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精選】

“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誌式的流水賬,也不是記錄問題的簡單堆砌。下面是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快來圍觀吧。

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篇一】

近,茂南區金塘鎮牙象村和公館鎮坡塘村的羣衆十分高興,因爲茂南區委書記丁錦文日前帶領區有關部門幹部到該村調研,現場解決該村道路、水利以及文化設施等系列問題。細心的羣衆發現,下鄉的幹部每人都帶着一本筆記本。幹部表示,把問題記下來,就一定有解決的辦 法。這是茂南區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的一個縮影。

去年九月下旬,新的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上任以來,勤走基層,在一線瞭解民情民意、在一線決策、在一線指揮、在一線解決問題已經成爲該區領導班子的工作常態。

爲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和省委開展“夯實基礎、服務羣衆”活動的要求,切實加強新形勢下羣衆工作,該區在全區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參加的對象是區四套班子成員、區直和市駐區單位領導班子成員以及鎮(街、開發試驗區)領導班子成員。活動的主要內容:一是區四套班子成員每人掛一個重點村(社區)、抓一個民生工程、包一個重點信訪案。二是區直和市駐區各單位主要領導每人掛一個後進村(社區),併兼任該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三是結合“扶貧雙到”工作,區領導班子和區直部門領導每人要幫扶一戶以上的困難羣衆。 四是每月10日至21日爲“無會旬”,區裏不安排會議,各級幹部利用這段時間下基層活動,每年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時間不少於60天。五是領導幹部下基層必須寫“民情日記”,把羣衆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記錄下來,幫助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民情日記本”由區委統一規格印製,並定期上交區委基層辦調閱和檢查。六是把下基層寫民情日記的情況作爲領導幹部年度考覈和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

該區四套班子領導在開展幹部下基層活動中起到率先垂範的帶頭作用。區委書記丁錦文連日來深入金塘鎮白土村、牙象村,公館鎮甘底村、坡塘村幫助解決水利、道路、文化設施以及治污等問題。區長李恆和深入新坡鎮、高山鎮幫助解決徵地、整治火災隱患等問題。在區領導班子的帶動下,全區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紛紛深入基層,幫助羣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該區領導幹部下基層的“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誌式的流水賬,也不是記錄問題的簡單堆砌,幹部下基層不僅向羣衆宣講黨的政策,傾聽羣衆心聲,認真去“記”,更用心去“做”,把功夫下在解民憂上,把事情辦在羣衆的心坎上。隨着該區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的開展,機關作風進一步轉變,文山會海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區裏能合在一起開的會議合在一起開,會議的效率提高了,各級幹部真正有時間泡在羣衆中、泡在工作中。

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篇二】

幾天來雨一直下個不停,今天早上雨就一陣大一陣小地下着,想着白水村的困難戶,我也顧不上下雨的問題了,眼看就要到中秋節了,他們近來日子過得怎麼樣了?每當想到他們,我的心裏就沉甸甸的。

冒着雨,踩着泥濘的道路,我首先來到了白水村的樑建忠家。他的哥哥去世早,嫂子受到打擊遠走他鄉,留下兩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現在都跟着他一起生活,本來就困難的家庭,再多了兩個孩子,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走進他家的院子,一家人激動地從屋裏迎了出來,在屋檐下我們攀談了起來。我問他們現在以什麼收入爲主,他們憨厚地說主要還是以種地爲主,因爲家裏帶過來的兩個侄女都還在上小學,吃喝拉撒睡事情都要管着,所以也走不開,既然把孩子帶着,就要對他們負責啊。簡單而淳樸的話語令我們動情。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一天的走訪慰問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象樑建忠家,本來家庭就不富裕,但面對兄弟家的變故,他們義無反顧地擔起了撫養兩個侄女的重任,將對兄弟不幸的傷痛轉化爲對孩子的關愛,由此而帶來的生活困難的問題,靠他們自己的確很難解決。其他困難家庭遇到的不幸也都令人痛心,如村裏的劉化鬆家,自己本來身強力壯在外面幹活掙錢,生活也沒有什麼問題。可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前在一次做工過程中頭部被砸成了重傷,現在不要說勞動能力,就連吃飯都存在困難,聽着他含糊的講話,看着他蹣跚的步伐,我的心就象外面的天氣一樣陰鬱難受。

雖然在每戶困難家庭,我都給他們送去了慰問金,但我也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些慰問金可以暫時地改善他們的生活,但卻無法從實質上改變他們的生活。而且僅僅依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可能也同樣無法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對於這些因爲各種不幸變故而導致貧困的家庭來說,只有依靠社會的力量,透過大家共同送出愛心,伸出援手,他們的生活纔有希望一點一點地得到改變。

在每一個困難家庭走訪時,我都詳細地詢問他們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具體的困難,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夠從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入手,一點一點地促成他們生活的改變。在身患重病的周興貴家,我從他不清晰的話語中瞭解到,他的小孩今年上學報名後又轉學,但原來繳納的入學費還沒有退回來。我立即詳細地詢問並記下了具體的學校和小孩的名字,並當場向他承諾我回去以後將幫助他們協調解決這件事情。我知道,這些學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大人重病、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筆資金。在每一個困難家庭,我都一一記下他們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以便儘快落實幫扶解決措施,同時我也鼓勵他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要相信隨着我們社會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他們的生活也會一天比一天更好。

令我感動的是,雖然今天我的走訪不會給他們生活帶來立竿見影的重大改善,微薄的慰問金對於他們困難的生活狀況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但他們依然對我們的到來充滿了感激,再三感謝黨和政府想着他們,關心着他們,即使一些行動不便的羣衆,在我們離開時也不顧我再三勸阻,堅持要冒着雨送到院子外面,他們的淳樸與善良深深地感動着我,也讓我更多地思考,究竟怎麼樣才能更好更快地幫助他們改變困難的生活處境。

從今天的走訪來看,現在困難羣衆的貧困原因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一些家庭是由於不願吃苦、缺少知識技能等原因而導致貧困。但現在的貧困家庭基本上都是由於家庭出現病、殘、亡等各種不幸變故而導致的,幫扶的難度更大。僅僅依靠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很難完全解決他們的困難,只有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和關注這些貧困的弱勢羣體,聯手共同採取措施,共同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和力量,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生活才能迎來更多的陽光和轉機。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下基層活動範圍還要更大、頻率還要更高、作風還要更實,不僅我們領導幹部要下基層走訪,我們還要組織普通的公務員也要多到基層體驗民情,真實地感受和了解貧困羣衆的困難處境,對於涉及到本部門職能的困難事項,儘量幫助羣衆給予解決。比如我們法院,就要在暢通“立案服務綠色通道”,擴大對困難羣衆司法救助範圍,幫助弱勢羣衆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做好工作。希望透過這樣具體的幫困助困措施和活動,不斷促使我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隊伍羣衆作風的主動轉變,進而在各個部門、各個系統都能更多地形成制度化的扶貧助困工作機制,主動、長效地爲困難羣衆提供服務和幫助,不斷減少貧困家庭的比例,不斷提高困難家庭的生活品質,不斷營造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不斷提高羣衆的幸福感,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篇三】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今天,我跟隨駐井塘鄉魯草坪村“四深入”工作隊,一同前往村裏去調研。途中,瞧見不少村民在道路旁搭建一個簡易廠棚,向過往的人羣銷售自家栽種的西瓜、葡萄等農產品,構成了一幅獨特的鄉間美麗畫卷。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約上午10時左右順利到達了村裏。“現在村道修好了,可省時不少,以前我們僅從鄉政府到村裏都得需個把小時,現在從縣城到村裏也只有一個小時多點點。”隨行的井塘鄉人大主席唐江永深有感觸。

“是了,進村的道路修好了,村裏家家戶戶都購買了摩托車,村民出行方便快捷多了;村民建房的成本也降了,僅紅磚運輸費一個就便宜了2分錢,着實讓村民節約不少。”村支書盤向榮談及這條新修的水泥路,一臉幸福的笑容。

“早些年,路沒有修好,村裏若有老人患上疾病,得需用擔架擡着去看病;如今路修好了,只要一個電話,縣、鄉衛生院的救護車可直接開到村裏,省了不少事……”一旁勞作的村民魏榮光也主動迎了上來。

魯草坪村地處偏僻,交通落後,到達村裏需要走長約4公里的崎嶇山路。因山路崎嶇,魯草坪村村民外運木材和農產品依賴的仍然是肩挑馬馱等原始交通方法,一天下來只夠來回兩、三趟,嚴重製約着村裏的經濟發展。要想富,先修路。去年2月份,縣裏的“四深入”工作隊進村後,透過搞調研、摸實情,決定把修建進村的4公里水泥路作爲扶貧工作的第一位工作來抓,透過修通村道,來拓寬村民致富門路。經過向上爭、部門扶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120餘萬元,開工建設100天后順利完工、並投入使用。這條“希望之路、發展之路”建成通車後,讓很多村民都流下欣喜的眼淚,當地瑤族同胞更是親切地稱它爲“連心橋”。

在村頭,我們還遇到了正準備上山進行杉樹撫育的四組村民曾凡達。他領着我們來到了村裏新建的杉樹基地。

來到杉樹基地,整齊劃一地排列着快齊膝高的杉樹苗,微風輕輕一吹,小樹苗迎風招展,惹人歡喜。魯草坪村儘管山林較多,但許多山地都在海拔600米以上,氣候、土壤對林木的種植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縣裏的‘四深入’幹部到村裏後,透過實地走訪調研,並邀請縣林業、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多次實地調查論證,認爲村裏的氣候、土壤都很適宜厚朴和杉樹的生長。於是,“四深入”幹部想方設法籌資培育了足夠種植近1000畝面積的厚朴、杉樹苗,免費贈送給村民種植。爲了保證村民今春種植苗木的需求,還特地從外地調購了部分杉樹苗。據村支書記盤尚榮介紹,全村今春共培育和調配杉樹苗18萬多株,種植杉樹1300多畝。

“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我今年種植了杉樹80餘畝,目前長勢良好,照此生長速度,過不了十年,我家光杉樹收入一項就可達數十萬元,明年我還要擴種100畝。”曾凡達一邊鋤草一邊打着自己的家業“小算盤”。

魯草坪村5組距離村部還有數十里,居住人口50多人,由於路途較遠、村民居住分散,高壓電架設成本較高,村民又沒有足夠的資金,因此該組一直沒有接通高壓電。因爲沒有電,村民們仍然過着靠點松枝、煤油燈、蠟燭照明的黑暗日子,一斤煤油漲到了7塊多錢,要賣10斤玉米才能買到一斤煤油。爲了節約油錢,村民們常常趕在天黑前就吃晚飯,忙完農活天黑後,只好摸着黑吃飯。針對這一難題,工作隊多次到縣電力局彙報、爭取,終於在去年12月底,爲組裏爭取到8臺光伏發電機,並及時安裝調試好,供村民使用。

“自從有了光伏發電機,我們告別了用煤油燈照明的窮苦日子,跟村裏其他組的村民一樣用電燈照明、看上了電視,我要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讓我們瑤族同胞看到了‘光明’。”談及此事,村民田平激動不已。

在村小學,碰巧縣教育局的領導也在這裏,專程爲該小學配送農村遠程教育設備。據負責安裝的技術員覃某介紹,安裝調試後,山區的孩子可以跟城裏的教師進行遠程互動教學,可享受城裏孩子一樣的師資。

夏日的陽光是最燦爛的,夏季的風景是最美麗的。我們堅信,在“四深入”結對幫扶單位的全力扶助和魯草坪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過不了幾年,魯草坪村瑤族同胞們最美麗、最美好的“夏日夢”將會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