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著名日記

駐村幹部最新民情日記:冬日暖陽

篇一:田園春播

4月1日,星期天,天氣陰。

今天,去檢視小學後面的那片田地生產和早稻秧苗長勢情況,順便走訪盧屋組上灣聯繫戶龔樹民。沿着村部門口的河堤順水而上,時不時的看到田裏有些農戶在做農活。有一農婦在鏟田塍,問其爲什麼要削掉一半的田坎,她說是削厚一點更容易發現鼠洞什麼的,以後用稀泥糊回去纔不會漏水;又一戶人家剛播種,一家四口邊聊天,邊忙活着,做畦的做畦,平畦面的正拿一泥耥趟平畦面,還有一個在施肥,一個在播種,忙碌而又顯得其樂融融。此情此景,不由地讓我想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青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一首詩,且不論作者對彼時政治環境的暗喻,單就其那種“在混雜的環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間”,也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更表明了“勞作生活中包含着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閒來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的一種農家樂趣。這樣滿懷着希望播下的種子,相信今季的糧食一定能取得好的收成。

篇二:冬日暖陽

11月24日 晴

早上9點多,我與掛點的幾名“三送”幹部和鄉里的領導相約前往津槎村小學。透過工人師傅幾天的辛苦,第一批新的63套課桌凳和4個講臺已做好,今天將正式交付津槎村小學使用。(剩下197套課桌凳和1個講臺將於近期完工後再交付刀坑、固營、合頭三個村小使用。)

雙芫的冬天似乎比別的地方更冷,而且早晚溫差特別大。從鄉機關大院到津槎村小學約有10多裏的路上,凜冽的寒風一直使勁拍打着車窗,似乎在尋找機會“鑽個空子”,好讓車上的人見識一下厲害。經過一小會的蜿蜒前行,車子來到了津槎小學,校門兩側貼上了用毛筆寫上的歡迎標語,先前到達到的學校老師和鄉幹部也已在門口早早等候。孩子們在老師的指揮下在校園裏排成了兩排,一見到我們就開始拍着自己的小手錶示歡迎。農村孩子靦腆羞澀,不愛說話,他們只能用他們認爲最熱情隆重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歡迎和感謝。

因爲校門太小,貨車開不進學校,課桌凳只能先在校門口卸下,然後一張一張地搬進學校。在我們的穿梭忙碌中,也不乏孩子們身影。他們用自己跟課桌凳差不多的個子,兩個一羣三個一夥地擡着課桌凳,雖然他們搬運一張課桌凳顯得很吃力,但在場的大人們卻無心制止他們,因爲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純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快樂。

擺放好課桌凳,學校舉行了簡短的捐贈儀式。儀式上,中心小學的廖校長代表學校給我贈送了錦旗,津槎村小學的朱校長則在發言中把最具有讚美力的語言送給了我。其實,我覺得最該讚美的應該是學校那些守着清貧堅守在農村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因爲正是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當地的孩子纔有一扇從小啓蒙認識世界的窗戶;正是因爲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當地的孩子才能樹立一種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我想,有這樣甘於平淡的老師,是孩子們的福氣;有這樣樂於奉獻的老師,是國家的福氣。有機會爲老師和孩子們做些事,則是我的福氣。

回來的路上,肆虐的寒風已被太陽驅趕。上午的行程,讓自己的內心充滿了快樂和感動。的確,這世界能有什麼事情能比看到貧困學校裏孩子們的笑臉來得快樂,能比幾十年如一日的爲教育而堅守清貧的事蹟更讓人感動呢?暖暖的陽光透過車窗曬在車上每一個人身上,我想這陽光也一定能照射在或許正在教室裏大聲音朗讀課文的孩子們身上吧?

篇三:可愛的小女孩

3月31日,星期六,天氣陰。

去符山圩走訪農戶的路上,正碰上村小學放學回家,只見沿途紅紅綠綠小花朵似的學生排着二個縱隊,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大路旁邊緩緩行走。突然有一清脆的聲音叫着阿姨,在我還來不及看清是否叫我的時候,一個小朋友已經走到我面前對着我笑和招手了,原來是她­——龔慧玲,接着有一帥氣的小男孩也跟着甜甜地叫我阿姨,我的心裏頓時溢滿了甜蜜。說起來我這纔是第二次見到小女孩,第一次是前天晚上,隊員小黃想去走訪一個叫龔賤來的聯繫戶,但他家周邊農戶養了幾隻狗,他有點害怕,不敢晚上一個人去走訪,於是我們相伴壯膽來到了龔賤來家。剛到時發現其家門沒鎖,進去房子無人應答,後詢問周邊農家,得知其帶小孩去公共浴室泡溫泉了,致電龔賤來,說一會兒就回家,遠遠的,我們看見他騎着摩托車載着一男一女2小孩回來了,小女孩一進家門,看見我坐在她家,就象久違的熟人似的甜甜地喊阿姨,當我感動地說她真乖時,其讀託兒所的小弟弟也跟着靠近我同我打招呼,並問我掛在胸前的崗位牌寫的名字怎麼念,我詢問了姐弟倆的姓名、年齡,得知小女孩慧玲讀小學二年級了,長得伶俐可愛,眼睛圓圓忽閃忽閃的。我和她談了一會兒的學習生活,得知她母親病了躺在牀上,她家就這一間簡易的房子住宿和會客,另一間老房子做廚房和飯廳,但是從小女孩和其弟弟的臉上,我們沒看到一絲的貧寒人家小孩的那種膽怯和怕生,想必父母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活動空間,小女孩很活潑地說:阿姨你人真好,我好喜歡你。這樣的貼心話,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女兒小時候每天一放學就向我彙報學校一天發生的趣事的情景,心裏不禁涌起陣陣的暖意。由此看來,“三送”的過程不單是我們在“送”,也有細物潤無聲之所“得”,這樣的感受,沒有親身下基層的經歷,就不會有如此深切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