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琵琶行

有關《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1.33W

作爲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一、導課:複習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分析並欣賞詩歌的音樂描寫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音樂被貶低爲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音樂成爲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爲“摹寫聲音至文”了。

三、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餘韻無窮(魅力)

四、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裏的“淚垂捍撥朱弦溼,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裏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爲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爲勝。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2)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寫聽衆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過渡: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着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着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說盡心中無限事。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爲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爲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爲,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爲倡家女、今爲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爲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鑑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閱讀:

1、韓愈《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迴盪,如浮雲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 於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衆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爲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爲“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接着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着幾片白雲,近處搖曳着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衆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爲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溼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溼”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2、劉鶚《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爲《琵琶行》勝過一籌。

3、陳風同學《永遠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飲,清涼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氣,繞樑三日不絕;像濃濃的烈酒,囂張狂野;像情人手中接過的牛奶,溫馨柔和;像剛泡開的濃茶,沁人心脾。這,就是去年韓國超人氣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業:

1、透過互聯網,課外閱讀劉鄂《老殘遊記》中的《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體會音樂描寫。

2、聽李娜《青藏高原》音樂,寫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爲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爲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爲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爲江州刺史,又被貶爲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爲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課型:鑑賞課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讀課文,且教學的重點在於整體領悟。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透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透過結構分析把握詩歌的整體美,透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最後設計一個課後練習,用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一.導語設計

與數學一樣,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透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音樂與同爲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一併被稱爲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如漢樂府、宋詞等。那麼詩歌是怎樣將無形的音樂化爲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傑作《琵琶行》。

【說明:科學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設計這一導語意在引起學生思考:科學、哲學、藝術中都包含有審美因素,富於想象的綜合思維是提高科學素養與培養創造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鑑賞提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琵琶行》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疏請求嚴懲兇手,陳詞懇切,觸怒當政者,遂遭限害,被貶爲江州司馬。第二年秋天寫下了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透過描寫一個淪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發自己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心情。

(二)、誦讀明意,把握結構

1、誦讀正音: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它同學指出朗讀中讀錯的字詞,教師根據學生歸納適當板書。

2、明確內容: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在敘事中充滿着豐富的感情(教師明確)。請學生根據敘事文章的特點概括每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口頭總結)。

提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淒涼身世?詩人爲什麼流淚最多?(學生自由回答)

3、理清結構:敘述事件必須脈絡清楚,白居易是怎樣將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聯繫在一起的(啓發學生理清敘事線索,分析詩章的圓型結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琵琶女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淒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爲君翻作琵琶行,滿座重聞皆掩泣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淒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悽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透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後,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並未結束,由於琵琶女和詩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體驗,纔有“莫辭更座談一曲”,纔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着描述與抒情,最後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透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後,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爲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後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爲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餘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三)、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後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透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示例後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並作簡要的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並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併爲後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啓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四)、課外拓展(預先印製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爲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爲?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藉以爲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爲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爲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衝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後,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爲什麼?

標籤:琵琶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