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爲了瞭解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現在你是否對調查報告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1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那就形成了現在這個局面: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每年都有畢業生,也就是每年都有失業的。那麼長久的持續下去,這個現象將會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爲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雲的求職大軍中,如何脫穎而出,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是每個畢業生都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能力結構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並不是基於職業路徑的需要進行建構與培養,難以滿足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用人單位的勞動力需求行爲基於“職位分析下的任職資格模型”在勞動力市場上透過價格機制選用合適的人才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的幾大原因:

一、每年新增大量勞動力

中國處於人口高峯期,存在着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4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那麼這個原因導致我國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就業困難局面。

二、高等教育大衆化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在短短几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時代。高等教育大衆化已成爲一種必然,但一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衆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衆化,使從前的天之驕子到現在的滿地都是。

三、高校自身問題

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利於大學生就業。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工作往往畢業前才進行,就業指導僅僅是一種職業介紹,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

四、大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是大學生自身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大學生作爲公認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編制起來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

其次,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裏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也導致成功率不高。

五、用人單位條件多

用人單位盲目設定的各種條件帶來的就業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驗障礙,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存在着重學歷而輕視實踐的傾向。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2

一.實踐目的:

爲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爲了幫助在校大學生更好地瞭解就業資訊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故決定在這個暑假作此點差實踐。

二.實踐時間:

三.實踐途徑:

透過走訪榮成的大小民營企業,採訪企業中的歷屆大學畢業生與負責人,透過發放問卷,向他們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更好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四.實踐過程:

在25天的實踐時間裏,我走訪了大量的企業,調查了以大學畢業生爲主體的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狀況;並且走訪的企業基本包括了各個行業(製造、銷售和服務等)以及各種規模,共收回了大約200份有效問卷。因此,這次得到的調查結果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的。

此次調查實踐問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現在工作情況設問。

2.針對工作滿意度的設問。

3.是針對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的設問。

4.針對自我期許和對企業的期許設問。

5.針對就業資訊和就業途徑設問。

6.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7.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8.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具有多少程度的影響。

五.實踐結果及相關分析:

經過我們的統計初步得到了以下結果:

1.工作情況

目前大學生選擇工作日漸趨於理性,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對工作方向的選擇、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現在已經逐漸漸形成了爲自己選工作的良好態勢,而不是以前的爲專業選工作。統計結果顯示,約有34%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什麼聯繫,只有38%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繫比較密切。而且從現在的社會發展觀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會的經濟來源,再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沒換過工作的畢業生大約只佔38%,而大約有42%的在職大學畢業生換過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滿意程度

半數以上的畢業生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滿意,只有約5%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不滿意。

其中,在對現在工作最滿意的方面選擇中被調查者大都選擇了與同事的和睦相處這一項,而對現在工作最不滿意的方面中薪水一項則佔據主要地位。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對薪金的要求大學畢業生也趨於理智,能夠對自己做出較爲理智的斷,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沒有過度的追求高工資。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和自我期許以及對企業的期許約97%的畢業生表示能夠勝任現在的工作,但是實踐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爲了畢業生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相應的超過半數的畢業生表示在企業中最希望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晉升和出國深造總共只佔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調查的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質於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只是爲了暫時的利益。

4.就業資訊和就業途徑

透過調查畢業生在畢業時最關心的資訊分別是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以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分別達到了36%和20%,這說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與招聘單位能有一個溝通的機會。另外求職技巧也成爲了一個關注的熱點,這說明在學校裏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講座的確是很有必要性。他們表示,透過專門的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網站和校園招聘大會的形式能比較容易獲得當時的就業資訊。但他們同時表示校園招聘大會實際效用不大(與招聘單位反映的情況一樣),漸漸興起的網絡求職和傳統的人才招聘市場是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而效仿國際的透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就業亦佔有一定的比重(這可能與我們在榮成做調查的侷限性有關:在榮成部分的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可能導致了透過熟人介紹的方式比重過高)。

5.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從問卷結果顯示,約67%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曾擔任學生幹部,而表達能力(凸顯於人際交往與業務洽談),實踐能力(凸顯於實際業務操作),交際能力(凸顯於與領導同事交往及業務洽談)的鍛鍊成爲日後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鍛鍊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透過擔任學生幹部則,可以讓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鍛鍊,累積到日後工作所需要的經驗。

6.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58%的畢業生認爲企業在招聘人員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另外還有20%的人認爲是專業知識。而實踐能力的創新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被認爲是學校現在最缺乏的方面(與上面可以互相印證),學校名氣已不在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唯文憑論”已向“用文憑論”轉變,而“唯人才論”則逐漸興起。相應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專業知識被認爲是與他人競爭同一崗位的優勢所在,同時吃苦耐勞精神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成爲了一個優勢因素。如今在職場上,個人的素質已成爲影響求職的主導因素,只有在學校打好基礎,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與修養,纔有可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7.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的影響

透過問卷結果的統計,我們看到半數左右的畢業生表示在大二、三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大概10%的人大一就開始考慮,剩下的人則在大四或畢業時纔開始考慮。

在高校職業規劃選項中,只有約11%的人知道職業規劃並知道怎樣規劃,而59%的人則不瞭解職業規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幾屆大學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大學裏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而且,絕大部分人表示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9%的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關的講座表示滿意,但同時有25%的人表示當時學校根本無此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還未普及,而且課程質量普遍不高,不能達到學生的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講座,以及提高提供就業指導質量應該成爲各高校的重要任務。

六.實踐感悟:

透過此次社會實踐,我深深體會道作爲大學生的我們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不能再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而是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爭取日後能早日適應社會。同時,在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在大學裏我們應該積極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是爲自己創造好的就業條件的重要條件。

七.實踐總結:

透過假期的這次調查實踐,我收穫很多。不僅更深的瞭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從中受到一定的啓發,對於日後的人生規劃和發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更近距離的接觸神會,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對在此次調查實踐中與我合作、配合的大學生、指導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3

創業就業背景:

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他們可以選擇的,或許不只是進入一個差強人意的工作單位,解決“就業”難題。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摒棄了競爭激烈的“就業”帶來的`壓力,開始走上創業的道路,開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麼,分析“就業”與“創業”這兩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截然不同的兩種生存方式,它們各自在剛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學子們心裏佔據怎樣一個地位?就業形勢如何?創業到底難不難?

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不像以前那麼珍貴了。現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而就業崗位不多,這就造成了就業競爭十分激烈。這就是就業難的實質。就業時應注意哪些:簡歷不要亂投;沒投過的公司來電,拒絕之;實習要先交錢的,沒門;不簽約就讓幹活的,考慮考慮,多方覈實一下;不輕信任何口頭承諾。創業所遇到的困難: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啓動資金:除了家庭資助,絕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沒有其它經濟來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透過勤工儉學積攢下來部分資金,但創業初期的花銷,經常會遠遠超支。

二.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大學生有激情、有抱負,但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紙上談兵”而敗北。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生活,相對風平浪靜少有挫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者們也普遍比較脆弱。其實無論何種創業都會有風險,創業的同時即應該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能夠經得起市場的錘鍊。

四.創新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後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後塵。

五.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繫不緊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實際創業項目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學知識資源的浪費,又是對創業時機的延誤。

縱觀如今中國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以及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對當代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取得更好的發展,總結出相關對策如下: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爲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併爲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資訊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爲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爲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裏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爲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髮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解決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表現,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強國、促進和諧的大事。大學生畢業後沒事幹,是人力資源的最大浪費,對於家庭,對於社會,都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應,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和有效解決。創業就業大學生優先,應該形成共識和行動。一靠政府給足政策措施,支援扶持到位,二靠大學生自身發奮努力,科學選擇,三靠社會提供競爭機會,並能消除性別歧視,男女生均等就業機會。只有三股繩扭成一股繩,我們的大學生纔有希望創業和就業。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4

淺談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當今中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的癥結何在,經過一個假期的調查和了解,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我國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徵。例如城鄉二元結構———城市與農村就業的收入差異大,個人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差異大;體制內與體制外二元結構———體制內(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行業等)就業與體制外(民企、私企、個體戶)就業,所享受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性差異大。這樣的二元結構,使得大學生畢業後大量涌向城市、涌向體制內,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形成過度競爭,造成了人才積壓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客觀上也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

二是職介市場的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從市場發展的趨勢來看,就業崗位與勞動者互相的要求越來越高,客觀上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xx年上半年全國勞動力市場平均月最大崗位匹配率僅爲0.6%,平均月最大求職成功率爲0.74,這就意味着30000的崗位因找不到合適人選匹配,有約四分之一的求職者找不到合適的崗位。由此可以看出,職介市場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結構性矛盾。

三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產生了近3億的“激增人口”,對今天的就業形勢影響極大,必須經過數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緩解。正是由於人口多,基數大,每年新增的勞動力也多,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很高的客觀事實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當代大學生在這種就業大環境下,其就業形勢不可能不受到衝擊和影響。

四是與大學生領先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知識層次比較,大學生目前的就業觀念整體仍相對落後。雖然高校是接受和傳播先進理念的前沿陣地,但在大學生中“一次性擇業”、“穩定性第一”、面子問題等傳統觀念並沒有得到徹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體制內單位去、就業崗位要令人羨慕等等,仍是現今大學生就業的追求目標。

爲了達到這一目標,大學生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是否能夠用其所長就不再被考慮了,這也造成了學不致用、纔不所專等人力資源浪費現象。要解決這些問題,從外部因狀,切實縮小二元差距。現在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二是加強勞動市場的建設,使之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爲用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活化”市場。三是針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與引導,使之提高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位轉化能力,並大力促進“靈活就業”和“儲備型就業”。而從內部因素來說,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擇業”的觀念,不要總希望“一步到位”。假設大學生選擇的是一次性就業,那麼大城市的國家機關和大型企業必然首選,但做出這一選擇的同時也就選擇了殘酷的競爭。而大學生如果選擇“多次就業”,打破傳統的觀念壁壘,先到競爭較弱的小城鎮小單位就業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會經驗後再向更高層次邁進,成功概率一定會更大。

筆者就很提倡這種“邊就業邊擇業”的思路。許多大學生常抱怨大多數用人單位總是在招聘時加上一條“有相關工作經驗”,使他們應聘無門。這固然是一種人爲障礙,但是這種“多次就業”的思路顯然要比“一次性擇業”更易跨過這道障礙。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只有透過全社會各部門各領域以及大學生羣體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政府指導就業”的正確思路,勇於探索,大膽實踐,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