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9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9篇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1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資料並不知曉。只是對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爲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爲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爲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僞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爲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之後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此刻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透過形象地描述,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2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後,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麗景色吸引:那裏沒有空氣污染,有的只是純粹的原汁原味;那裏沒有戰爭的硝煙,有的只是安祥與和平。這也許就是作者和千百年來所有的人們的理想。他們認爲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神祕角落,真有一個不爲人知的“世外桃源”,並希望自己能在那裏度過平平淡淡的一生。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真的有一個像《桃花源記》一樣美好的地方,雖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卻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時侯,在農村老家的屋後不遠,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樹林,我常常吵鬧着去那裏玩兒,媽媽拗不過我,我們經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螞蚱。只有你身臨其境才能知道那裏是多麼美好,簡直像人間仙境一般,不,應該說是天堂:滿眼都是茂密蔥蘢的植被,豔麗肥碩的大牽牛花,有深藍色的、絳紅色的、淡紫色的和淺粉色的,一朵朵竟相爭妍,萬紫千紅,嬌嫩欲滴。地上還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燦燦的小黃花,有像蝴蝶似的飄飄欲飛,還有種花宛如一個個小燈籠,招惹得蜜蜂飛賴飛去。林子深處有幾株齊天高的松樹,丫叉間掛滿了沉甸甸的松果,偶爾在樹枝間隱約看見一團灰色的大尾巴一閃而過……也許現在看來那裏並沒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卻竟是如此的迷戀它,並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這一切註定要告一段落,現在那裏已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氣派的公寓。所有的樹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氣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這一切就像一個已完結但並不完整的美夢一樣結束,儘管這個夢是每個人都向往的。

我們都曾做過一個同樣的夢,因爲我們都有同一個夢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上帝給每個人插上一雙夢想的翅膀,只是在飛行過程中,有時會碰到一塊叫“現實”的石頭,也會被一個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誘。很多時侯,我們完全可以憑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們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擊敗現實,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誘惑,不相信自己能雙耳不聞世人的評說,更不相信奇蹟的發生,我們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僅此而已!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3

今天我讀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田園詩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讀書,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記》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講述了一位打漁人誤入桃花源,那裏與世隔絕,山清水秀,人們生活安康幸福,漁人出洞後試圖去找桃花源蹤跡不見,從此再沒看到那個美麗的地方。

作者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安寧富裕的理想社會圖景。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展示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代表當地人民對太平社會的嚮往。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桃花源一樣的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們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嚴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變成一處處垃圾場。而且有些過分的遊客,亂摘花草,踩踏草坪,這樣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長久?就像我的家鄉,聽爸爸說以前就是他們的桃花源。在那裏你能親身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能親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與農民親身對話,驗證“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爸爸小時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兒真實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裏,品嚐鮮筍質樸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發現魚兒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迴歸自然。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到處建起了工業區,濃煙滾滾,瀰漫在空氣裏的盡是令人窒息的灰塵,矇蔽着你的眼睛。竹子開始黃了,河水開始黑了,空氣中飄滿塵土,就連那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也慢慢凋謝。如果陶淵明看到此情此景他會想什麼呢?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長,環境的快速污染就會使一處處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素質的提高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我多希望中國的未來到處是桃花源,但未來還會有桃花源嗎?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4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裏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爲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裏,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爲。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爲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爲上。躲到那裏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爲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

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5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裏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着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爲司機的逃逸,因爲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爲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爲他們都有着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爲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6

“讀過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個益友。”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雜念時,你纔會深有感觸。

《桃花源記》是一篇好記敘文,它是我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記的,是一幅反對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美好大理想圖景,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和平的嚮往。

人們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時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就是人們嚮往的樸素、勤勞、和平的生活。沒有秦時的戰亂,怎能逃到桃花源呢?

面對當時戰亂黑暗的社會,陶淵明和劉子驥卻消極避世,被困難打倒而沒有勇敢面對,並克服困難。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各割據勢力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晉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改年號爲“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殺害晉恭帝,這引起陶淵明的不滿,加深他對社會的憎惡。但他只能撰寫此文,抒發情懷,無法改變現狀,於是虛構了人情淳樸、安靜自足的與黑暗社會相對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樂園。這種理想雖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批判了黑暗社會,但難以實現。如果現實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樣的話,夢想將變成現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靜與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難總在風雨中,彩虹總在風雨後。

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絢爛無比:有桃花,有麥香;有田園,有書海;有吃苦,有樂觀;有真誠,有奮進;有家人,有摯友;有電子智能;還有小動物。我將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在自己的世外桃源裏,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佳話。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7

桃花作爲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一個象徵物,自古就代表着祥瑞,如有家中老人過生日,要送上壽桃;《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代表着女子出嫁後定能生活幸福美滿。

“桃花”作爲一個美好的意象,同樣代表着美好的桃花源。但桃花源難尋,難尋就在於它的美好。生活中你不知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有一天找一件東西,很急,但找不到,只好放棄尋找另尋辦法;可又往往是在之後的某一天,或許是一次打掃,無意的,就找到它了。

所以說吧,“美”這種東西,刻意去尋,是尋不到的,它是一瞬的東西,要是能將它記錄,便是“永恆”;要是像文中的漁人一樣錯過,就很難再尋到了。

因此,就有了相機這種東西啦、“隨時記錄靈感”這種言論啦。美可以儲存了,但最初那種怦然心動又沒有了,即便成爲所謂永恆,又多少有點意難平的感覺。“美”到底是個抽象的主觀概念,戰爭年代的人說和平是美,墜入愛河的人說愛人是美,欣賞畫作的人說畫作是美……

而且,漁人眼中美麗的桃花源,也許桃源人並不能確切地感受到呢?

美所代表的,是能成所謂“永恆”的瞬間,而美本身則不是。和平也許是假象,愛人也許會老去,畫作也許會掉色,時光也許會抹去一切,但我們一直在尋找美。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8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並沒有生長着其他的樹,這是僅屬於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淨,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裏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裏面穿梭自如;池塘很乾淨,沒有什麼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着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着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嚮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爲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醜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裏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麼還能這麼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裏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裏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願在外婆家的桃花源裏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願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9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嚮往光明吧!

腦海裏浮現了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爲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動身。不料他的祕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爲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立刻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可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當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爲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歡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歡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爲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鬥角;有的人信奉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能夠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可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標籤:桃花源記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