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桃花源記

讀《桃花源記》有感

讀《桃花源記》有感1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後,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麗景色吸引:那裏沒有空氣污染,有的只是純粹的原汁原味;那裏沒有戰爭的硝煙,有的只是安祥與和平。這也許就是作者和千百年來所有的人們的理想。他們認爲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神祕角落,真有一個不爲人知的“世外桃源”,並希望自己能在那裏度過平平淡淡的一生。

讀《桃花源記》有感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真的有一個像《桃花源記》一樣美好的地方,雖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卻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時侯,在農村老家的屋後不遠,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樹林,我常常吵鬧着去那裏玩兒,媽媽拗不過我,我們經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螞蚱。只有你身臨其境才能知道那裏是多麼美好,簡直像人間仙境一般,不,應該說是天堂:滿眼都是茂密蔥蘢的植被,豔麗肥碩的大牽牛花,有深藍色的、絳紅色的、淡紫色的和淺粉色的,一朵朵竟相爭妍,萬紫千紅,嬌嫩欲滴。地上還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燦燦的小黃花,有像蝴蝶似的飄飄欲飛,還有種花宛如一個個小燈籠,招惹得蜜蜂飛賴飛去。林子深處有幾株齊天高的松樹,丫叉間掛滿了沉甸甸的松果,偶爾在樹枝間隱約看見一團灰色的大尾巴一閃而過……也許現在看來那裏並沒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卻竟是如此的迷戀它,並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這一切註定要告一段落,現在那裏已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氣派的公寓。所有的樹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氣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這一切就像一個已完結但並不完整的美夢一樣結束,儘管這個夢是每個人都向往的。

我們都曾做過一個同樣的夢,因爲我們都有同一個夢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上帝給每個人插上一雙夢想的翅膀,只是在飛行過程中,有時會碰到一塊叫“現實”的石頭,也會被一個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誘。很多時侯,我們完全可以憑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們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擊敗現實,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誘惑,不相信自己能雙耳不聞世人的評說,更不相信奇蹟的發生,我們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僅此而已!

讀《桃花源記》有感2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爲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爲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爲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僞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爲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透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讀《桃花源記》有感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透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閒快樂。”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總是愛在腦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樣子,並想象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爲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爲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麼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裏,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爲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讀《桃花源記》有感4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

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的興趣。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爲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裏,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爲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爲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讀《桃花源記》有感5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選自《陶淵明集》。

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故事性很強,引人入勝。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清新恬淡,桃林芳草紅綠相映,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人人都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他們對待外人則純樸熱情,古道熱腸,一切都充滿了人世間的生活情趣,和諧自然。

反觀現實世界,此時的東晉王朝,這是晉宋易主之際,統治階層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偏安於江左一隅之地,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嚴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壓迫,國家的統治已經是日暮西山,搖搖欲墜,陶淵明也是一腔抱負難以實現。我們可以將《桃花源記》看作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心靈的慰藉。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稱得上是安居樂業,相比東晉百姓的水深火熱,我們不知道要幸福幾何。作爲祖國的花朵,中國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發奮圖強,爲中華復興夢努力。

讀《桃花源記》有感6

讀《桃花源記》有感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讀《桃花源記》有感7

疑慮從未在心頭被消除過,只是隨着年紀的增長,對《桃花源記》的理解又不一樣了。那些小時候無關緊要的問題便再少提了,不過那分好奇和嚮往卻一直未改。

長大一點,可能疑慮會更多吧,爲什麼問題反而少了呢?

曾經有一次夢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個被稱作“桃花源”的地方遊玩以後所做的夢。

良田、美池、桑竹,佔盡人傑地靈的地方呵。

我忘記自己是怎樣乘着一隻破舊棕黑的小舟從不見天光的山洞裏一點一點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許是見到那一點“神光”,加快了搖槳的速度,只爲了一個“豁然開朗”。

於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便撲面而來印在十一歲的夢裏。一個鄉村,帶着照在古書旁邊的黴綠銅爐上的陽光的氣息。那種感覺何等神奇。眼前彷彿出現先秦時血光刀影和婦兒的哭喊,倏地,又不見了,卻是恬然的田園景象。一目瞭然的幾排草屋縱橫排列,翁媼緩行遲語,壯士扛鋤挑水,婦人荊釵布裙,兒童歡鬧無憂。

夢至此卻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個結局時,夢卻消失了。

這個夢和古文書上所理解的一樣——桃花源只是個虛構的地方。但我口上說信心裏也不信。多麼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話讓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幾幅畫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覺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輔書的眼光來評析其寫作手法。有我的感受,這就夠了。

十一歲的夏便在“後遂無問津者”的一個句點裏結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緣以及對《桃花源記》的所思所悟也許纔開始。

讀《桃花源記》有感8

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後,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在金錢的誘惑下,漁人忘記了當初智者告訴他的不足爲外人道也的訓誡,竟把線索賣給了出價最高的電視臺,做一次導遊,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舊忽逢桃花林,仍然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又到了桃花源頭,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數朝的遺民。桃源人看到他們的來到,頗爲不悅,但本着來者是客的古風,設酒殺雞作食。記者們享用着酒食,一邊拍奇聞趣事,桃源訪談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國去放,老外大叫good,將當年的金蛤蟆獎頒給了他們。

消息很快傳回來,傳到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馬興奮起來,決定部署以開發桃花源爲龍頭的經濟戰略。

首先貸款10億元,建直達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貸款5億元拓寬水渠,爲滿足遊客的需求,建一棟60層的星級賓館。不僅如此,還請陶淵明寫一篇《新桃花源記》,拉明星當形象大使,到處唱我愛桃花源,就像老鼠愛大米。於是,一些好玩貪玩會玩的主兒如蒼蠅一般涌來。自從飛機場修起來後,桃花所剩無幾,並且沒有一枝開了花。

讀《桃花源記》有感9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我在讀完《桃花源記》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世事紛爭中,想有這麼一個桃花源,洗盡鉛華,與世無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呈現出一個安樂、美麗的理想境界,其所表達出的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發人深省。在作者優美寫意的筆觸下,我眼前浮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桑竹脈脈,人笑晏晏。這裏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樂,令我心嚮往之。

我認爲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問外世,不着煩瑣,人們沒有大的慾望,鄰里之間沒有紛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樂。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種安定,是知足常樂。所有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所有的歌舞昇平、塵世喧囂都遠去,歸來只餘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心”。當繁華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飾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靜土,一脈溫情,一個怡然的微笑。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極快,一切都爭分奪秒。無心再駐足欣賞一株春桃,無意再與家人好友多些親切的深談。同時,快節奏帶來的還有功利心。不知何時,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過程,重要的僅是結果;又不知何時,先祖留下的傳統寶藏已無太多人潛心靜會。這個世界嘈雜喧鬧,只聞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腳步聲。及此,再無怡然。試想,每個人都急着奔赴終點,錯過了一道復一道風景,又如何會有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安居樂業、不急不緩、"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再言,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競爭。競爭不是不好,但怕的是於競爭中引出的紛爭。朋友曾對我開玩笑到:“現在社會呀,就是憑實力競爭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掛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測,這纔是最令人心寒的。爲了一些功名利祿,捨棄初心,捨棄真情,這種事層出不窮。那種桃源式熱心相助、相惜相樂,去了哪裏?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處世真情。

摒盡那種種繁華修飾、世間紛爭,吾心安處,獨一世外桃源。惟願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鉛華。??

讀《桃花源記》有感10

大約是桃花匝濃,亦或是村人淳樸。無論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記》確實是別有一番趣味。

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雖有些平淡,卻不至於讓人膩味。初看雖平平,再閱變驚色。一座隱匿於繽紛桃花之中的村落,就這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不似電影那樣虛幻----我聞得見竈臺上的飯香,聽得見孩子們的嬉鬧,看得見那稻田間的勞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樣的真實而令人沉迷,不但驚豔了那隨心而入的漁人,也驚豔了我因現代詩詞而感到的黯然。

在無數的評論裏,總是有許多人去糾結桃花源是否存在的問題----要我說,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鬧之外的一方淨土。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總是給人們一絲安慰和幻想,成爲心中不被世事所擾的代表。可一旦被發現,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漁人”,闖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靜。我們唯一的一點念想,也便會隨之破滅了。

我不怪那貪心無知的漁人,亦不可憐那“尋病終”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歡聲笑語,不復留存在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繽紛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種別樣的、帶有人氣兒的美----若無人面紅,哪來桃花濃?只待千百年後,這迎風飄舞的桃花,終究會乘風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復當年的驚豔了。

標籤:有感 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