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夢遊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夢遊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1、掌握詩歌誦讀的技巧。

2、掌握“吟”這種歌行體的特點。

3、瞭解夢遊天姥山的生動畫面。

4、把握李白極力描寫夢境美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如何把握好詩歌節奏的把握。

2、理解李白內心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詩歌重在品讀,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領會其中真味)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由杜甫和余光中對李白的評價引入到李白詩歌,從而走近李白。

2、解題:瞭解詩題透露給我們的'資訊。(學生自主回答)

3、學生齊讀全詩,初步感知。

① 夢之由(板書):介紹瀛洲、五嶽和天台山的目的,是爲下文天姥山的出現做好鋪墊。主要運用了對比和誇張的修辭。(並讓學生注意關鍵字的把握和朗讀,如“信”“或”的副詞的把握,“四萬八千丈”的重讀)

② 夢之旅(板書):這一情節是全詩的重點。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註釋自我閱讀,自主體味。學生自己發現疑惑之處後,讓其他同學予以解決,老師給予指點。學生主要由浪漫主義手法中的“大膽想象”的運用來賞析,在領會畫面的同時,還要注意詩中字數的變化影響着節奏的變化,這就讓學生注意“吟”這種文體的特點。如 “兮”字的朗讀注意語氣的舒緩,“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要讀出高亢的語氣。

③ 夢之感(板書):學生能體會到李白爲什麼將夢境描述地這麼美好,進而把握全詩的詩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再講述詩歌的背景。

4、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充分感受詩歌的精妙。

【板書設計】

夢之由 對比、誇張

浪漫主義手法

夢之旅 豐富的想象

夢之感 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教學反思這堂詩歌鑑賞課,我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的朗讀。而且在學生的朗讀中,注重對他們閱讀的指導。我覺得,詩歌不是文言文,必須透過串講來了解大意,而更應該讓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把握詩中美妙的畫面。誦讀應是詩歌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誦讀中,學生透過節奏的變化,語氣的調節完全能夠感知到詩情畫意。相信學生,注重誦讀,這是我這節課最大的感悟。