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雨巷

《雨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雨巷1.97W

導語:《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第一單元現代詩的第一首。下面就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雨巷》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希望對老師的備課有幫助。

《雨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與領悟能力。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學詩了,這使我想起總書記說過的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今天我們來讀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首詩。《雨巷》)(教師板書)

二、精讀品味

(一)聽了這首詩,你感受和體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去朗讀呢?

明確:孤獨,寂寞,憂鬱,哀怨,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一般來說,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鬱悽苦的感情適合用緩讀。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這首詩裏邊,總共描寫了幾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在前邊我講了一個專門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麼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樣的聯繫呢?“我”獨自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在悠長又寂寥(靜寂、空曠)的雨巷中,是爲了什麼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一節地找。

2.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在一個什麼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裏,這裏遠離塵囂,冷清不熱鬧,她的腳下,踩着幽暗的、溼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氣,透着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麼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象徵着詩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寫姑娘的篇幅中,我們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樣子?(看不清)。爲什麼呢?因爲她撐着一把油紙傘,我也撐着一把油紙傘,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你在哪裏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爲題材的電視劇中,因此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給這個姑娘增添了神祕、朦朧的色彩,給人更多的想象和懷念。

4.在這首詩裏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麼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共同特徵,是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無法實現,有可心的姑娘無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卻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着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常用來象徵愁怨。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繫在一起。

這種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淨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徵着美麗、高潔。這也說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5. “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於,姑娘出現了,她也跟我一樣,撐着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麼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到了頹圮的籬牆,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着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等待,繼續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出現的。但由於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雨巷中的“頹圮的籬牆”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面的象徵。

三、探尋詩歌主旨

1.有人認爲,這首詩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表現男子追尋、等待姑娘不得而苦悶的詩,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認爲,這是一首政治詩,詩歌中的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們獨特的政治象徵。下面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討論,請各個小組選出發言的代表,你們小組贊同的是哪種看法,爲什麼?

2.代表發言。

A:我們小組認爲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爲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爲什麼?)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黑暗,社會環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麼,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上是政治詩。“我”——有追求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們在時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尋“我向何處去”,想走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他們又感到前途渺茫,無路可走。因此我們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特定背景爲憑藉,將它理解爲一曲表達理想哀歌的政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