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下面是課文教案,一起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案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覆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藉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四、創設情境匯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爲“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 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後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 月 / 別 枝 / 驚 鵲,

清 風 / 半 夜 / 鳴 蟬。

稻 花 香 裏 / 說 豐 年,

聽 取 / 蛙 聲 / 一 片。

七 八 個 星 / 天 外,

兩 三 點 雨 / 山 前。

舊 時/ 茅店 / 社 林 邊,

路 轉 / 溪 頭 / 忽 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麼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 一句中,彷彿看到了 畫面。”的句式,說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手法等方面賞析)

辛棄疾歷來認爲是豪放詞派的大家,他的詞中蘊含着豪氣和殺氣,應該是那種“醉裏挑燈看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我卻找不到他的豪氣和他劍下的殺氣。難道是多年的閒適帶湖讓詞人學會了做個“閒人”,從此不再過問國事,以至於找不到他的豪氣?難道是歲月的流逝,使詞人老矣,只能飯否,所以他的劍下沒有了殺氣?

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透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着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爲夜裏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着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裏,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資訊。 寫晴,作者抓住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風、鵲、蟬、蛙和清風送來的

稻花香,既寫出了所見、所聞,又寫出了所嗅,使人身臨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寫景的同時,作者又於人們不知不覺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作者將“蛙”擬人化,不僅顯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寫活了一個境界,即:寫出了農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的心情,抒發了人逢豐年的喜悅。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一句寫得有景,有聲,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聲情並茂。另外,在這畫面裏,作者緊緊扣着夏夜、農村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環境,鮮明地突出了兩點:“熱”和“靜”。先說“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棲的烏鵲,象受了驚一樣,清風吹着,直到半夜,樹上的蟬還象在呼救似地鳴叫。這裏的“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是說明熱的程度;從“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說明熱的時間。“清風”不爽,就更顯其熱。作者着意渲染“熱”,一是夏天特點的真實寫照,再,就是爲下面寫“雨”設下伏筆。再說“靜”。寫“靜”,作者並不是從正面去寫,而是用反襯的手法,以“鳴蟬”、“蛙聲”來烘托。在這一特定環境,以動寫靜,就愈顯其靜,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境界。這種“靜”與“明月”、“清風”、“稻花香”交織在一起,真是寫絕了農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筆鋒一轉,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資訊。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麼緊接着便會灑向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爲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爲是在夜裏,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寫雨,作者寫得既有層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個星天外”寫雨前的天象,再以“兩三點雨山前”寫驟雨來臨,最後寫雨中人的心理變化。寫雨前天象,預示已有雨意。這裏,雖沒寫雲,但由星稀,已可知雲密。這一句,作者把“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分別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僅突出強調了雨前的天象,驟雨的來臨,照顧到了音韻的需要,而且還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寫出了夏雨的特點。暴雨忽至,確使夜行的人焦急起來,到哪兒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邊”的“茅店”,可那是“舊時”,現在不知在否。等他轉過“溪頭“,“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見”一詞,人物的喜悅心情活脫脫地再現了出來。這一句寫得靈活,輕快,富有情趣,讀後,那個急而復喜的雨中人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該詞是辛棄疾少有的描繪農家自然風光的小令。

上片描繪鄉村仲夏的夜裏,靜謐的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一句運用得特別自然,而且別樣的工整。以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大自然裏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給人以恬淡閒適的美感:明月升高了,驚起了歸巢的喜鵲;清風悠悠流淌,伴着蟬的鳴叫。“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樣的夜裏,聞到了稻花隱隱隱約約的香氣,聽到了蛙聲一片。作者不但從視覺上,更從嗅覺與聽覺裏,描繪出了鄉村夏夜裏一派祥和與和諧的美。

下片筆峯一轉,寫起了夏夜鄉間驟然的雨。可是作者沒有落入俗套寫夏天的夜雨,而是描繪出了夏天夜雨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彼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暗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一句如上片首句一般,對仗特別整齊,卻不留雕鑿的痕跡。“七八個”對“三兩點”;“星”對“雨”;“天外”對“山前”;自然巧妙,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飾。七八個星,說明星之少,被烏雲遮蔽了,這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前兆。果不然,有“兩三點雨”到了山前。作者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曾記得,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爲是在夜裏,

再加上驟雨初至,驚慌地想去尋找那茅店避雨,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拐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真是驚喜交集!

上片與下片緊密銜接,天衣無縫。讀來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農家風味。此時的作者,就像一個老農,在寧靜的夏夜裏,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後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尋找避雨之所的憨態躍然紙上。讀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兒時的童年:有嫋嫋的炊煙;有星星;有清風;有蟈蟈的鳴叫;有大人高一聲低一聲喚小兒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拓展閱讀:課文閱讀及答案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2、“稻花香裏說豐年”是誰在說?這是什麼寫法?有何妙處?

3、“路轉溪頭忽見”是什麼景象?(用詞中一句調整語序後回答)“忽”字是哪類詞?有什麼表達效果?

4、後兩句對全詞起了什麼作用?

5、“驚鵲”“鳴蟬”“蛙聲”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夏夜風光?反映了夜行人什麼心情?

參考答案:

1、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從“清風半夜鳴蟬”看出來。

2、是青蛙在說,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農莊特點。

3、因爲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爲是在夜裏,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4、寫出作者的心理狀況。

5、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着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反映夜行人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