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扶貧工作民情日記

扶貧是爲了由先富帶動後富,讓廣大人民羣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扶貧工作民情日記

都是新搬遷戶,一統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戶。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佈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佔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村委會協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戶,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纔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裏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裏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說,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爲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院住了幾個月,醫生說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纔回來。他母親現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爲了掙點錢,他到省農科院學習了蜈蚣養殖技術,在家裏養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模養殖。徐斌是我入戶走訪來在農戶家裏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說,養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來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裏放牛,我說我們是“三萬”活動工作組的,想到她家裏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們帶到她家。家裏條件還不錯,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樓房,而且也收拾得很乾淨,她說房子建了好幾年了。程梅今年39歲,是我入戶調查遇到的第二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連遇到兩個年輕人,我便有些興奮,現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實在太少了。

程梅家裏三口人,丈夫朱朝明開農用車在周邊村從事農產品收購、販賣,每年可以掙一些錢。她在家種莊稼,不僅種了10畝土地,還養了10頭豬、3頭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種地搞養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萬元。她還有一個女兒,9歲,在洪門鋪讀小學。她家是我在洪門鋪村入戶走訪以來遇到的條件算比較好的一戶了。我問她現在主要有些什麼困難,她說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裏幫忙在山下協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組山上的資源其實還是很豐富,森林保護得比較好,山場面積也很大,如果年輕人不出門打工,像程梅一樣,在家發展養殖,也還是可以掙到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有年輕人回來了,村子裏纔有發展的生機和活力,纔可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接着我又到吳玉海、程家錢、吳兆旭、塗原進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裏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裏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扶貧工作民情日記二

按照市委精準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10月28 -30日,中心“三訪三化”工作隊來到三眼塘鎮黃茅新村,開展“一進二訪、精準扶貧”工作。

二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參加本村水利建設勞動中,被電排設備軋斷了2個手指,落下了傷殘。村領導向我們介紹,小金身殘志不殘,這些年來,沒有向集體伸過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強不息、自食其力。但因身體殘疾,許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較爲困難。

我們約見了金洪波,只見他身體瘦弱,個頭不高。傷殘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彷彿讓我們看到當年那受傷斷指、血染工地的慘痛一幕。從他與我們初次見面的交談中,我們知道這是個很有頭腦、辦事精明的年輕人。金洪波告訴我們,因爲承包的田土不多,農閒時節在益陽、沅江兩地販運農產品。家裏買了1臺三輪摩托車,夏天販西瓜,冬天販桔子。每天3、4點鐘起牀,拉着貨物到益陽農貿市場佔攤位,因爲這樣可以省去租場地的開支。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廠做臨時工,每月工作20來天。2個小孩加上年過七旬的父親,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說,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銷路,想收貯保鮮,春節上市時賣個好價錢,就是沒本錢,如果有幾萬元貸款就好了。我們覺得這是個好想法!

工作隊員、中心副主任張碩是個辦事迅即的人,立即調動自己的關係,和信用社的負責人取得聯繫,落實了貸款事宜。我們和村支書周紅兵等領導商議,由政務中心貼息,下月初爲金洪波貸款5-6萬元,支援他收貯桔子保鮮。我們相信,有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和他個人的勤奮努力,4年以後,這個對象一定會如期進入小康,實現市委的既定目標。

  扶貧工作民情日記三

從鄉上回村已四點多鐘了,村委馬主任夫婦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於是,我打算到村裏轉轉,順便了解點民情。

從村主任家出門不遠,就走上了xx山樑。站在山樑上遠遠望去,xx莊鄉及xx鎮的許多村社盡收眼底。這裏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陽的照耀下,黃澄澄的十分好看,不過大部分農田已收割。

這時我想起了我們人大秦主任經常給我講xx山區推廣雙壟全膜玉米的事。他當時給我講,以前的xx山區羣衆都是和海東的其他山區一樣,大部分都種植小麥、豌豆等作物,對種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透過省上和地區的扶持,以及縣上的大力推廣,整個xx山區的大部分農村都大面積種植雙壟全膜玉米,農民受益匪淺,是一場農業上的“大革命”。當時我還有點半信半疑,總認爲海拔較高的乾旱山區種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來,這不是神話,確有其事。就在前兩天,我送財經城建委朱進成主任去中川鄉時,就的的確確見識了。我們是從xx莊鄉出發,又從xx鄉翻越山嶺抄近路,經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見了山上正在收購的成片成片的雙壟玉米帶狀田。

正在邊走邊想時,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鄉。打了個招呼後,我們閒聊起來。我問他以前對種植玉米怎麼看?他說以前根本沒想過種植玉米,也想不到我們這樣的乾旱大山裏能種植玉米。說到這裏,他感嘆:這些年黨和政府確實好啊!就拿種植玉米這件事說吧,剛剛推廣的時候,政府免費提供地膜、種子、化肥,鄉幹部們苦口婆心地動員,但大家就是不種。現在呢?我們都嚐到了甜頭,大家的積極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們打心眼裏感謝政府。我說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樣?他說一畝地的玉米少說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種植小麥的話,再多也只能收入個四、五百塊,根本不划算。

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們秦主任去年讓我在“兩化”(化隆、循化)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中寫:在淺山山區推廣種植雙壟全膜玉米的事。當時我還有點想不通,現在想來真有點慚愧啊!當時我對秦主任說化隆的幹部、羣衆都可能沒有積極性。主任說那是縣上的領導們沒下決心,只要領導幹部們下決心,出實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對主任的話徹底地信了!期望再過幾年,我的家鄉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燦燦的玉米帶狀田!

 

標籤:民情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