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2017村幹部民情日記

民情就是基層人民的情況,記錄着,改善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情日記,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17村幹部民情日記一:

20xx年2月14日 星期一 天氣 多雲

上午9點,和湖洋村委主任李東華一同走訪上屋組返鄉農民工李馬連。

李馬連20xx年因犯搶劫罪入獄,20xx年2月刑滿釋放後,到福建一家工廠打工,年前回到湖洋。李馬連談了他自己的想法:?以前由於年輕好勝,誤入歧途,釋放後外出務工,一兩年下來掙了點錢但也不多。這次回來,看到家鄉的變化真是巨大,心裏很高興,但覺得自己沒有爲家鄉的發展做什麼貢獻,有些慚愧。現在想回家來搞規模種養,可找不到路子。?我和東華主任聽了他的想法後,對他進行了安慰,同時向他介紹了湖洋近幾年的經濟建設情況,宣傳了當前黨和政府的大好政策,支援和鼓勵他返鄉創業。李馬連聽後非常感動,決定不再外出,留在家鄉重新創業,與家鄉人民一起發展經濟建設。

下午3點,李馬連打來電話說,現在正在看一口面積20餘畝的山塘,準備租賃下來搞漁業養殖,如果價格合適就馬上籤訂合同。聽到這一情況後工作組成員非常高興。

2017村幹部民情日記二:

今天,家家戶戶沉浸在閤家歡樂的節日氣氛裏。那麼,山裏的老百姓大年過得怎麼樣?我想去看一看。

下午,我約了縣委副書記**、縣委辦主任**,一起到七裏坪鎮去看一看。

來到**村,路邊有一家正在放鞭炮,我們徑直走進一個小院,來到一戶人家,一起圍坐在院子裏,聊了起來。

交談中,得知主人家名叫陳國和,家裏還有老伴、兒子,一家三口。

陳國和高興地說:“我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在廣州做建築工,1個月能掙上5000元左右,雖然苦點,但高興。家裏老伴種糧收板栗,還有補貼,1年收入七、八萬,我家房子就是靠打工掙錢,在20**年建成的。”

坐了一會兒,陳國和的兒子陳勇從舅舅家拜年騎車回來。小夥子憨厚中透出精明,我跟他聊了起來。

“今年多大了?結婚了嗎?”“25歲了,還沒有結婚呢。”小夥子靦腆地回答。

“在哪兒打工?1個月能掙多少呢?”“在深圳電子廠打工。1個月能掙3500塊錢左右,除去房租和生活費,落個2000塊錢左右。”

“你有回來工作的想法嗎?縣新型產業園,有100多家企業,需要很多人做事。那裏月工資兩三千塊的員工很多,多的能夠達到八千多元。園區還配備了學校、醫院、生活公寓,開通了縣城至覓兒的專線客車,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縣裏正在開展‘春風行動’,你可以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事做。”

“我回來就聽說園區招工的事了,正準備去看看呢。說實話,不想往外跑,費用太大,又不方便。我已經約好了幾個一起打工的,過兩天就去,如果找到合適的事做,今年就不出去了。”

**村黨支部書記陳均儒聞訊趕來。我問陳書記:“你們村外出務工是個什麼情況啊?”

陳均儒回答說:“我們村有1633人,有400多人在外打工,其中在本縣打工的大約有200人,有200多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基本上要佔到每家收入的一半以上。”

我對方思意和陳敦學說:“全縣要透過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到千家萬戶,開展民情大調查,摸清外出務工人員、創業成功人士底數,將這些情況和園區招工工作對接起來,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就業,既方便羣衆,又服務園區,是富民強縣的好路子。”

在回來的路上,我撥通了七裏坪鎮黨委書記潘新華的電話,要求鄉鎮將“三萬”活動和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深入農戶開展大調查,及時發佈創業就業資訊,爲農民羣衆包括外出務工人員創業就業服好務,既解決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又有利於推動園區發展。這是鄉鎮今年要抓的一件大事,必須牢牢抓在手上。

2017村幹部民情日記三:

按照武陵區委對口石門縣壺瓶山鎮天坪村扶貧計劃,5月中旬,區總工會組成4人小隊,前往天坪村調查摸底、訪貧問苦。我,作爲其中一員有幸參加此次扶貧活動。

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5月15日到達了石門縣總工會,這裏,距離我們要去的天坪村還有很長一段路程。

5月16日一早,天剛剛破曉,我們在村支書張玉校的帶領下,踏上了崎嶇的山路,前往結對農戶家走訪。要說是山路,倒也不是,那彎彎曲曲的小路,不過人的腳掌寬,生長的小草已被踩倒,倒過去的方向看過去便成了進村的山路。路兩旁是一層層看不到盡頭的樹林,鬱鬱蔥蔥,煥發無限生機。佈滿荊棘的小路上,潮溼陰森、溝壑縱橫、險象環生,時而毒蛇出沒。走了將近兩個小時,在海拔1300多米的半山腰,一陣犬吠之後,隱隱約約看到了天坪村第一家農戶,從村支書張玉校口中得知,一般村民要從村裏去到村外,兩個小時是正常的路程。

我們走訪的第一戶叫張之付,男,66歲,在家務農,和妻子賀丙英育有一女。由於長期生活環境惡劣,一家人身體都很差。到他家時,屋門緊閉,顯示着主人出去了,我們一行便決定等等。張之付家是黑瓦木房,別說玻璃窗,就是一根釘子都看不見,屋前打掃的很乾淨,整整齊齊的碼着柴禾,房子有些傾斜,木頭上大部分都長滿了苔蘚,在我們眼中,這顯然是一幢危房。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我們等來了從田裏匆忙回來的張之付。看到我們,他有點慌亂,但還是熱情地打了招呼。他中等個頭,滿臉風霜,眼神透着無奈,顯然是被生活所迫。從他的口中,我們知道,他家耕地12.83畝,好一點的水田僅僅只有0.83畝,旱地12畝,這在村裏算佔有耕地很少的。地裏種了油茶和果蔬,都是供自家消費。張之付說,耕作很辛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是繁忙。一年365天,只有過春節纔會休息。農閒時,他得去石門壺瓶山鎮上找零活做,賺些小錢,不然一年就沒有收入。張之付的後院養了6頭豬和15只雞,他說這些也是供自家吃的,想要賣出去,但是沒人要,所以天坪村幾乎沒有發展養殖業的農戶。一聊便不知不覺過了午飯時間,張之付很熱情,硬要宰只家養的土雞來招待我們,被我們婉拒。

村支書張玉校告訴我們,天坪村位於石門縣西北山區,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山區,適合發展中、小規模分散養殖業,如養殖土蜂、土雞、山羊、牛、生豬極是適宜,但是天坪村全是山路,進出很不方便,想要產業化和規模化,無異於異想天開。再加上沒有銷售門路,養了也只能自己吃。又因交通不便,地域貧窮,外出務工等因素的影響,天坪村裏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常住人口僅有400人左右。擺脫貧困,任務艱鉅。

返回的路上,我們談起了扶貧的事情。一致認爲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先修路。再採取“農村合作社”模式,成立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組織農戶發展養殖業,再聯繫銷售等,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鏈。激發村民發展生產熱情,同時村集體統一建立電商和實體雙重銷售平臺,彌補村民缺乏銷售渠道的短板,惠及全村貧困戶及其他養殖戶。

扶貧計劃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下定決心,需要排除萬難,才能真正的致富。

“秀峯相對峙,一覽衆山小”,我站在傲立峯頂的簡易村部,面對蔥翠如黛的遠山,不禁心中感慨萬千:有黨和政府的關愛,有幫扶政策的普惠,有勤勞村民的自立,相信天坪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標籤:村幹部 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