進程中不斷總結和反思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很多,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模式也沒有定勢,需要教師去積極探索和創新,需要學校各級管理人員積極支援並加以制度、措施保證,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反思,只要我們的領導和教師真正意識到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這種“高耗低效”現象,積極去分析研究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措施、方法和途徑,積極學習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